邶城村的河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牌。(王建安 攝影)
邶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瓦崗鄉邶城村。(王建安 攝影)
周武王封立邶國。(王建安 攝影)
邶城村西的邶城古城墻的基礎部分。(王建安 攝影)
邶城村西的邶城古城墻的基礎部分。(王建安 攝影)
邶國,周代諸侯國,子姓,周武王滅商之后,為了安撫殷商遺民,將商王畿之地分為邶、鄘、衛三地,封商紂王的兒子武庚于殷地,稱邶國。武庚,字祿父,帝辛(周之后稱商紂王)之子,幼時聰明好學。《說文解字》:“邶,故商邑。自河內、朝歌以北是也;” 《后漢書·郡國志一》河內郡朝歌縣亦稱:“北有邶國。” 邶城遺址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瓦崗鄉邶城村,據史料記載,邶城是周武王封殷子武庚之地。在《詩經》十五國國風中,《邶風》即產生于今湯陰縣以邶城為中心的一些地方。
公元前1046年,西伯姬昌之子姬發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河南省淇縣)決戰,滅商。周武王姬發定都于鎬(陜西長安灃河以東),史稱西周。牧野之戰后,商國東部大部分諸侯國毫發無損(分封的商朝王裔或功臣之后)仍以商朝屬國自居,需要前去征伐,在東部邊境還有與東夷對抗的商朝主力軍隊,新立的周朝并沒有把握戰勝他們。周武王姬發采取了周公旦“以殷治殷”的策略,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于殷以守商祀,仍住在朝歌城(實為囚困),以他的名義使商朝殘余勢力投降歸順。
周武王將商舊都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縣城)封為殷都,并封殷都以東為衛(今朝歌鎮東9公里的衛賢鎮,屬河南省浚縣),殷都以西為鄘(今朝歌鎮西南的新鄉縣),殷都以北為邶(今河南省湯陰縣邶城村),并任命他的三個兄弟管、蔡、霍三叔監管(管叔鮮,文王三子;蔡叔度,文王五子;霍叔處,文王八子。事監視商朝遺民,故謂三監),以防止親商諸侯及商民反叛。
西元前1024年,周武王死后,其幼子成王即位,周公旦攝政。留在殷都作“三監”的管叔、蔡叔由懷疑而至不滿,武庚乘機串通“三監”起兵對西周復仇,并聯絡東夷、淮夷、徐、奄、蒲姑、熊等族十幾國一同向西進軍,反周陣營聲勢浩大。元前1023年,周公旦舉兵東征,殺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被廢為庶人。
但是不少諸侯仍然懷念帝辛,心存武庚,不服周管。為安定殷侯,周公旦把微子(紂王兄)封于殷地,以代殷后,爵為宋公,以奉祀商殷,以后為宋國,都于商丘。宋國同為宋姓,商丘是宋氏祖地。《通志·氏族略》載:“宋民,子姓,商之裔也。”由于微子是紂辛的庶兄,武庚的伯父,同為“子姓”商之后裔,這就是“天下宋氏源于商”之緣故。
武庚復仇兵敗被誅,邶城和殷都變成了廢墟。殷人見復國無望,只好紛紛出逃。武庚,字“祿父”,有時把武庚寫作祿父。武庚后裔,有以武庚的祿為姓氏,稱為祿氏。有少許留在朝歌(今河南省淇縣縣城)附近守墓祭祀,并以“殷”、“商”、“湯”為姓。殷商遺民四散分居,勞苦耕作,繁衍生息。據新的《百家姓》統計,全國共有姓氏4000多個,殷商遺民中由子姓分流而出的宋姓人口約1120萬,居百家姓第23位。殷姓、商姓、湯姓和祿姓排在100位之后。
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瓦崗鄉邶城村的邶城遺址,在2016年1月22日,被公布為河南省第七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村西的邶城遺址東西長1564米,南北寬1050米,總面積約1642200平方米。探溝所見古城墻部分為邶城古城墻的基礎部分,現寬2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