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遙的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對生活在西北地區的平凡小人物傾注了深厚的感情,從每一個平凡的人物身上彰顯著時代的艱辛,體現了藏在西北人骨子里的善良與美麗,讓我們看到了并不平凡之處,震撼心靈。十年的艱辛歷程,十年的辛勤艱辛,這一群平平凡凡的陜北人通過自我的抗爭,超越了艱難困苦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實情節展現了在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
路遙的一生與苦難相隨,苦難作為路遙的試金石,造就了路遙不平凡的一生。同樣,苦難也是《平凡的世界》的主題,在苦難的推動下,一群平平凡凡的人被塑造成了一個個不平凡的人。《平凡的世界》這本小說是陜北地區的一部抗爭史,貧瘠的物質條件壓不倒平凡的小人物,強大的精神意志支撐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
這不是宿命,而是無法超越的客觀條件,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事物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或者實現。
《平凡的世界》中大部分人物的生活都離不開貧窮與饑餓。中國雖然已經解放了20多年,但是生活在黃土地上的大部分農民依舊沒有過上相對穩定的生活,他們生活在一種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下。面對不幸的生活狀態,人們并不是簡簡單單的悲觀失望,而是立足于現實情境,用一顆極大寬闊的心去面對災難。
孫少安六歲開始就跟父親上山砍柴,本來他也是一個念書的好苗子,但是作為家里的長子,最終他不得不放棄學業。面對殘酷的社會現實,他并沒有無理取鬧,只是要求給自己一個證明自己的機會,僅僅進入考場證明一下自己,其中心酸,只有自己能夠承受。那張鮮紅的錄取通知書是對他個人能力的證明,同時也是對他所處生活的極大諷刺,這已經宣告了他學習生涯的結束,真的是一紙辛酸淚。至此,少安變成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的一生也沒有離開生他養他的黃土地。面對這樣的人生道路,孫少安沒有悲觀,他鼓起勇氣,做了一個出色的農民。在這個貧苦的家庭里,除了孫少安之外,還有孫少平和孫蘭香都盡力的維護這個雖然貧苦但是溫馨的家。當我看到他們面對這樣的不幸依然坦然面對時,不禁為他們的胸懷所折服,這不僅僅需要勇氣,更需要包容一切的博大的胸懷。
路遙筆下的人物生活的環境雖然困難,但是每個人的心里狀態是極好的,他們樂觀,而且積極向上。
雖然自然條件和物質條件限制了雙水村的農民,但是在這種條件下的村民的精神追求更加震撼我們。
在書中中,每個人都在經歷著精神的苦難和心靈的折磨。雖然物質的貧瘠讓人難以忍受,但是精神上的痛苦更加讓人悲愴。孫少安與潤葉彼此相愛,但是殘酷的現實差距讓他不得不放棄潤葉。
生活的剪刀是無情的,他要按照自己的安排去對每個人的命運進行裁剪。
路遙深刻的對苦惱的生活進行刻畫,不是為了突出苦難給人的生活帶來的難堪之處,更是為了突出在生活困苦的條件下體現出來的人物偉大的品格。
在陜北地區這片平凡的土地上的人們依靠著自己的責任感和永不放棄的進取精神在無時無刻的與苦惱的生活進行著堅持不懈的斗爭。
孫玉厚在父親去世后扛起了家庭的重擔。他贍養父母,供弟弟讀書,為了玉亭的婚事,背上了沉重的債務,把自己住的土窯讓給了弟弟,自己全家借住在別人家里。為了他的三個兒女,他起早貪黑,任勞任怨,對家人強烈的責任感支撐著他走過了無數個苦難的日子。孫玉厚的付出是整個父輩的代表,而孫少安的無私奉獻則是新興一輩的年輕人的代表,強烈的責任感讓他們為這個家付出也毫無怨言。
在平凡的世界中,人生活的環境是艱苦的,生活的歷程是艱辛的,但是人們依然努力克服生活中的苦難,對未來的美好生活深信不疑。苦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經受苦難的磨礪后,平凡的人們能夠找到自己的人生道路,在這個崎嶇不平的道路上,他們內心深處的那份善良和美麗躍然紙上。
少安在生活有所改善以后,面對鄉人的求助,他慷慨解囊。為了更加實際的幫助鄉親們,他冒險地擴大了磚窯廠的生產規模。但是事與愿違,磚窯廠生產出來的磚的品質不好,成了毫無用處的廢物,這個時候的鄉親們并沒有安慰少安,反而嘲笑起來他。這是少安的悲哀,更是這個村子的善良人物的悲哀。最終少安的磚廠起死回生,而且越做越大。成功的少安并沒有記恨曾經的鄉親們,而是以一顆寬容的心去接待大家,給他們工作。在這個小小的事件中,足可以看出少安不平凡的人格,震撼心靈。
強大的責任感,博大的人物精神,這已經凸顯除了平凡人物的可貴,可是他們強烈的進取精神更加震撼人心。
在平凡的世界中,平凡的人物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向苦難的命運進行抗爭,表現出強大的無畏的進取精神。
生活不能等待別人來安排,要自己去爭取和奮斗,而無論結果如何,你總不枉在這個世界上活了一場。
即使是最平凡的人,也非要為他那個世界的存在而奮斗。
面對困難,平凡的人們不是消極退縮,而是抗爭與進取,這是對生命價值的自我追求,是在宿命的安排下進行不屈的抗爭,是在苦難的歷程中,實現自己的理想。
在大時代政策的引導下,少平在高中畢業之后,只有回到雙水村這一條道路。少平是不愿意回到生他養他的黃土地,而是他所接受的教育使得他更渴望走向外面的世界。
苦難并不是退卻的理由,如果在前行的道路上是苦難的話,不妨礙熱情地歡迎路那苦難的到來。
回到雙水村,少平無法抗拒,但是他的內心越來越渴望自己走出去。在黃原的時候,他經歷了最底層的生活,身體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但是這樣的生活反而讓他安心,他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極大的滿足。當苦難從被動承受變為主動接受時,苦難便成了簡簡單單的玩物。少平憑著這股毅力,立足現實,通過自我的努力,尋求到了人生的價值。雖然少平最后成為了平凡的煤礦工,但是他奮斗的歷程是鼓舞人心的,我們也被他頑強的奮斗精神所感動,真正的體會到了平凡人物身上的不平凡之處。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