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
人類兩性、血緣關系進步到社會制度范疇的婚姻家庭,是一個復雜、曲折、漫長的歷史過程。作為社會制度組成部分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以各種具體的歷史形態存在于社會發展的一定階段的。總的說來,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和社會制度的歷史類型是一致的。我們通常以經濟基礎的類型作為劃分婚姻家庭制度的歷史類型的基本依據。
原始社會早期經歷過一個漫長的前婚姻時代,那時生產力十分低下,人們結成規模不大的群體共同勞動,共同生活。在群體內部,男女成員在兩性方面是沒有任何限制的。隨著原始社會的緩慢發展,從最初的那種無限制的兩性關系中逐漸演變出群婚制的各種形態。從廣義的婚姻家庭的概念的意義上說,群婚制的出現標志著婚姻家庭制度的產生,可將婚姻家庭制度分為群婚制、對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種歷史形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指出:“群婚制是與蒙昧 時代相適應的,對偶婚制是與野蠻時代相適應的,以通奸和賣淫為補充的一夫一妻制是與文明時代相適應的。”另外,恩格斯還對未來的婚姻家庭制度作了科學的預見,斷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后,必將出現與新的時代相適應的,婚姻自由、
男女平等的真正的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
群婚制
(一)群婚制
根據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中提出的婚姻家庭進化模式,群婚制劃分為血緣群婚制和亞血緣群婚制兩個階段。
1、血緣群婚制
血緣群婚制度,亦稱血婚制或血緣家庭,指在原始社會蒙昧時期的中級階段,在同一原始群體內,同一行輩或同一年齡階段的男女即是兄弟姐妹又互為夫妻的集團婚姻形式。它是群婚制的低級形式,也是人類兩性關系史上產生的第一個禁忌原則。這一規則排除了縱向的父母與子女、祖父母與孫子女等直系血親間的兩性行為;兩性行為只能在同一行輩的男女之間進行。“在這里,婚姻集團是按照輩數來劃分的:在家庭范圍以內的所有祖父和祖母,都互為夫妻;他們的子女,即所有的父親和母親也是如此;同樣,后者的子女,又構成第三個共同夫妻圈子;而他們的子女,即第一個集團的曾孫子和曾孫女們,又構成第四個圈子。這樣,這一家庭形式中,僅僅排除了祖先和子孫之間、雙親和子女之間互為夫妻的權利好義務(現代的說法)。同胞兄弟姐妹、再從(表)兄弟姐妹和血緣更遠一些的兄弟姐妹,都互為兄弟姐妹,正因為如此,也一概互為夫妻。”①據此,血緣群婚制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況為:在同一原始群體內部,根據人們出生先后的輩分或年齡劃分允許通婚的集團,縱向的不同輩分的集團之間不允許存在兩性關系,橫向的相同輩分的同一集團內部則即是兄弟姐妹,又是夫妻。
與血緣群婚相適應的血緣大家庭,其實是一概低級的有縱向兩性禁忌的群婚原始群體;一個群體,即是一個血緣大家庭。
2、亞血緣群婚制
亞血緣群婚制,又叫伙婚制、亞血緣家庭或普納路亞家庭,是原始社會蒙昧時期的高級階段所存在的群體婚姻家庭形態。是指若干數目的姊妹與若干數目的兄弟共同結婚,是同輩分男女之間的集團婚,但是卻從兩性關系中排除了兄弟姐妹--起初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后來又逐步排除了血緣關系較遠的兄弟姐妹--間的通婚,因而是群婚制發展的第二階段,亦是群婚的高級形式。
簡介
“按照夏威夷的習俗,若干數目的姐妹--同胞的或血緣較遠的即從(表)姐妹或更遠一些的姐妹--是她們共同丈夫的共同妻子,但是在這些共同丈夫之中,排除了她們的兄弟;這些丈夫彼此不再稱為兄弟了,而是互稱為普納路亞。……同樣,一列兄弟--同胞的或血統較遠的--則跟若干數目的女子(只要不是自己的姐妹)共同結婚,這些女子也互稱為普納路亞。”這是亞血緣群婚的典型形式。基于此,亞血緣群婚制的實質特點就是:一群姐妹有著她們的共同之夫,但她們的兄弟除外;一群兄弟有著他們的共同之妻,但她們的姐妹除外.
組織形式
基于亞血緣群婚排除兄弟姐妹兩性關系的內在特征,可以看出,形成一定的社會組織形式、把握每個人的血統關系,是亞血緣群婚制得以推行的前提條件和基本要求;而在人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集團群婚狀態下,母系血統即成為當時認定血緣聯系的唯一依據。這樣,從亞血緣群婚中衍生出了人類第一個有規范的社會組織形式--氏族,并且一開始只能是母系氏族,即一個由出于共同的女性祖先、按照母系確定其血緣關系的后裔所組成的社會集團。從此,婚姻雙方分別屬于兩個出自不同女性祖先的母系氏族,本氏族的一群男子只能與另一氏族的一群女子互為婚配對象,兩個氏族之間同一輩分的男女實行群婚;同一氏族的男女基于共同的女系血統而被禁止兩性行為,因而這種婚姻模式必然實行氏族外婚制。但這種分化的氏族仍以原始群體為母體,隸屬于更大的原始群體--由若干個依據女性血統建立的氏族所組成的部落,不同氏族的男女婚配只能在部落內部的氏族間進行,因而又形成了部落內婚制。
血緣團體
亞血緣群婚制下的氏族實際上是一個女系血緣家庭,所以氏族反映了后世家庭的原始形式,具有了家庭的一定功能--它既是一個血緣團體,又是當時的基本生活、生產單位。族外婚不僅是通婚的原則,也是氏族家庭的最高組織原則。它排除橫向的兄弟姐妹間的兩性關系,它是人類婚姻史上的又一重大進步。恩格斯指出:“如果說家庭組織上的第一個進化在于排除了父母和子女之間相互的兩性關系,那么,第二個進步就在于對姐妹和兄弟也排除了這種關系。這一進步由于當事者的年齡比較接近,所以比第一個進步重要得多,但也困難得多。……不容置疑,凡血親婚配因這一進步而受到限制的部落,其發展一定要比那些依然把兄弟姐妹之間的婚姻當作慣例和義務的部落更加迅速,更加完全。”
(二)對偶婚制
又稱“偶婚”。一個男子與一個女子相對穩定地互為性伴侶的
婚姻形態。產生和存在于原始社會晚期,是從
群婚制向
一夫一妻制過渡的中間形式。隨著原始社會的發展,排除血親通婚的禁例越來越嚴格,終于擯棄了任何形式的群婚制,代之以
對偶婚制。對偶婚雖然具有相對穩定的性質,但并不是男女雙方的牢固結合,很容易為男女雙方或一方所破壞。對偶家庭也很脆弱,在氏族公有制的基礎上,它是不可能脫離氏族而獨立存在的。對偶婚和對偶家庭仍以女子為中心,成婚后定居于女方氏族,所生子女是母方氏族的成員而不是父氏族的成員。對偶婚制的形成引起了一系列重要的后果。過去在群婚制下只能判明誰是子女的生母,現在誰是子女的生父一般說來也是能夠確定的了。這就從血緣結構上為父親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產生準備了條件。
(三)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制, 又稱個體婚制,是指根據一定社會規范的要求, 一男一女結為夫妻,任何人在同一時間內不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配偶的婚姻制度。
屬性 婚姻家庭關系是特定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即以男女兩性和親屬間的血緣聯系為其自然條件的社會關系。婚姻家庭關系具有雙重屬性,即社會性和自然性。
自然屬性
婚姻家庭的自然屬性,是指婚姻家庭賴以形成的自然條件和婚姻家庭所包含的自然規律。它體現了生物學、生理學規律在人類婚姻家庭方面的作用,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
1、男女兩性的生理差別和人類的性本能,構成婚姻中男女結合的生理學基礎。
2、通過生育而實現種的繁衍,家庭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親屬網絡的血緣關系和基因遺傳,構成家庭的生物學上的特征。
社會屬性
婚姻家庭的社會屬性,是指社會制度賦予婚姻家庭的本質屬性。在本質上婚姻家庭是人與人之間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出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客觀需要而形成的。婚姻家庭中的物質社會關系和思想社會關系,是同一定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意識形態相適應的。
具體表現
1、婚姻家庭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它的產生、形成和發展變化,取決于社會生產關系。人類自從脫離動物界以來,就以社會一員的身份從事物質資料的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并且在這兩種生產的過程中,發生了包括婚姻家庭在內的社會關系。同時,社會生產關系又決定著婚姻家庭形態。伴隨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社會之初的雜亂性關系逐步遞進至高級形態,最終產生了一夫一妻制家庭。
2、婚姻家庭關系受到上層建筑諸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婚姻家庭關系是一種社會關系,它和社會的上層建筑,如政治、法律、道德、文藝、宗教、風俗習慣等都有密切聯系。在階級社會中,政治制度最集中地反映了經濟基礎的性質和要求,統治者必然通過法律來維護符合其階級利益的婚姻家庭制度。道德、宗教和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也通過不同的途徑對婚姻家庭起著重要作用。它們依靠社會輿論、人們的信仰、傳統或教育等力量,去判斷是非、善惡,從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婚姻家庭關系。
本質
只能決定于它的社會屬性,自然屬性只是婚姻家庭的特點和前提條件。我們不能夸大自然屬性對婚姻家庭的作用,也不能將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并列為同等地位。兩性結合和血緣聯系是普遍存在于一切高等或較高等的動物之中的,而婚姻家庭卻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象。社會屬性是人類的根本屬性,婚姻家庭關系依存于一定的社會結構,具有一定的社會內容。婚姻家庭的起源、性質及其發展變化,只能從社會制度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中,找到正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