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了,“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口號。孩子的起跑線在哪里?有人說6歲上小學是孩子的起跑線,也有人說3歲上幼兒園是孩子的起跑線,又有人說孩子出生那一天就是起跑線,還有人說胎教是孩子起跑線的。我認為他們說得都對,但也不完全對。說它對,是因為這些環節都不可少,而且是在母親腹中就可開始的;說它不全對,是因為孩子還小,需要快樂成長,健康成長,不可競爭,不可攀比,不可有壓力。
我認為,孩子成才是由:個人智商、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個人勤奮努力五個要素來決定的。人生百年,起于哭聲;出發之地,始于家庭。最近在成都市青羊區家庭教育基地,聽了張祥榮教授一堂家庭教育課,才找到了正確答案。張老師說:“孩子的起跑線就是家庭教育,起跑就是開始競爭,但這個競爭不是孩子個人的競爭,而是家庭這個團隊的競爭(這個團隊包括直接與孩子親密接觸的人,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波、哥哥姐姐)。”我很贊成這個結論。他又說:“家庭教育就是是給孩子投資,搞得好父母有收獲,將來孩子也一定會有收益;不搞或者搞得不好,將來父母可能要還債,孩子也可能會有還不完的債”。嬰兒只是一個幼小的生命,他需要父母的細心關愛,呵護,他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不僅孩子的起跑線是家庭教育,整個人生的起跑線也都是家庭教育。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只具有愛學習,愛勞動,習慣成自然,愛探索事物規律的“潛意識”,沒有“是非、曲直、好壞、優劣、善惡”的“顯意識”。在知識層面上,孩子完全是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畫什么,寫什么?首先由家庭教育來決定,然后是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個人勤奮努力來完成。
一說孩子的智商。孩子的智商是遺傳基因決定的,這是孩子的潛能,它是受遞減法則支配的。孩子的智商再高,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慢慢地就退化了。上世紀五十年代,報紙上刊登的“印度狼孩子”,德國卡爾.威特著作中說的“英國司各特伯爵的兒子小司各特的故事”都是證明。
有科學研究說:孩子的智商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只有不到1%的孩子智商高一些,另有不到1%的孩子智商低一些,其余的孩子智商雖然有差異,但并不太大。過去也有人說天才。有位名人說過:“什么是天才?1%的聰明再加99%的汗水就是天才”。這樣說來,人生的成功主要在于個人的勤奮努力了。當然也不完全是,還必須加上教育的功勞。
二說家庭教育。孩子的底色源自家庭,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個人勤奮,就是在這個底色上去添枝加葉,作色增彩。如果底色不好,這幅畫就不好作了。所以孩子的起跑線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對孩子的素質教育、啟蒙教育,內容十分豐富、寬泛。它包括健康知識、熱愛勞動、勤奮好學、安全危險、清潔衛生、飲食習慣、家風家訓、愛國愛家、尊老愛幼、道德禮讓、誠實守信、勤儉節約、公平正義、愛惜生命、樂善好施、紀守法;還要協助學校對孩子搞好文化科學知識教育,指導孩子接受社會教育,引導孩子進行自我教育,等等。
家庭教育的課堂無處不在,家庭教育的教材無處不有。要結合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家長在玩中教,孩子在樂中學,孩子就會樂于學習,沒有壓力地學習。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要有意識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一是可以阻止孩子潛能的退化,活躍孩子的腦細胞,開發孩子的潛能;嬰兒期的孩子雖然不會說話,但他心里明白。二是父母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讓孩子形成、固化愛學習、愛勞動、習慣成自然、愛探索事物規律的好習慣。
三說學校教育。學校教育是對孩子進行文化知識、科學技術、勞動技能、法律法規的系統教育,內容也十分廣泛,但都是按照國家規定的教育大綱來進行的,教育工作者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家長要協助學校和老師,鼓勵孩子好好學習。除了孩子自己努力,別人是幫不了忙的,這是孩子自己的責任。所以家庭教育,從小就要培養孩子讀書的興趣,愛學習的習慣,還要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萬丈高樓從地起,只要在小學階段養成了學習的好習慣,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后在學習上就不用父母多操心了。
四說指導孩子接受社會教育。社會教育,就是報紙、書刊、新聞、廣播、電影、電視、文學、藝術、美術、繪畫、音樂、舞蹈、詩歌等等;還有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影響,也是社會教育。社會教育的內容,是紛繁復雜的,特別在今天的網絡時代,好的、壞的都有,家長要根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指導孩子學會取舍。孩子一旦走錯了路,就會造成終身的遺憾,這是每個家長都不愿意看到的。
五說個人的勤奮努力。個人是否勤奮,受家庭教育的影響極大,一是身體要好,二是學習環境要好,三是學習習慣要好,四是勤奮好學;善于學習,對人和氣,智商和情商同樣重要。無論家庭環境如何,社會環境如何,“五個要素”同時都具備的孩子極少,能夠滿足三個、四個要素就很好了。這里的關鍵是一個“勤”字,古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離開了勤奮、苦讀,一切都無從談起。“習慣成自然”是一切動物的本性,也是孩子的本性。孩子的本性都是愛學習、愛勞動、習慣成自然、愛探索事物規律的,孩子從小養成愛學習,愛勞動、習慣成自然、愛探索的好習慣,他就不會覺得學習、勞動、探索是什么艱難、困苦,而會覺得是一種樂趣、享受,是人生的需要,也是人類社會共富共享的需要。
這個勤字是在家庭教育中形成的,一切好習慣,都是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養成的。所以,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第一要素,是人生的起跑線;個人的勤奮努力是孩子成才的關鍵,是孩子成才的內生動力。學校教育再好,個人不努力,沒有人能夠幫得了他;社會環境再好,個人沒有積極進取的精神,什么也干不成。人與人之間是“性相近,習相遠”,雖然都是鮮活的人,性格相近,但因所處環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個人的性格、思想、行為、習慣卻相差很遠。個人學習什么,接受什么,為了什么,也是個人決定的。所以“人生的路只能靠孩子自己去走,父母管不了他一輩子。就是給他留下一座金山,也總是要被挖空、吃盡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在起跑線上的發令員,家庭教育這個第一步,決定孩子一生的命運。在家庭教育中,從孩子3歲開始,就要個給孩子講這個道理,在每個關鍵節點上,比如上幼兒園,上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就業,都要再給他好好講一次,幫他加加油,讓他在新的環境中盡快適應,進入角色,努力奮斗;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但要做人中人;財富、榮譽必須有,權力、地位莫強求。要讓孩子們懂得勞動創造人,勞動創造一切,要勞動才能生存的道理。要健康、平安地走完人生之路才是勝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