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12月我參觀東京藝術大學日本畫科時,看到日本學生們都在認真地用手指在白瓷碟中研磨,是將礦石顏料粉與膠水溶合在一起。當時我真是感慨萬千,因為在中國只有極少數畫家在使用礦石顏料并且懂得它們的使用方法了。、日本自漢唐時從中國學去了使用礦石顏料`近兩于年來始終堅持著并且有所發展。日本稱礦石顏料為,’天輝巖繪具氣年來還開發出,’準天然巖繪具”、“合成巖繪具”、“水干頗料,,等,一他們近數十“新巖繪具”、日本畫顏料的頗色品種多至數百種·由于新顏料的開發對現代日本畫出現的新面貌起二了重要作用。中國畫家常用的中國畫顏料只有上海產的12色盒裝錫管顏料,這對于水墨畫家來講還算夠用,但對于以色彩為主的工筆畫家(尤其是工筆重彩畫家)來講是絕對不夠用的。而且這12種色中除花青、儲石等外,其中的所謂石青、石綠、朱砂都不是傳統的礦石顏料而是代用品,但不少年輕畫家竟以為這12色就是真正的傳統顏料!
任何畫種都是以它所使用的材料(包括顏料在內)為其特征的。如水墨畫以其所使用的墨和生宣紙為其特征。工筆重彩畫以其所使用的熟宣紙、熟絹和礦物顏料為其特征,所謂“重彩”二字就是指所使用的礦石顏料粉,習慣稱為石色。試想馬王堆漢墓蟠畫和敦煌洞窟中的歷代壁畫如果不是因為使用石色,它們會有今日的輝煌嗎。我們現在在經過了1多年的歷史歲月之后還可以看到敦煌唐代等壁畫上閃爍著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石顏料的晶體光澤,證明了石色是任何人工合成的顏料所不能代替的。可以說沒有礦石顏料就沒有工筆重彩畫,反之,工筆重彩畫如果不使用礦石顏料也就不成其為工筆重彩畫。工筆重彩畫現在復興并繁榮起來,礦石顏料的普遍使用也是勢所必然。因為目前很多畫家對礦石顏料已經生疏了,所以有必要認真地介紹。
什么是礦石顏料?它們有什么特點呢?
礦石顏料中國畫家自古以來習慣稱之為石色,意思就是用石頭制的顏料。但并非所有的帶顏色的石頭都可以磨成細粉而制成顏料。在礦物學中將礦石分為晶體與非晶體,只有晶體礦石才能被選做繪畫用的石色,因為晶體礦石是天然結晶體,大多呈透明或半透明形態,具有此種形態的礦石在研磨到極細微的顆粒情況下還保留著結晶體特點。雖然肉眼看不清結晶體了但結晶體還存在,所以老畫家們說石色有“寶光”道理就在于此。我們看到的石色感到都比較明亮,就是因為石色是晶體礦石所制。舊本畫家喜歡使用粗一些顆粒的礦石顏料,正是利用礦石顏料的結晶體的閃光特點使畫面很美。
畫家常用的礦石顏料有石青、石綠、朱砂、雄黃等。石青和石綠都生成于銅礦,但不是一般的銅礦,而是必須有溶洞的銅礦。石青在礦物學中稱天青石、青金石或藍銅,石綠即孔雀石,石青和石綠的化學成份都是鹽基性炭酸銅,但稍稍有點區別因而呈藍色和綠色。天青石和孔雀石都是比較難得的晶體礦石,尤其天青石在我國產量就更少。朱砂產于汞礦,汞就是水銀。朱砂的化學成份是硫化汞,是自然生成的結門晶體,呈半透明紅色結晶形態,透過光看朱砂的六面體或八面體結晶好象紅寶石一樣非常美麗。朱砂結晶塊比較小而且硬度低,畫家在瓷乳缽中就能研碎,我自己就常自制朱砂顏料粉,其粗細可自行掌握,又比買制好的便宜很多。朱砂可以在中藥店中或藥材公司買到。雄黃的化學成份為三硫化二砷,一也是天然晶體礦石,它與天青石、孔雀石、朱砂在礦物學上都屬低檔寶石類。它們也是制作工藝品的原料。
以上天青石、孔雀石、朱砂、雄黃,可制成藍、綠、紅、黃四色,是中國傳統繪畫顏料的基本色。
古書上記載中國傳統礦石顏料中還有瑪瑙、珊瑚、水晶、珍珠等,因為都比較貴重,使用很少。目前日本畫顏料中還有“瑪瑙”名目,雖是人工合成的,.但也證明是中國傳過去的。雖然歐洲及亞洲一些國家自古希臘時期始也使用礦石顏料,但像中國自古以來在寺廟道觀、洞窟壁畫和水陸畫、卷軸畫和宮殿的梁棟上的彩畫上這樣大量使用礦石顏料的還是少見的,應當說中國是使用礦石顏料的大國,這是與中國地大物博礦產資源豐富有很大關系的。
礦石顏料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特點:
1、色質穩定。因為礦石是經億萬年天然形成的,故質地十分穩定,不會變色。任何顏料都是以其色質穩定為先決條件的。例如天然朱砂和人工朱砂(銀朱),它們的化學成份都是硫化汞,但銀朱極易變色,而天然朱砂經數千年而不變。
2、色相美。石青、石綠、朱砂的色相并非純藍、純綠、純紅,而是化學顏料調合不出來的那種藍、綠、紅色,加之有結晶體的光澤增加了色彩的明度,因而是其它顏料不能代替的。
3、晶體閃光。石色在研磨到20。目一300目的情況下,肉眼雖看不到結晶閃光,但在高倍顯微鏡下是可以看到的。日本現代畫家喜歡用60目一140目之間的礦石顏米么_這是肉眼可以看得見的細微晶體,用在畫面上形成微微閃光的特殊效果。中國的頭青約200目,仔細看的話肉眼也能看到晶體閃光。石色確為一種特殊顏料。
新型中間色礦石顏料
80年代初,我有感于石青、石綠、朱砂等石色因色相鮮明,在一幅畫中很難與調成中間色的水粉顏料配合。因為石色有“寶光”使水粉色顯得灰暗。所以建議美院礦石顏料專家王定理先生制作一些中間色的石色,他很快地研制成功,由美院附中顏料廠生產,共研制成37種色。其名目為:
1.豆青2.豆綠3.白青4.淡綠5,灰藍6.龜綠7.皂色8.灰綠9.瓦灰10.鼠灰11.褐色12.煙色13.土布色14.紅棕15.紫黑16.灰米17.駝色18.米紅19.豆沙0.豆綠1.紫茄.儲石.閃棕4,栗色25.土黃26.灰米黃27.麻皮黃28.肉色29.鐵朱30.駝綠31.淺駝32.乳白33.乳灰34.乳黃35.蘆黃36.肉黃37.黃橡
1986年由我提議和提出制作方法,美院附中顏料廠又制成白云母粉和金云母粉,標名為“銀白”和“銀黃”。云母粉做為繪畫顏料已失傳了近500年,關于礦石顏料云母粉請參考拙文<傳統顏料云母粉的挖掘與再使用>,載1989年《美術》7月號。
以上42種中間色加上石青、石綠、朱砂等共有50種左右礦石顏料。日本畫家常用的礦石顏料(“天然巖繪具,’)也不過五、六十種色,因此目前中國在使用石色的品種方面與日本相比并不遜色。
礦石顏料的使用方法
我慶幸自己在學生時期受到劉凌滄、黃均、陸鴻年教授的親自教導,所以學會比較熟練地使用石色。
用石色首先要了解石色的特點,石色的特點是比水粉顏料顆粒粗,因此不易涂勻,尤其是頭青和石綠顆粒較粗,約180目,用手捻起粉狀的頭青和頭綠會有細沙子那種感覺。四青和四綠比較細,約300目,容易涂勻。現代工筆重彩畫與古代的工筆重彩畫技法已大不相同,大部分情況下用石色不一定非涂均勻不可,有些情況是要有色彩的筆觸;有些情況是要做肌理,這就比較好辦了。朱砂和雄黃,質地較細是石色中比較容易使用的。
用好石色的關鍵是用好膠。石色的習慣用法是作畫時臨時制作膠水調和石色使用。膠要使用動物皮膠,如牛皮膠、鹿皮膠等,目前畫家多選用明膠,因明膠是一種食用膠,由動物皮骨制成,因為是精制,呈小扁園顆粒狀,色微黃,較透明,用50一60度溫水很容易化開,化開的明膠液放置一小碗中備用。再將石色適量放人白瓷碟中,加人濃膠水數滴,用中指將膠液與石色粉研磨在一起,如太稠可加幾滴清水,多研一會兒以便膠液與色粉充分溶合,使膠液包圍到每一個色粒的周圍,這樣膠液才不會上浮。正如開篇時我講到看見日本學生們所做的那樣,其實這正是中國人的傳統方法。或者是將石色放置瓷乳缽中滴人膠液用乳錘輕研也可以,但切記不能太用力研磨,用力太大頭青就會變成二青或三青了。
用膠的最后一個步驟出膠也很重要。因為用的是動物膠,它是有機物很易腐敗,所以每天用完石色后要用適量清水加進去,攪拌一下使正色中的膠液浮起來。第二天再將色中膠液傾出,用石色時臨時再加人新膠液重新混合使用。膠液溶好以后可放置冰箱中就不會腐敗了,但也只能放數天。日本雖有溶好的加入防腐劑的膠液出售,但日本畫家還是自己溶膠,任何防腐劑估計對石色都是有影響的,故最好少用為宜。在日本畫材店中出售的礦石顏料主要是顏料粉和各種膠條膠粒。
溶膠、調和石色、出膠、還要妥善保存膠液,這一系列過程是麻煩了點,但習慣以后就不麻煩了。日本畫家向中國畫家學習都沒感覺麻煩,我們中國畫家還能嫌麻煩嘛。而這一系列過程是具有科學性的。
近幾年油畫界已經開始注意研究各種材料和技法,中國畫界也開始關注這個重要問題。從50年代起工筆重彩畫家已感到12色盒裝中國畫錫管顏料不能滿足創作的需要,開始使用水彩、水粉、丙烯等顏料,近來又使用高級進口顏料。其實進口的外國顏料比中國傳統石色還要貴很多,為什么我們中國畫家放著傳統的高級石色不用反而要用進口的顏料。據我了解和試用,進口顏料有些是外國學生們使用的,穩定性很差,并不是高級顏料。一個畫種所使用的顏料就是它本身的重要特點,工筆重彩畫、沒骨畫、水墨重彩畫都是以其色彩及其色彩的質地為特征的,因此我相信傳統礦石顏料及其新品種定會在不遠的時期內發揚光大。我由于本身創作的需要,也考慮到工筆重彩畫今后發展的需要,我已經試制出30余種仿天然晶體礦石的顏料,這種顏料我定名為“高溫結晶顏料”,其成本低于天然礦石顏料,對發揚工筆重彩畫種是有利的。而且天然晶體礦石的資源是有限的,中國的銅礦不多,天青石和孔雀石已呈現枯竭的趨勢,研究和開發新型晶體顏料也已經成為必然的趨勢。
(文 選自 《蔣采蘋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