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為什么未列入二十四史的問題,需要先說一下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始于《史記》,結束于《明史》。《史記》是用有本紀、列傳的紀傳體寫作的史書,后來的朝代按照《史記》的寫作手法修史,這種寫法的史書稱“正史”。二十四史上起約前2550年,止于1644年,共計3213卷,約4000萬字。
二十四史有個發展過程,在司馬遷的《史記》之后,東漢班固寫了《漢書》,南朝宋范曄寫了《后漢書》,西晉陳壽寫了《三國志》。到唐朝時,唐朝人完成了8部正史的編寫,加上前人寫的正史,共計有13部正史:《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唐代總稱為“十三史”。
到宋代時,在唐代 “十三史”之外,加上《南史》《北史》《新唐書》《新五代史》,稱為十七史。后來清代王鳴盛編寫的一部史考類史書,名《十七史商榷》,但也有《舊唐書》和《舊五代史》的內容。
到明代時,在宋代十七史之外,加《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合稱為二十一史。
清代乾隆時完成官修的《明史》,在明代所稱的二十一史之外加上《明史》,稱二十二史。清代史學家趙翼古代讀史札記,名《廿二史札記》,實涉及二十四部正史。清代錢大昕作了一部歷史考證書,名《廿二史考異》。他所考證的二十二史,實際是從“二十四史”中除去《舊五代史》和《明史》。
到清代乾隆時,在二十二史之外,加上《舊唐書》、《舊五代史》,合稱二十四史。除《史記》是通史且為私修外,其余都是斷代史,大多為官修。
1921年徐世昌下令,將柯劭忞所著《新元史》列為“正史”,總稱二十五史。而多數地方不將《新元史》列入,把《清史稿》列入。若兩部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人們習慣把“二十四史”中的《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稱為“前四史”。
《資治通鑒》為何沒有列入二十四史呢?
《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全書294卷,有考異、目錄各30卷,約300多萬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顯德六年(959年),共1362年。內容以政治、軍事和民族關系為主,兼及經濟、文化和人物評價,通過對事關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治策的描述,對后人以警示借鑒作用。
《資治通鑒》所以據的材料除十七史之外,還征引了唐以來稗官野史、百家譜錄、正集、別集、墓志、碑碣、行狀、別傳及筆記小說中的有關史料,包括的史籍300余種,這些書多以失傳散亡了。
《資治通鑒》在史學上占有重要地位,出現多種點評批注《資治通鑒》的書籍。它之所以沒有列入正史,只要原因還在于體例上,這種編年體的通史的內容以據的是十七史,很多內容是重合的,相對于十七史而言,《資治通鑒》里的二手材料太多,史學研究者一般不會直接引用其中的資料作為論據,都會回到正史中查找原文,正史中沒有的例外。
實際上,在史書體例中,除編年體的之外,國別體、紀事本末體的史書也沒有列入二十四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