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結石屬中醫“脅痛”范圍,多由于氣滯血瘀、濕熱內蘊、阻滯肝膽而成。
[臨床表現]右脅疼痛及胃脘脹滿為主,脅痛多為脹痛或絞痛或陣發性竄痛,并有口苦咽干,頭暈少食的少陽證,舌尖發赤苔白或微黃,脈弦緊或弦細。
[治法]疏肝利膽,利氣止痛。
[方藥]
金錢草30克、虛杖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
赤芍10克、
雞內金10克、
甘草6克、水煎服。
[加減]證見口苦口干、納呆、頭暈、惡心、嘔吐、尿黃如茶、大便秘結、舌紅苔典膩或厚、脈弦數者,加
茵陳30克、
梔子15克、
大黃10克。如癥狀出現脅痛或持續性腹痛,腹脹滿,口苦咽干,頭暈,不思飲食,寒熱往來,黃疸,尿黃濁,大便干,舌紅或絳,苔黃燥,脈弦滑數,加
龍膽草9克,生
大黃9克(后下)、
板藍根20克、銀花5克、
連翹12克。腹痛重者加
川楝子15克、元胡13克。嘔吐甚者加
半夏12克、竹茹10克等藥。
[注意]服藥期間忌食刺激性及油膩性食物。
耳針埋線治療:肝、膽、胃、脾、交感(雙側)。
[體會]膽為六腑之一,與肝表里,又稱“奇恒之腑”、“中精之腑”,其生理特點是瀉而不藏,以通為順。故凡情志不暢,血瘀,或濕熱內阻,而致肝膽氣機郁結、宣泄不暢,均可發病。本方功能清熱解毒、利濕化石、行氣止痛,對肝膽郁滯、濕熱蘊結的膽結石,筆者臨床診治數10例患者,均獲得滿意療效。
飲食甘肥,極易化熱。熱在肝膽釀成濕熱,濕熱阻滯氣機,氣化受阻,故形成結石。肝氣郁結,阻礙氣機膽液宣泄受阻,也郁而形成結石。所以清熱利濕、疏肝利膽為防治膽結石病的根本。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