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綜合征中醫辯證論治
提要:干燥綜合征是因人體津液虧損,造成局部或全身出現以干燥為主要特征的病證。病情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可致多臟器受損。其臨床辨證,首當辨其虛實表里。大抵感受外邪(燥熱之邪)致病者,多屬表屬實,起病急,病程短。而先天稟賦不足,年老體弱,失治誤治,久病及里者,耗傷肺、腎、肝、脾、胃之陰液,致陰虛津虧者,屬里屬虛,起病緩慢,病程較長。里虛證再復感外邪者,多屬虛中夾實之證。臨床詳辯主次,分別論治。
一、辯證治療要點:
《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曰:“燥者濡之”。《臨證指南醫案·燥》提出治燥“其法以純陰靜藥、柔養肝腎為宜”。干燥綜合征以津虧液耗為主要矛盾。故本病治療應以滋陰潤燥為大法,再根據病因病機的不同配合以活血化瘀、益氣養陰、健脾益胃、補益肝腎等治法。
二、分證論治要點:
1、 燥熱犯肺證:
①證候特點:眼干少淚,口干唇燥,唾液量少,飲水不解,鼻咽干燥,干咳無痰或痰少粘稠,難以咯出,常伴有發熱、目赤多眵、面紅烘熱、頭身疼痛、關節隱痛、溲赤便結等,舌紅苔薄黃而干或有裂紋,或舌紅少苔,脈細數或細浮。
②治法:養陰清肺潤燥。
③方藥:清燥救肺湯、一貫煎加減。
桑葉、石膏、甘草、人參須、火麻仁、阿膠、麥冬、杏仁、枇杷葉、云苓、南、北沙參。
④加減:兼有風熱表證者,加用梔子、淡豆豉、大貝母等。咯血、鼻衄者加側柏葉、仙鶴草。咳嗽者加桔梗、桑白皮、浙貝母。便秘者加瓜蔞仁、麻仁。關節痛者加虎杖、鹿銜草等。
⑤中成藥:可服用羚羊清肺丸、養陰清肺丸。
2、 脾胃陰虛證:
①證候特點:舌干口燥,干嘔呃逆,進硬食需用水送下,或饑不欲食,或胃脘隱痛,或牙痛,大便干結,舌紅少津,脈細。
②治法:健脾益胃,養陰生津。
③方藥:益胃湯、玉女煎、增液湯加減。
沙參、麥冬、玄參、石斛、生地、玉竹、白芍、知母、當歸、黃精、甘草。
④加減:兼有便秘者,除加用生大黃、麻子仁、肉蓯蓉、枳實、厚樸等潤腸通便藥物外,依據肺與大腸相表里原則,酌情加用蟬衣、葛根、升麻等宣利肺氣,養陰潤肺。腹脹納差者加焦三仙、白扁豆、萊菔子。咽干口燥者加花粉、蘆根。
⑤中成藥:可服用養胃舒顆粒。
3、 肺腎陰虛證:
①證候特點:口干咽燥,聲音嘶啞,咳嗽少痰,心煩少寐,骨蒸潮熱,腰膝酸軟,舌紅苔少,脈細數。
②治法:清肺益腎,滋陰生津。
③方藥:百合固金湯加減。
生地、熟地、麥冬、玄參、百合、沙參、青果、阿膠、桔梗、貝母、知母、山藥。
④加減:口咽干燥甚者,可加蘆根、甜柿霜、烏梅。陰虛內熱者加地骨皮、鱉甲。
⑤中成藥:可服用麥味地黃丸、百合固金丸等。
4、肝腎陰虛證:
①證候特點:眩暈耳鳴,口干目澀,視物模糊,兩脅隱痛,爪甲枯脆,失眠盜汗,腰膝酸軟,肢體麻木,筋脈拘急,舌紅苔少或無答,脈沉弦或細數。
②治法:滋補肝腎,養陰生津。
③方藥:一貫煎合左歸飲加減。
枸杞子、菊花、生地、熟地、沙參、麥冬、首烏、白芍、旱蓮草、木瓜、山萸肉、桑椹。
④加減:眼干澀,視物模糊者,加石解、女貞子。失眠多夢者加酸棗仁、首烏藤、靈磁石。口干、五心煩熱者加玄參、地骨皮。盜汗者加浮小麥、煅牡蠣。
⑤中成藥:可選用杞菊地黃丸、石斛夜光丸、麥味地黃丸等。
5 、氣陰兩虛證:
①證候特點:口干眼干,神疲倦怠乏力,自汗盜汗,食欲不振, 舌紅少苔, 脈沉弱無力。
②治法:益氣養陰,生津潤燥。
③方藥:增液湯、生脈飲加減。
太子參、淮山藥、麥冬、白芍、生地、山萸肉、五味子、丹參、黃精、炙鱉甲、五味子、玄參、炙甘草。
④加減:自汗盜汗明顯者加黃芪、白術、浮小麥等。乏力明顯者加黃芪。口干明顯者加葛根、烏梅。
⑤中成藥:可選用補中益氣丸、歸脾丸、生脈散等。
6 、瘀血阻滯證:
①證候特點:口干咽燥,眼干目澀,但欲漱水不欲咽,頭暈目眩,皮膚粗糙,色暗發斑,四肢關節疼痛或屈伸不利,皮膚結節紅斑,舌質暗少津,或紫黯有瘀點瘀斑,脈細澀。
②治法:活血化瘀,益氣生津。
③方藥:增液湯、桃紅四物湯加減。
玄參、當歸、生地、赤芍、雞血藤、桃仁、紅花、丹參、牛膝、鹿銜草、穿山甲、甘草。
④加減:瘀血較重者加三棱、莪術、土鱉蟲等。發頤者加瓜蔞、夏枯草、貝母、牡蠣。
⑤中成藥:可選用血府逐瘀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