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醫生獻來小偏方:理中丸加減治療口涎自流
獻方人:趙醫生
材料:干姜、黨參、白術、炙甘草、金櫻子、炒麥芽、建曲、茯苓
用法: 理中丸為主方加減。干姜9克,黨參18克,白術15克, 炙甘草9克,金櫻子15克,炒麥芽15克,建曲15克,茯苓15克煎水,一劑服兩日。患者口服7劑后口涎自流明顯好轉。去金櫻子后鞏固7劑。
案例:
甘某,男,72歲。“食管癌放療后半年余”,無故出現進食哽噎,2014年11月至12月行食管癌根治性放療后進食哽噎好轉。此后患者精神尚可,半流質飲食順暢,口淡無味,喜溫,口涎較多,飲食差,睡眠安,二便正常。體胖,舌淡紅,苔薄滑,脈弦滑。
辨證:該患者年紀較大,脾胃功能虛弱,加上放療后更傷津耗氣。中陽不足,寒從中生,脾氣虛寒,不能攝津,津上溢于口所致涎。辨為脾胃虛寒證。
治法以祛寒,益氣健脾攝涎為方向。方用理中丸為主方加減。干姜9克,黨參18克,白術15克, 炙甘草9克,金櫻子15克,炒麥芽15克,建曲15克,茯苓15克。患者口服7劑后口涎自流明顯好轉。去金櫻子后鞏固7劑。
按:《傷寒論》中《辨陰陽易差后勞復病脈證并治》篇:“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故以理中丸為主方進行加減。方以干姜為君,溫脾陽,祛寒邪。黨參為臣,健脾益氣,君臣相配,溫中健脾。脾胃濕土,虛則易生濕濁,故以白術甘溫苦燥健脾燥濕、茯苓健脾利濕為佐。口涎自流,以金櫻子健脾固攝涎;飲食差,以炒麥芽、建曲健胃消食為佐。以炙甘草為使,寓意有二:一為和黨參、白術健脾益氣;二為調和諸藥,是佐藥而兼使藥之用。故能收到較好的療效。臨床中涎宜與唾進行仔細鑒別。涎為口津,即唾液中較清稀的部分,有脾精、脾氣化生并傳輸布散,故說“脾在液為涎”。具有保護口腔黏膜,潤澤口腔的作用,出自兩頰,可自口角流出。唾是唾液中較稠厚的部分,多出于舌下,有潤澤口腔、滋潤食物及滋養腎精的功能,多從口中唾出。故臨床治療口角流涎多從脾治,唾多頻出多從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