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馗是我國民間傳說中著名的驅(qū)鬼逐邪之神,是我國諸多神祇中形象最為猙獰的一位,也應(yīng)該是老百姓最為熟悉的一位。他自己就長得如同惡鬼一般,卻成為專司捉拿鬼怪之神,因此從古至今一直受到我國民眾喜愛。從唐朝至今,每逢年節(jié)喜慶之日,人們都要張掛他的畫像鎮(zhèn)宅辟邪,古代眾多的文學(xué)、故事、戲劇中也常將其作為主要人物予以表現(xiàn)。
鐘馗出現(xiàn)時期可以追溯到上古黃帝時期的“大儺之禮”,黃帝帶領(lǐng)各部落頭領(lǐng),在石鐘山龍嶺上,身披獸皮,面目猙獰地?fù)]戈揚矛,擊鼓呼噪,以驅(qū)趕鬼怪邪惡,保生靈平安。
后期又出現(xiàn)了尺郭、神荼、郁壘等民間打鬼英雄,尤其是尺郭,簡直就是惡鬼終結(jié)者,別人捉鬼是為民除害,他捉鬼是為了填飽肚子。據(jù)《神異經(jīng)·東南荒經(jīng)》記載,尺郭胃口極大,每天早餐要吃三千個惡鬼,中餐和晚餐吃得更多,晚上還要再吞三百個惡鬼當(dāng)宵夜。其形象是身高七丈,腰闊七丈,頭上頂著一只公雞,頭發(fā)中爬滿了紅色的毒蛇。
神荼、郁壘是一對兄弟,住在度朔山上,如世間有惡鬼出現(xiàn),這兄弟二人便下山擒伏,捉回度朔山上喂老虎,后兄弟倆成為中國著名門神。
▲齊白石作鐘馗像
而鐘馗最早見于記載,是西晉末年的《太上洞淵神咒經(jīng)》,他以斬鬼神仙的形象,出現(xiàn)在除夕夜里舉行的儺儀中。
此后,民間的鐘馗信仰逐漸形成,并得到廣泛流傳。到唐朝時,鐘馗已經(jīng)超越尺郭、神荼、郁壘等捉鬼能手,成為捉鬼的頂尖高手,盛極一時。關(guān)于他的傳說和信仰,也從長安流傳到西北一帶和吳越地區(qū),成為華夏民族驅(qū)邪納吉的主角。
盡管鐘馗打鬼的故事為人們所熟知,但他的真實身份和來歷卻一直是謎。他到底是人還是鬼?在他身上發(fā)生過怎樣的事情?他是怎樣成為中國最具知名度的捉鬼大神的?
從唐朝至今,這些問題一直處于爭論的狀態(tài)中,歧說紛見。其中最為流行的當(dāng)屬鐘馗和唐明皇的故事。
傳說鐘馗是唐初終南山人,生得豹頭環(huán)眼,鐵面虬髯,相貌甚是恐怖,但他是個才華橫溢,滿腹經(jīng)綸的風(fēng)流人物,性格剛直,不懼邪祟。
唐先天元年,鐘馗赴長安應(yīng)試,一路考到了殿試,憑《瀛洲待宴》五篇,被主考官驚為奇才,錄為貢士之首。
但唐明皇一看鐘馗這相貌,馬上大筆一揮,取消了他的錄取資格。
眼見十年寒窗苦讀之功,轉(zhuǎn)瞬間化為烏有,性格剛烈的鐘馗走出殿外后,一怒之下頭撞殿前石柱而亡。
唐明皇回到后宮后,越想越覺得自己做得欠妥,又叫人把鐘馗的文卷拿來,從頭細(xì)看。只見文章字跡工整,璧坐璣馳,既有安邦定國之志,又存社稷興盛之心,實屬難得。他當(dāng)即令人重宣鐘馗進(jìn)殿,準(zhǔn)備加封。
但侍臣回報,鐘馗見榜上無名,已撞斃于殿前石柱。唐明皇聽后,痛心不已,呆坐在龍椅上,半晌無語。
忽然宮中一道白光閃過,已死了的鐘馗重又現(xiàn)身于龍椅前,面目猙獰地一把抓住唐明皇的龍袍,要與他理論。
唐明皇見鐘馗死而復(fù)生,嚇得大叫一聲暈倒在龍椅上。
原來,鐘馗撞死后,陰靈直奔地府,沖進(jìn)了閻王殿。他覲見閻王爺,要控告唐明皇身為當(dāng)朝帝君,竟以貌取人,視科舉如同兒戲。
閻王爺聽后大笑不止說:“他是人間帝王,我是陰間帝王,如何能管得了他?”
鐘馗見他不管,厲聲斥問:“你們一個掌管人界,一個掌管冥界,自是官官相護(hù)。我因他而亡,陽間已無處安身,只有到陰間伸冤,你又不管,難道三界中就無處管得了人間的冤情嗎?”
閻王忙說:“鐘狀元休怒,我這地府中素來怨鬼眾多,正缺扶正黜邪之職,你秉性剛烈正直,孤家可封你做這地府判官,有來此的鬼魂,均由你辨明生前善惡,凡是作惡之人,任你處置。你在陽間的冤屈,還是去找唐明皇吧。”
▲徐悲鴻作鐘馗像
唐明皇蘇醒后,自知理虧,生怕鐘馗一張嘴把自己吞了,急忙安撫:“朕乃一念之差鑄成大錯,但悔之晚矣。朕追封你為‘嫉惡狀元,斬邪將軍’,為朕斬盡世間邪惡,鐘愛卿意下如何?”
見皇上主動認(rèn)錯了,加之自己原本應(yīng)試就是為了當(dāng)狀元做官,行忠君愛民之事,獻(xiàn)策神州,便答應(yīng)了唐明皇,同時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以后科舉不得以貌取人,要唯賢是舉,心術(shù)不正之人不得錄用;二是讓丹青圣手吳道子錄其畫像,永世流傳。
吳道子的畫作業(yè)已失傳,但是北宋書畫鑒賞家郭若虛,曾在宋代皇宮中見過真跡,并記錄在他所著的《圖畫見聞志》中。
▲在眾多關(guān)于的鐘馗畫作中,他常身著紅袍,因為他是狀元的緣故
陽間事情辦妥后,鐘馗回到地府履職。地府中的妖邪之眾,均由十殿閻羅負(fù)責(zé)審理,鐘馗專門負(fù)責(zé)緝拿陽間鬼魅。為助鐘馗捉鬼,閻王又派咸淵、富曲二將輔佐,另派三千名陰兵供其調(diào)遣。
在回陽間的路上,經(jīng)過奈何橋時,鐘馗一行只見橋中間跪伏著一名小鬼,自稱原本是只鼴鼠,飲奈何橋下水后,竟生出雙翼,變成了一只蝙蝠,熟知惡鬼藏身之處,愿助鐘馗捉鬼。鐘馗遂將其收下,作引路及偵查之用。
鐘馗撞死在皇宮后,其肉身多虧同行趕考的同鄉(xiāng)杜平為其收尸,隆重安葬。做了鬼王后,鐘馗為報答杜平埋骨之義,于除夕前趕回家中,將妹妹嫁給了杜平,他親率一眾鬼卒,敲鑼打鼓,熱熱鬧鬧地把妹妹送到杜家完婚。
▲鐘馗嫁妹
此后,鐘馗便帶領(lǐng)著鬼將陰兵在人間四處蕩魔除邪。但凡有為禍人間的鬼魅,一旦被他捉住,便成為他的食物,他吃鬼如同凡人啃瓜嚼菜一般,被他吃掉的鬼永世不得超生。
自唐宋開始,鐘馗取代了神荼、郁壘,成為中國門神的主角。宋代《東京夢華錄》記載“近歲節(jié)……皆印門神、鐘馗、桃板、桃符。”人們把鐘馗的形象掛在門上,用于辟邪。
到后來,鐘馗的妹妹也成為年畫的一種人物,多用于驅(qū)邪求福和女子祈求自己盡快出嫁。
從普通人到狀元,再到鬼王,鐘馗身上的平民屬性一直深受人們喜愛,盡管他相貌丑陋,但他從未受到嫌棄,他嫉惡如仇、正氣凌然的品性正是任何時代都必須的正能量。所以,人們尊稱他為“鐘天師”“賜福鎮(zhèn)宅圣君”……
除了捉鬼,鐘馗還是文圣、財神、武圣……是我國道教諸神中,唯一的萬應(yīng)之神,要福得福,要財?shù)秘敚星蟊貞?yīng)。
▲吳道子《鐘馗抉目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