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孕婦:海吃猛喝隱患多》的時候,我想一篇科普文就夠了,沒想到大家閱讀后疑惑不少,甚至有很多提問,如螃蟹能不能吃,水果能不能吃等問題,我覺得比較荒唐。后來在網(wǎng)上搜了一下,發(fā)現(xiàn)這些問題還不是某個人的問題,而是很多孕婦的疑問。網(wǎng)上的這類文章,基本上都缺乏科學依據(jù)。由于每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肚內Baby的健康,牽涉到幾家人的心。在決定孩子健康的因素中,最主要的是遺傳、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在這三大影響因素中,我們能改變的實際上只有營養(yǎng)。其它兩大類既無法確定也無法更改。所以,這里再談談孕期的營養(yǎng)。
在新生兒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見的是神經管畸形。這是一類可以預防的疾病。研究表明,在早孕期缺乏葉酸,很容易發(fā)生神經管畸形。而神經管畸形是發(fā)生率最高的先天畸形。現(xiàn)在很多地方,對孕婦免費提供小劑量葉酸(0.8mg)。其實,最好在懷孕前三個月開始服用小劑量葉酸。由于胎兒各器官系統(tǒng)的分化、發(fā)育都在孕早期,有些地方推薦孕婦從孕前3個月開始,服用到孕3個月止。這對胎兒的發(fā)育,預防神經管畸形非常必要。但葉酸除了在神經管發(fā)育中起重要作用外,在紅細胞的形成過程中也具有重要意義。由于胎兒的需要,對葉酸的需求隨著孕期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國內外很多醫(yī)生推薦孕婦服用葉酸直到哺乳期結束。
在孕早期(國內指從懷孕到妊娠12周止),胎兒“長身體”需要的物質“量”是很小的。由于胎盤激素的作用,即使孕婦體內某種營養(yǎng)物質處于較低水平,胎兒也會通過一系列復雜的生物學機制,從母體中獲得。但一旦進入到孕中期(從妊娠13周起到妊娠27周止),即使胎兒像寄生蟲一樣從母體中索取營養(yǎng),母親也不一定能滿足胎兒生長的需要。這時母親就要有其他渠道補充。否則,母親的健康和胎兒的發(fā)育都可能受到影響。
最常受到影響的礦物質是鐵和鈣。鐵是合成紅細胞的材料。胎兒在體內合成紅細胞,其鐵都來自媽媽的身體。如果媽媽不及時補充,母親就會首先貧血。孕婦輕度貧血后,血液的粘滯度下降,胎兒從母親體內獲得營養(yǎng)物質的利用率上升,導致胎兒體重過重。這種過重無論對母親還是孩子,都沒有好處。而貧血中度、重度的母親,由于長期慢性貧血,會產生貧血性心臟病,在孕期是非常危險的,嚴重時會危及母親生命。
由于受“吃啥補啥”的影響,有些人認為貧血時就應該吃血液(動物血)來補充血液中的鐵。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的,但從營養(yǎng)均衡的觀點看,就不適宜了。有些人信中醫(yī),以為吃阿膠、紅棗等紅色的東西就可以“生血”“補血”,這是更大的誤解。中醫(yī)的“血”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血,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概念。
鈣是合成骨骼的原料。如果缺鈣,胎兒也會從母親的體內獲得。母親骨頭中的鈣,會慢慢析出到血液中,導致母體發(fā)生缺鈣。母親一旦缺鈣,神經肌肉的興奮性會升高,表現(xiàn)為失眠和小腿肌肉痙攣,俗稱“腿肚子抽筋”。如果孕婦到了這一步才去就診,就有點晚。不過即使晚點就診也比不就診好。有些人一味地抵制藥物,認為骨頭湯里有鈣,肉里有鈣,除了海吃猛喝之外,實際上沒有什么好處。其實,骨頭湯里雖然有鈣,但鈣的吸收是個復雜的過程,一定要有維生素D的參與。如果體內沒有維生素D,期望在食物中獲得鈣,是不可能的。體內缺乏維生素D時,鈣會從腸道內流失,而不是吸收。其次,期望從食物中獲得鈣的同時,能量、脂肪等等也就超標了。最后危害的還是孩子。所以,從孕中期開始要及時補鈣,一直到孩子斷奶為止。除了這兩大類礦物質外,孕期由于胎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孕婦也很容易發(fā)生鋅、鎂、銅、磷、錳等礦物質的缺乏。
第三大類容易缺乏的是各種維生素如維生素A、維生素D、各種B族維生素等等。維生素是參與體內代謝的一類小分子物質,需要量雖小,但非常重要,有的還參與胎兒心臟的發(fā)育。我們中國人的飲食中生吃的菜肴很少,這點與洋人完全不同。洋人絕大部分菜肴是生吃,菜中的維生素丟失較少;國人喜歡炒熟了再吃。烹飪的過程容易破壞蔬菜中的維生素。所以,到了孕中期要及時補充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有人由于不了解生物學自身調節(jié)的機制,不了解維生素與礦物質之間的關系,比如以為單純的補充維生素D就可以防治佝僂病。其實這是誤解。單純的補充維生素D而不及時補充鈣,維D會使身體從骨骼里析出更多的鈣,反而導致佝僂病的發(fā)生。
其次,偏食實在不是什么好習慣,最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均衡飲食。所謂“均衡飲食”是指對各類食物都要有興趣,蔬菜、水果、肉、魚、禽、蛋等等都要吃。微博中好多人問能不能吃螃蟹?孕婦當然可以吃螃蟹。從網(wǎng)友的回答中才知道,有些地方認為螃蟹是“寒物”,不可以吃。其實,所有的食物,一旦進入人體的消化道,會在各種酶的作用下水解成糖、氨基酸和人體能吸收的礦物資等,最后在小腸中被人體吸收,成為“營養(yǎng)物”,用于胎兒生長發(fā)育的需要,成為人體活動中能量的來源。
蔬菜、水果的營養(yǎng)看起來不高,其實蔬菜中含有纖維素,促進腸蠕動;當然蔬菜中也含有維生素、礦物質。所以不偏食、挑食的人,通過飲食可以獲得足夠的各類營養(yǎng)物質。如果為了補充體內某種物資去食補,會使人體內的能量失衡,產生超重等不利后果。因此,孕期的飲食用句簡單的話說就是:均衡飲食輔之以多種復合維生素和礦物質。
本來想介紹幾個藥物的OTC產品,但由于有人質疑文章是軟文,就算了。反正這些藥物中,既有進口的,也有國產的。購買時最好買標有“孕婦專用”的產品。這些專用產品中的各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含量,是根據(jù)國人的飲食習慣及需求定制的。有些物質并非多多益善。比如維生素A、D都很重要,但超量之后對人體是有危害的。維生素D與鈣含量之間的比值也是有講究的。這些產品的缺陷是沒有根據(jù)孕期各個時期需求量的不同而不同。不過好處是簡單、方便,一直吃到孩子斷乳為止。
有些麻煩的是如何服用DHA產品。DHA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脂肪酸,對胎兒的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有重要意義。國內營養(yǎng)學界推薦給孕婦的攝入量是200mg/天。但在孕婦專用的多種復合維生素和礦物質產品中,不含DHA。DHA主要分布在魚類中,普通飲食中的含量較少。所以孕期有意多吃些魚蝦,有利于補充飲食中DNA的不足。市場上一些保健品中的DHA,其含量有永高于200mg,似乎也不大適合于孕婦的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