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我國的傳統佳節“重陽節”,今天(公歷10月10日)為一年一度的世界精神衛生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同時還重點強調“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從1992年世界衛生日發起以來,世界精神病學協會就針對老年精神健康發起了“精神衛生與衰老”(1999)以及“精神健康伴老齡,安樂幸福享晚年”(2012)兩個主題宣傳。關愛老年人心理健康已日益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的重要共識。
老年人精神健康的現狀
“老來怕空”自古有之。然而由于我國快速的人口城市化進程,“空巢老人”以及“獨居老人”的比例日益提升。《中國家庭發展報告(2015年)》顯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一半,其中,獨居老人占老年人總數的近10%,僅與配偶居住的老年人占41.9%。已有研究表明,家庭“空巢”或者“空心”致使老年人產生的心理失調、焦慮抑郁等精神障礙相當突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近年來的估算,抑郁癥老人約占老年人口的7%—10%,患有軀體疾病的老年人抑郁癥的發生率高達50%。抑郁嚴重時甚至會有生不如死、自殺輕生的意念和行為。已有研究顯示,隨著我國對居民心理健康的重視,我國人口的自殺率正在逐漸回落,唯獨老年人群的自殺率不降反升,近五年來每年至少有10萬55歲以上老年人自殺死亡,其中95%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心理障礙。由此可見,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現狀不容樂觀,完善老年人群精神健康的使命依然任重道遠。
老年人精神健康退化的致因
老年人精神健康的退化是一個由生理、心理、環境、社會及文化等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首先,隨著年歲的增加,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一般都會快速退化。大量研究表明,生理健康對心理健康具有顯著的影響。年齡的增長和疾病的增多都會導致老年人各臟器功能下降,進而帶來認知、性格、情緒及心理能力上的問題。
其次,重大的生命事件會對老年人的心理產生深刻的影響,例如退休、喪親、空巢、重病等。以退休為例,它使大部分老年人的社會功能迅速轉變,許多老年人被排斥在經濟市場邊緣,老年人正式的社會參與逐漸減少,自我價值的否定感卻逐漸加強,逐漸形成“退休綜合征”,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再次,家庭的因素十分關鍵。家庭作為人類社會的最基本細胞,長期以來承擔了養老的基本功能。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生育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口老齡化加劇,家庭結構發生了急劇變化,勢必對傳統家庭養老方式產生巨大沖擊。家庭的小型化沖擊了傳統的以家為中心的養老文化,淡化了家的精神寄托功能,老年人因家庭“空巢”而引發的如孤獨、抑郁、焦慮、煩躁等心理不適現象,在城市已經成為比較突出的老年心理問題。
最后,文化及社會因素會從宏觀上形塑社會規范,無形之中制約人們的心理及行為表現。隨著自由獨立等現代價值觀念的發展,傳統的孝養文化正在日益受到沖擊。有學者直言“這是一個孝道寂寞的時代”。在少子老齡化的中國,“代際傾斜”致使大多數老年人一直忙碌到晚年仍然承擔著照料孫輩等重任,而傳統文化中子女及家庭對于老年人的“反哺文化”逐漸淡化,國家和社會對老年人尤其是對農村老年人的健康投入仍然有不小的差距。
老年人精神健康退化的演進路徑
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包括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是普遍性,即人人都有精神需求,在特殊的年齡階段,精神需求的重要性甚至大于其他方面的需求;其次是特殊性,不同的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偏向不同;最后是層次性,需求也是由低到高逐步產生的。具體而言,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少包括老有所樂、老有所美、老有所親、老有所愛、老有所為、老有所成、老有善終等。
當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遭受重創或者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心理彈性較為脆弱的老年心理就會雪上加霜,甚至產生不可逆的嚴重后果。老年人的精神健康惡化的演進路徑一般始發于生理功能下降,或者是養老條件惡化,或者是重大生命事件的負面影響,隨后表現為疼痛、食欲不振、失眠、心慌、易疲勞、低落等身心問題,進而產生“隱匿性抑郁癥”等癥狀。然而需要強調的是,以上癥狀是可逆轉可調控的,這個階段是家庭成員干預及實施調控的最佳時機。但是,許多子女及老年人本身往往忽視了隱匿性的心理問題,致使病情逐漸惡化,造成嚴重抑郁或者癡呆等疾病,有的甚至遂發自殺意念,進而是自殺嘗試及行為。到了這個階段,老年人的心理惡化就很難得到逆轉,會給老年人本身、家庭乃至全社會帶來較大的悲劇。因此,把握老年人心理退化的演進路徑對于及早、準確地干預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就顯得十分重要。
共同構建老年人精神健康
首先,對于個人而言,應做到“有備而老”。老年人應提前對退休生活進行規劃,不僅要在心理上做好準備,還要在生活中制定計劃。培養生活情趣或者繼續積極發揮余熱,參與家庭及社會的活動都是不錯的選擇。當感覺自己心理不適的時候,不要大事化小或者輕而視之。抑郁癥等病癥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通常都包括生理功能的改變及腦內神經遞質的異常等,一定要及時尋求專業的醫治。
其次,對于家庭而言,應做到“親情滋養”。親情慰藉對于優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子女應該多看望關懷父母,多陪父母聊天,支持父母在生活中的自主權利,幫助父母培養生活愛好和喜歡的生活方式。對于患有精神問題的父母,兒女應該加強觀察,注意患病老人情緒變化以及防止其發生自殺、自傷的行為,幫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
最后,對于社會而言,應做到“文化養老”。一方面,要大力弘揚與時俱進的孝養文化;另一方面,要對于優化老年人群心理健康提供資源支持和制度安排。國家應該加快及完善老年精神健康服務體系的建設,提高精神健康醫療服務及報銷的力度,培養老年人精神健康和照料服務的專才等。尤其要強調的是重視社區對于優化老年人精神健康的抓手作用。社區可以通過組織活動提高老年人的社區參與,加強老年人的社會整合及情感歸屬;同時,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篩查及診治也最為方便和直接。(作者為香港大學社會工作與社會行政學系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