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是漢文字的整理、變革和發展的時期,社會上廣泛實用的書法已經是隸書,它已經成了官方文書的規范文字,線條圓轉矜持的篆書退下來高居為禮制或裝飾性的地位,作為藝術性更強的碑額、銅器銘文之用,漢代是中國書法史上第一次石刻書跡的高峰期,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漢代涌現出一大批諸如史游、揚雄、崔瑗、蔡邕、張芝等書法家,那么“草圣”張芝對后世書法發展有哪些影響呢?最主要的影響是,張芝創造了“今草”,起到了繼承與孕育的作用,為什么這么說呢?主要是因為在漢代,隸書快寫的草隸進而演變成了章草,章草又演變成了今草,而今草又是張芝所創,
原本張芝就擅長草書中的章草,漢代的草書字字分離,字形扁平,且受到成熟隸書影響,有波磔用筆,為與今草相區別所以被稱為“章草”,所以說張芝在繼承“章草”的基礎上創造了“今草”,正因為章草字形結構復雜,書寫費時而逐漸被更加簡易美觀且更易于書寫的今草取代,
張芝在東漢就有“草圣”之稱,從上述簡要概括,就容易明白他對章草發展到今草有著重要貢獻,南朝時的羊欣稱張芝“善草書,精勁絕倫。”張芝將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于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正是張芝的今草孕育出晉唐時期的“二王”與“張旭、懷素”的狂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