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到26日,北京市9萬余名考生分赴各考點,參加他們人生中的一場重要考試——中考。今年,是北京市中考改革變化最大的一年。資深教研員和一線教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中考試題特別關注考生九年的積累,“考生臨時抱佛腳不奏效了”,他們建議即將升入初三的學生“多逛博物館,少上培訓班”。綜合多位北京資深教研專家的觀點,“京城教育圈”特別分享中考試題“大變臉”所釋放的8大信號。
注重平時的積累
“今年中考語文試卷,將考生九年的積累體現得相當明顯。”據北京八中語文教師王紅宇介紹,除了考查漢字的筆順,平時應該積累到的這次考試也涉及到了。她舉例說默寫部分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在《考試說明》中并沒有特別強調,但這卻是考生應該掌握的。為此,王紅宇解釋說,《考試說明》只是一個方向引領,而不是一個“圈”,學生九年所學內容都應該做必要的積累,包括常用的字、詞以及詩詞的積累,臨陣磨槍肯定是不行的。
而在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語文教研員閆明看來,要拿到高達17分的名著閱讀題,工夫應該是下在平時的,靠上培訓班或搞突擊或機械復習,是會失靈的。
閆明說,試卷的導向就是要求學生在平時靜下心來,去讀書、感悟。學生各類知識的積累要從小學一年級抓起,而不是上了初三才臨時抱佛腳。
多逛博物館,少上培訓班
今年語文試卷小作文的題目之一是讓考生寫參觀博物館的感受,這不僅與考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結合,同時也體現了讓學生走出課本、走出家門、走進社會大課堂的宗旨。此外,在閱讀文言文后的啟示以及閱讀議論文后的理解中,也體現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王紅宇告訴記者,此類試題的目的,不只是考查考生要會看文章,還要讓考生一定要從閱讀中受到啟示,有所受益,與生活結合,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思考能力。
不光語文試卷聯系生活,物理試卷也“不甘落后”。在物理考卷中,一道選擇題要求估測播放一遍國歌需要多少秒、一個雞蛋的大致重量等,都要求考生聯系實際生活。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科豐校區物理教研組組長林國嶸認為,這其實是在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物理。而據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初三年級物理備課組組長李寶江介紹,在平時的教學中,他會訓練學生對長度、質量等進行估測,比如測一包方便面的質量、食指的寬度等,引導學生學以致用,激起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北京市順義區教育研究考試中心物理教研員劉艷輝針對試題與生活緊密相連,建議教師在教學時聯系生活實際、社會實踐和科技發展,同時提醒學生家長,有時間多讓孩子到博物館、天文館、科技館,不要死啃書本。同時,隨著試題難度的下降,她認為,學生上輔導班,大量鉆研難題“沒有意義”。王紅宇認同劉艷輝的主張,她強調,家長不要把目光停留在孩子的分數上,局限于課本知識內,奔波于上各類培訓班,而應該帶著孩子多走出去,讓他們體驗生活中的語文,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孩子的語文素養。
模式化作文沒“市場”了
今年的中考作文第二題,與北京高考卷一脈相承,均是閱讀和寫作的大融合。不過,與高考卷不同的是,中考作文要求根據文章的結尾進行“續寫”。也就是說,考生在讀完《超級智能住宅》這篇科幻小說后,要續寫一篇主題、情節等與原小說一致的作文。對此,王紅宇表示,這是一道很好的題型,既考查了學生的閱讀能力,又體現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她分析說,這種新題型讓習慣于寫“模式化”作文的學生沒有了立足之地,某些培訓班打著所謂“作文速成”、靠教授某幾類作文寫作技巧來取勝已經沒有了“市場”。
“閱讀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的提高都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基于此,王紅宇建議家長要讓孩子博覽群書,或是家校共讀,多交流閱讀的體會和讀書門道,比如一本書好在哪兒、美在哪兒、深在哪兒。而閆明則指出,試卷出題角度每年都在變,很多是以前沒有見過的問法,這樣一來,一些所謂的答題步驟、解題技法都沒有用了,只有真正具備了語文閱讀的能力,才能以不變應萬變。
學“活”學“寬” 不能“死讀書”
在今年的中考物理卷中,增加了科普閱讀題,增加了學生走進科技館、天壇等場所的事例。對此,李寶江認為,這樣的試題能引導學生跳出過去的“只讀書怪圈”,進而把所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聯系,在學習中,帶著知識解決問題。
在林國嶸看來,今年的物理卷計算量下降了,更多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科技應用,“這回到了物理學習的根本”。她認為,這張試卷不只是考學生,也考老師,在今后的教學中,老師要更多地引導學生怎么學,同時,在實驗設計上也要更具嚴謹性和科學性。
對于整套試卷釋放的信息,李寶江很是感慨:“教育是立體化的,不只是學校教育,更有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合力。”他認為,中學生仍處于打基礎的階段,必須要增強知識積累,而北京市有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和大量綜合性實踐體驗場館,家長要多帶孩子出去看一看,尤其是到社會實踐相關的場所,不能死讀書、讀死書。
劉艷輝還提醒說,老師們今后教學要注重基礎知識,讓學生理解基本概念,拓寬知識面,對古今中外的知識都要有所涉獵。另外要注意變式練習,比如以前考查浮力知識所問的都是水里的浮力,今年問的卻是空氣中的浮力,形式變了,但考查的內容沒有變。
北京市大峪中學化學特級教師邵正亮介紹,今年的化學考題考得活,考得寬,考查的是考生12年學校學習甚至是整個社會實踐中學到的內容和知識,考題素材不拘泥于教材。中學教育要注重在所有的基礎知識積累,還要更多跟外界溝通,看新聞,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注人類科技的最新發展,從中間找到這些視角,而且盡量把持自己思維的靈活,不去僵化。因為按照這個趨勢,如果每次死記硬背,只記住書上的反應,恐怕考不出理想的分數。
關注實際應用,打通學科邊界
“看完整套數學卷,最大的感受是今后的教與學必須打通各學科界限。”北京市東城區骨干教師、北京市廣渠門中學數學老師劉偉兵如是說。
據他介紹,在數學卷中,實際應用類問題相比于去年的4道增加到11道,在考查軸對稱問題時,以剪紙文化的形式呈現;將坐標系的考查和故宮景點的結構相結合;引用一段《九章算術》的文字來引出方程問題……數學卷中考起了傳統文化,劉偉兵認為這既是引導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也引導學生關注傳統文化。
同時,數學卷中還有以清明小長假為背景的材料,學生需要在閱讀材料的基礎之上,根據數據畫出統計圖,再進行分析,劉偉兵說:“這體現的是學生的學習過程,考查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分析能力,其中天壇、園林及清明節這樣人文文化的融入,更讓試題貼近學生的生活。”
劉偉兵建議,根據試卷的趨勢,今后學生應該更多地走進圖書館,廣泛閱讀各方面的圖書.同時,“所有的生活經驗都可能在任何考試中有所體現”,學生應該在平時真正走進生活、體會生活,比如做家務,與家長一起做一些事,多讀一些課外書,尤其是科普類好書。
“閱讀為王”信號明顯
門頭溝區教委語文研修員杜甫權分析說,今年中考語文的閱讀板塊注重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注重體現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注重學生的閱讀積累和閱讀素養,增加課外文言文閱讀的內容,增加了多文本閱讀。
文言文閱讀注重課內外結合。選取了《岳陽樓記》和《游岳陽樓記》(袁中道)兩段文本,進行比較閱讀。說明文采用多文本閱讀形式,讓學生通過閱讀不同文本,考查學生的綜合閱讀能力。試卷中第一次出現了科幻小說的閱讀,關注到對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考查,而且與后續寫作有機結合起來。
另外,議論文《中國傳統美德的時代價值》,體現了對傳統文化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視。第一次將名著閱讀,放入閱讀板塊中,名著閱讀突出對閱讀內容的考查,引導學生讀原著,體現課標中“多讀書,好讀書,讀整本書”的要求。
教研專家分析,中考英語試題在確保難度基本穩定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了閱讀量,加大了對閱讀理解的考查力度,旨在引導教學重視閱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考慮到中學生這一群體的認知特點,試題在素材選取上統籌安排,兼顧教育性、人文性和趣味性,在文章布局中適當穿插了趣味性較強的小故事。
“今年的物理試卷中,文字量較往年有所增加,這也啟發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進一步增強信息量,著重訓練學生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李寶江說,考試考的是學生九年的知識積累,重在平時,校外一些培訓機構的考前突擊更行不通了。
讀圖能力強 考試有優勢
“今年中考語文試卷真正做到了圖文并茂。”杜甫權表示,“書法”在試卷中占據了相當的版面。毛澤東同志的“為人民服務”,孔廟、武侯祠、等的匾額。讓考生在了解書法的審美價值的同時,同現代社會的書寫規范相聯系。同時,岳飛的精忠報國、諸葛亮的空城計和南水北調的非連續性文本和地理知識的圖例等同時出現在中考試卷中。充分體現了2015年北京市是中小學語文學科改進意見的精神——學科的融通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這為一線教學也指明了方向。
另外,專家表示,英語試題在設計過程中考慮到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語言實際能力,男女生性別差異以及城鄉差異等因素,在試卷結構布局上,根據需要在適當位置設計了必要的圖片,輔助文字傳遞有效信息,圖文并茂,增強了試題的親和力,容易被考生接受,這也是試題人性化的體現。
發掘創造力 關注創新思維能力
劉艷輝在分析物理試卷時特別強調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據介紹,試卷的第37題~40題,四個實驗設計的題目并不是圈定得特別死,屬于開放式題目,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特別好。
“語文試卷充分關注初三畢業生的創造力的發掘。”杜甫權分析說,從岳母刺字“精忠報國”的次日的規劃到“超級智能住宅”的閱讀,再到“超級智能住宅”文本的拓展——想象作文的寫作。無不貫穿了學生想象能力、創造能力的明確導向。科幻作品《超級智能住宅》所要表現的主題之一就是:科技是一把雙刃劍。試題在命制的初期將文本的指向直指人與科技的關系。在此基礎上,大作文的寫作更是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原來文本閱讀的基礎上給學生創設表現自我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