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五六年前,我去日本游玩,除了漫天的櫻花,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們地鐵上的情景——日本人的手機一般都是長方翻蓋的,屏幕比較大(這只要看NEC和Sharp等日本品牌在中國銷售的手機款就可得知),地鐵上男男女女人手一個拿在手里,按按弄弄,專心致志,不知在干些什么。那時我想,日本假名比較長,所以才需要大屏來發短信吧?
直到這兩年,中國開始流行iPhone、Gphone等智能手機,功能很齊全,屏幕也很大。我忽然發現就在中國的地鐵里面,青年男女們也是人人盯著手機屏,景象與日本很相似。仔細探究下來,才了解到,他們有的在發短信,有的在看視頻,有的在玩游戲,還有很大一部分人在“看書”。
用手機看書,這似乎有點不可思議,我在大學中文系當教授的老爸就說:“用手機看書,怎么看法?這么小的字,不舒服吧?”可是,偏偏有這么多年輕人在身體力行這樣一種電子閱讀,要知道,手機小說就是日本人流行起來的,當年那部《戀空》可是暢銷一時、洛陽紙貴(那是后來的出版書)哦!而在中國,隨著起點、晉江、紅袖等文學網站的蓬勃發展,電子閱讀也成為很多人的生活習慣,智能手機只是其中一種閱讀器而已。
恰巧,我就是一個電子書的追隨者。我在使用的Gphone手機上裝了一款iReader軟件,就能很方便地“看書”了。為了保護眼睛,后來我又購入了使用E-ink的Kindle和盛大推出的錦書Bambook。其實,早幾年我就曾買過一款臺灣出產的名叫“漢銓”的電子書,只是因為液晶顯示并且輸入書籍不是很方便而被我閑置。但這并不影響我對電子書的熱情。電子書最大的優勢當然是隨時隨地方便閱讀,躺著看書,地鐵上看書,坐在飛機上也能看書;我還嘗試在世博會排隊時邊排邊看;女兒在少年宮上課,我在外面等待時也打開“書”來看看。好像一切零碎的時間都可以利用起來。另外,它不怕折頁,方便攜帶,原來外出時一般也就帶一本實體書,現在帶上電子書,里面可以裝上很多本。最對我這種喜歡每本書翻個開頭、幾本書齊頭并進的閱讀者的胃口。
電子書的普及,能夠普遍增加閱讀量,這是毫無疑問的。對于中國這個年平均閱讀書籍低下(每人每年平均閱讀4.5本,美國的這個數字是50本,俄羅斯是55本,日本40本,法國20本,韓國11本)的國家,通過電子書的推廣,倒說不定能夠提高一點書籍閱讀率,至少可以培養一些年輕人的閱讀習慣(雖然我覺得電子書對老年人更有用,它的字體可以任意調大,適合老花眼)。
并且,這種閱讀習慣的養成,還可能惠及實體書。出版社往往視電子書和數字出版為洪水猛獸,怕影響紙質書籍的銷售,好比唱片業之與MP3下載。其實,結果也許并非那么悲觀。有調查表明,喜歡電子閱讀的人比普通人看更多實體書,也就是說,閱讀習慣養成后,它會帶動整體閱讀。我自己就有此體會,買回Kindle之后,我花在閱讀上的時間明顯增加,并且對本來束之高閣的紙質書也重新偏愛起來。
現在的問題只是,怎樣的閱讀器才是最適合你我的?比如Kindle DX比較適合男性,而包包比較小的女生則青睞Kindle 2。再比如,喜歡閱讀雜志的讀者,或許會選擇彩色顯示的Ipad(Ipad在閱讀時尚雜志和漫畫方面有明顯優勢)。而喜歡報紙的人們,或許可以期待最新面世的11.5英寸觸摸屏、6.8mm厚的Skiff Reader閱讀器。
當然,最大的敵人仍舊是盜版,而且電子版似乎比實體版更懼盜版,一旦變成TXT,連紙質、印刷的質量都可以不計。看看中國目前最大的收費類文學網站起點中文網還有什么新招吧。為什么如今長篇小說這么流行?因為只有連載小說才不容易“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