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1999年11月12日,原、被告簽訂“果園承包合同”一份,約定被告承包原告土地5.7畝,承包期15年,承包費每年每畝305元,提前一年交清下年的承包費,于每年的12月30日前付清,逾期一天,按當年應上交承包費的千分之三交納違約金。被告承包后,已交清了2002年及以前的承包費,尚欠2001年至2004年的承包費6954元。為此,原告向法院起訴,要求被告償付拖欠的承包費并以原村委在發包時未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通過導致合同無效為由,要求終止與被告的承包合同。 法院經審理認為,原、被告簽訂的果園承包合同合法有效,被告拖欠原告土地承包費6954元應予償還。原告提出被告承包果園時未經原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通過合同應無效;但因為被告在承包經營過程中已經做了大量投入,在合同未到期時終止合同對原告有失公平。為此,法院判決被告償付原告承包費6954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評析:《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農民集體所有的土地由本集體經濟組織以外的單位或者個人承包經營的,必須經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報鄉(鎮)人民政府批準。《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農業承包合同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第二十五條規定:對發包方違背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者成員代表大會決議,越權發包的,應當認定該承包合同為無效合同,并根據當事人的過錯,確定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同時規定:自承包合同簽訂之日起超過一年,或者雖未超過一年,但承包人已實際做了大量的投入的,對原告方要求確認該承包合同無效或者要求終止該承包合同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可根據實際情況,依照公平原則,對該承包合同的有關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本案中,雖然原告方原村委在發包給被告果園時未經過村民會議三分之二以上成員通過,但是在合同簽訂之后被告已經實際經營7年之久,對果園進行了大量的投入,原告此時提出終止合同,無疑會給被告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據此,法院在充分考慮了當事人的實際情況之后,按照上述規定作出判決認定雙方承包合同有效的判決是正確的。 (郝曉敏姜曙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