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米蘇
整理舊書時,看到了三毛的合集,順手翻閱了一下,打開了一篇名叫《塑料兒童》的文章。
書中寫道,她為了讓侄女欣賞大自然的美景,帶她們去旅行。
黃昏時候,三毛和家人帶著孩子在旅館附近散步時,發現草叢里有無數顆狗尾巴草在風中搖曳,白色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
三毛興奮地奔到草叢里去采狗尾巴草,可孩子卻擔心草深蛇多不敢過去,她們只是站在路邊,喊:姑姑,我也要狗尾巴草,幫我多采幾根!
三毛小時候怕的不是草,不是蛇,而是柏油路,因為柏油路上偶爾會有車子。
她感嘆到:“城里長大的孩子,最大的悲哀在我看來,是已經失去了大自然天賦給人的靈性。”
02
第一次讀這篇文章時,我正讀小學。記得那時看完文章,我滿心歡喜:還好,我不是塑料兒童!
我是在農村長大的。村子里有很多湖與樹,到了夏天,到處充斥著青蛙與知了的叫聲,比起汽車喇叭聲和挖掘機的聲音,要美妙很多倍。
村子里沒有高樓大廈,只有一排排的瓦房,所以,大自然賜予的光線與色彩明亮柔和,站在院子里向外望去,就可以看到綠油油的麥田和低低的天際線。
那時候的星空總是那么的璀璨,在院子里乘涼時,大人會給孩子們講星座的傳說。
七夕那天深夜,我不想睡,大聲唱著歌,奶奶領我到葡萄架下,說:不要出聲,今晚在葡萄架下,可以聽見牛郎與織女的悄悄話。
那晚,我夢見,銀河里的星星在天上飛舞,重新排序,變成了一座銀光閃閃的橋梁。
小時候,我留著細碎的短發,幾乎每天都跟在哥哥們的后面狂奔在田里。有次為了抓一只野兔子,我的腳掌被荊棘劃破了,醫生幫我消毒裹好紗布后,叮囑我:三天內不要下地活動。
我乖巧地點點頭。媽媽用自行車帶我回家后,趁著她做飯的空兒,我穿上鞋拔腿就跑,怎么能三天不下地不出門呢?坡上有那么多的枯草,哥哥說要去點火烤地瓜和土豆,我怎能錯過!
我和哥哥曾在湖里釣到一條野生的金魚。至今我仍能記得那條魚的模樣,它的身體是金色與紅色的,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我和哥哥盯著這條魚看了很久。
那時,我在想,這條魚會不會就是童話里漁夫捉到的那條小金魚,可以滿足人的愿望。
可惜,它從塑料袋子里跳躍出來,又落到了湖里,然后游得無影無蹤。現在想想,這也是一個美麗的遺憾吧。
03
時間太瘦,指縫太寬。再次讀《塑料兒童》這篇文章時,我已為人母。
我和我的孩子們現在居住在城市的中央,草地很少,柏油路四通八達;
一座座高樓大廈像一個個巍峨的巨人,我們走在街上,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與無力;
看到東升日落和雨后彩虹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從二三十層的高樓往外望去,看見的是人山人海與車水馬龍,而不是那一片接一片的綠。
有天外面下著滂沱大雨,我和小樹坐在陽臺上看書。
小樹說:媽媽,我好想出去玩。
我想也沒想,回答說:外面下大雨呢,淋濕衣服會感冒的。
小樹不說話了,眼睛望向外面,臉上寫滿了落寞。
雨滴落在玻璃上,濺起一朵朵漂亮的小水花。
突然想起我七歲時那一場大雨,我似乎聽到了大自然的召喚,光著腳丫一頭扎進大雨里奔跑。
雨水落在身上,腳丫碰觸著軟軟的土壤,我像只小鹿在雨中歡呼雀躍,心中有種從未有過的安全感與歸屬感。
可現在我長大了,懂得多了,成熟多了,卻失去了這份在雨中奔跑的勇氣和灑脫。
我跟我的孩子們呆在室內的時間越來越多,我的孩子似乎離“塑料兒童”越來越近。
我站起身來,對小樹說:走,咱們到外面踩水花去。
小樹的眼睛開始發光。
小區的橡膠軌道有一段凹路,形成一個小小的水池,他在水池一遍又一遍地跑來跑去蹦來蹦去,笑得非常開心。
看得出,這份歡笑是來自他的內心,這不是電視和手機能給予他的,那種打發無聊的慵懶表情。
我看著小樹快樂的身影,仿佛看到了童年的自己。
我問他:為什么踩水花這么開心呢?
他說:媽媽,這就像是一個戰場,我就像一個巨人一樣,在戰場上走來走去。
孩子都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而這些想象力,似乎在大自然的懷抱中,才能得到自由的馳騁與釋放。
04
美國作家理查德·盧夫,在《林間最后的孩子,拯救自然缺失癥的孩子》這本書中提出了一個概念,叫“自然缺失癥”。
“自然缺失癥”不是一種醫學病癥,而是現代城市兒童與大自然完全割裂的一種現象。
他說:向往自然是與生俱來的,作為人類,我們天生就喜歡與大自然親近。
如果孩子們得了“自然缺失癥”,影響是非常大的。
首先,孩子不與大自然接觸,就會缺乏鍛煉,影響到身體的健康。
其次,如果長時間不與大自然接觸,孩子的感知和感覺會受到影響,兒童創造力會下降。
因為大自然能教給孩子很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孩子只能在自然中,才感受到萬物和諧的智慧和生存的力量。
再次,在大自然中玩耍是孩子們主動去發現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動有趣;而在家玩電子產品則屬于被動接受,無聊乏味。
二者的區別是非常大的。如果缺乏在大自然中學習,探索和體驗的經歷,在心理上,會出現壓力過大,憂郁,無法集中注意力等現象。
作者在書中指出:我們不應該把孩子與大自然接觸的經歷僅僅當做是一種學習教程以外的活動,我們也要認識到與大自然多接觸對小孩的健康以及將來的發展也是有益的。
05
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接觸大自然,我在山上租了一個小房子。
房子周圍有大片的茶園和櫻桃樹,院子里有桂花,葡萄和菜地。我們買了蔬菜種子,撒滿了菜園。
白菜開了金黃的花,調皮的小樹伸手就去拔,爸爸連忙制止,說:那是白菜花,風一吹,種子會落在地上重新生長。
可是已經晚了,小樹把白菜連根拔起。這也沒關系的。爸爸帶小樹給花瓶裝滿了水,再把花插在花瓶里。
那時是4月份,藍花瓶,黃色白菜花,在春寒料峭里,綻放出溫暖與美麗。
現在,我們種下的豆角,柿子,茄子都長出了果實,透過生菜和油麥菜,我能看到童年記憶中的那一片片綠顏。
院里的葡萄也長出了好多,像串串的翡翠珠。
等到七夕那天,我會跟小樹一起看星星,跟他講牛郎與織女的故事,然后領他來到葡萄架下,對他說:聽到了嗎?牛郎和織女正在說悄悄話呢。
作者:米蘇,85后媽媽,喜讀書,愛寫字,家有一兒一女,用感恩的心陪伴孩子成長,用筆收錄一切美好。已出版《我敢讓自己活得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