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龍門古鎮只因為一個廣告。從安昌出來二個多小時就到了杭州,直接把車開到西湖邊上,想感受太陽西下時西湖的秀色。延湖邊漫無目的閑轉時,一個大幅廣告吸引了我,是對龍門古鎮的介紹。第一意識告訴自己,這個地方正在開發中,值得一游,當晚沒在杭州住,直奔龍門古鎮。還真撿了個寶貝,那時的龍門古鎮只是在村口開始了修整,為旅游開發做準備,村里多數地方都還保持著原有樣子,破舊卻很自然。
龍門古鎮位于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島湖旅游線上,有320國 道與之相連,交通便捷。據傳是三國孫權的故里。村內以獨特的明、清古建筑群而聞名,是現今江南地區明清古建筑群中保存較為完整的山鄉古鎮。村后有龍門山,海拔
1067米,峰巒重疊,氣象萬千,為富陽群山之冠。全鎮現有7000多人, 90%以上姓孫。
在龍門古鎮旅游,可感受到江南特有的民俗風情,領略孫權家族千年來所形成的濃厚的孫氏文化,飽覽秀美的龍門山自然風光,重溫嚴子陵游覽時的詩情畫意。這里有江南地區保存最完整且極為罕見的明清古建筑群。走進古鎮,看不到皖南徽商豪宅的金碧輝煌,也體會不到在拱橋下泛舟的水鄉幽情。到處是卵石鋪成的小路,還有以卵石作墻垣的民宅民居,暴露原木本色的寬闊的廳堂,處處散發著山村的粗獷與清新。這里的古建筑類型是非常齊全的,不僅有民宅,還有明代的磚砌牌樓,有塔、寺,有祠堂和數十座廳堂……這些功能各異的建筑物在歷經滄桑和戰亂后依然保存著原有的風貌。
東漢初年,名士嚴子陵游歷龍門,驚訝于此處美景,不禁嘆曰:“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贊嘆間,賦予了這塊靈秀之地一個響亮的名字——龍門。追溯古鎮千年歷史,三國吳大帝孫權后裔們以勤奮、智慧,秉承著先祖開拓進取、勵精圖治的精神,把龍門打造成為了孫氏家族的“世外桃源”。有了龍門山水的庇護,孫氏家族終發展成今天兩千多戶,七千多人的江南一大望族,現擁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據說為江南最大的古村落。
龍門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意蘊深厚的文化概念。龍門90%以上的村民是三國東吳大帝孫權家族的后裔,據家譜記載,從三國時孫權到民國28年(1939年),孫氏已繁衍到65世。千百年來,經各房一代又一代的建筑,從一個大家庭的聚居地,形成今日的古鎮。古鎮建筑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共建有孫氏廳堂40多座,磚砌牌樓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廟。鎮內屋舍房廊相連,長街曲巷連貫相通,鎮外的人進入鎮里,如入迷宮。之后,至今保存完好,伴隨著古樟,小橋,溪流與古街,構成了古鎮獨特的風景。
孫氏一門自古多豪杰,吳大帝孫權馳騁疆場、平定江南、經略臺灣,成就一代霸業。上溯春秋時,寫就《孫子兵法》的兵圣孫武,至近代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都與龍門孫氏有著割不斷的血脈親情。厚重的家族史,凝聚成龍門濃厚的宗族文化氛圍。
龍門古鎮深長的弄巷,幽靜的庭院,構成了龍門的基本單元。數百幢明清古建筑密匝匝地樹立于古鎮,由一條條鵝卵石鋪就的巷道串聯著,宛若迷宮。這或許就是孫氏家族有意而為的深不可測的意境,也把防御意識融到了尋常的生活中。一個宏大的防御設施,孫氏骨子中留存著東吳尚武的基因。而在深巷的那端,幽居之所,卻是別有洞天,百姓的日常生活都在五彩繽紛地上演,柴米油鹽,酸甜苦辣,讓生活有滋有味。
換個角度說:龍門的弄巷,也是龍門古鎮的一種安全防范建筑。相傳,清代“長矛”造反,來龍門火燒了幾座廳堂,最后被龍門村民在弄堂樓窗里用石灰包扎走而不敢侵犯。日本侵略軍也到過龍門,走進長弄,轉個彎就東西莫辨,也趕緊撤走,派飛機放了幾個數據炸彈也不敢侵犯。解放前,國民黨抓壯丁,青年們不愿去當兵,保長來了,他往后門穿過幾條小弄逃之妖妖。家庭之中,如有特發性事情,村民們通過小弄穿家走戶傳遞信息,很快可以緊急集合。夏天到了,龍門的弄口有三三倆倆的村民乘涼,龍門有句古話“若要涼,座弄堂”,弄堂風最涼,勝過家中空調,弄堂乘涼也是村民的一種享受。古鎮的弄與孫氏宗族發展的悠久歷史是分不開的,千百年來一直陪伴著吳大帝后裔團結祥和地居住在一起。如今,成為國內外學者和旅游者覓古探幽和旅游觀光的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