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變革的年代
在倫敦市中心皇冠酒店的會議室,國際能源署總干事宣布,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正處于前所未有的變革中。
如果有能源專家從十多年前穿越到現在,會看不懂目前的能源格局,因為和世紀初相比,或許唯一沒有變化的只有變化本身。其他的都已經不同:當時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美國,或許最早在兩年后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原油生產國。再過十幾年,美國不但將實現能源自給自足,甚至還會成為天然氣的凈出口國。
其他能源大買家的座次也會發生變化。雖然在過去十多年里,來自中國的旺盛需求成為驅動大宗商品市場走勢的動力,然而用不了十年,“中國因素”將會被“印度因素”所取代,屆時南亞將成為全球能源需求增長最迅速的地區。
在石油進口國變化的同時,產油國也在變化。由于利比亞政治動蕩和阿爾及利亞大肆盜油,歐佩克產量正處于兩年來最低點。與此同時,中東國家能源的需求量卻在迅速增長。國際能源署預測,2020年,中東將是全球天然氣需求第二旺盛的地區——迅速增長的需求會重新定義中東在全球能源格局中的位置。
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地位的變化,導致能源貿易的重心也在由大西洋向太平洋轉移。過不了幾年世界最大煤炭進口國的帽子就會戴在印度頭上,這意味著大量的油輪和干散貨船將穿梭在這一地區。
能源的生產方式也在發生變化。雖然中東由于獨特的資源稟賦仍將保持低成本原油生產的優勢,但頁巖油生產在北美四處開花的同時,也切切實實地威脅到是歐佩克12個成員國的收入。目前,從歐洲到亞洲,不少國家都在積極擁抱頁巖氣革命。
此外,能源的消費結構也在變化中。雖然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將比現在增長三分之一,但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在總體能耗中的比例將從目前的82%下降到76%。這意味著新能源有了大展身手的空間,在未來20年中,可再生能源和核能能夠滿足40%的新增能源需求。
能源格局的變動是全球經濟發展、能源技術突破以及綠色節能減排等多方勢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各國應積極應對這些變化,否則就有落伍的可能。
環大西洋或是下一個石油供應中心
最近,國際能源署預測,得益于頁巖油的蓬勃發展,到2015年美國將超過沙特阿拉伯和俄羅斯,成為世界最大石油生產國,而且20年后美國將實現能源自給自足。
這一預測語出驚人,各方廣泛關注。雖然這只是一個預測,但是近年美國油氣生產潛力不斷釋放,將使全球油氣格局發生一系列變化,世界能源“生產中心西移、消費中心東傾”的趨勢是很明顯的。
由于美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中只有石油需要大量進口,所以石油獨立是美國能源獨立戰略的重心。“水力壓裂法”等幾種新技術的采用以及石油價格的高企,使美國北達科他州和德州頁巖中的大量石油資源得以開采。2012年美國石油產量顯著增加,同比增幅達每日92萬桶,預計2013年每日還將增加57萬桶。據國際能源署估計,在2020年之前美國石油產量還可能進一步持續增加。長期看,這將對全球能源市場產生沖擊。
最重大的沖擊或將是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在供給方面,能源供應的格局正在向西部移動,以美洲為代表的西半球所占比重越來越大。但毋庸置疑,由于優越的資源條件和石油開采技術的發展,在可預見的將來,中東依然會是重要的石油供應區域。特別是伊拉克,由于美伊戰爭后產能的恢復性增長和石油資源的進一步釋放,其將會成為石油供應增量的重要來源之一。
但是,長期以來由中東主導全球能源市場的版圖或將悄然改變。北美豐富的非常規石油,包括美國的頁巖油、加拿大的油砂等,可以成為增長最為迅速的石油開采來源,并成為近年來非歐佩克國家石油產量增長的主力。中南美的能源影響力也正在上升,特別是委內瑞拉和巴西。從資源保有量上來說,委內瑞拉有極為豐富的超重油資源,而巴西是世界上最具潛力的深海石油開發國之一。
從儲采比分析,中南美明顯高于除中東以外的其他地區,因此在更長期的石油供應版圖上,中南美占有明顯優勢。近年來,隨著陸上油區瓶頸的逐步顯現,海上(特別是深海)油區還存在發展空間,西非的深海油氣也成為未來世界石油供應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塊。
這意味著,在未來能源供應格局中,環大西洋區域正在崛起成為除中東之外的另一個石油生產中心地帶,而美國頁巖油氣的迅速發展無疑可能加速這一時代的到來。
全球能源供應格局的西移可能使美國石油戰略收縮,其或與加拿大緊密合作,布局南美的委內瑞拉和巴西等產油國,并將觸角延伸至大西洋東岸,從而減少對中東能源的依賴,逐步回歸美洲地區,這也很可能是美國“能源獨立”的戰略依托。
從全球范圍來看,美國能源戰略漸漸回歸美洲,歐洲依賴俄羅斯的同時,可能更多地從中亞和北非進口石油,而中東石油將主要向亞太市場供應。
在此背景下,中國能源發展和安全或將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2012年中國進口原油2.8億噸,對外依存度達到58%;到2035年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可能會超過80%。中國傳統的能源安全戰略觀,基本上是基于能源價格(特別是石油價格)的快速上漲的。
美國“能源獨立”的趨勢,以及全球能源供需格局和能源基本面的質變,使中國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更宏觀的視野來重新審視能源安全戰略問題。
目前,美國的外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被國際油價綁架(穩定國際油價),未來一旦“能源獨立”,國際油價對美國國內宏觀經濟的影響將減弱。同時,隨著美國石油戰略布局收縮至環大西洋區域,其外交政策是不是會更加靈活?其外交政策對地緣政治的影響將如何通過對能源貿易的影響,進而影響中國的宏觀經濟運行?
顯然,中國的應對策略可以從多方面考慮,但最主要的還是要通過石油進口多元化來分散風險,通過調整國內外能源供需策略盡量減少對石油和天然氣進口的依賴。在供應側,一是盡可能將進行能源進口多元化,應進一步拓展同俄羅斯和中亞的油氣合作,同時試圖通過中亞從陸上打通與中東對接的通道,減少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二是在國內尋找石油替代。在需求側,需要盡可能抑制國內快速增長的石油需求,這涉及到能源價格機制的改革。(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強)
相關報道:墨西哥的石油革命
不可否認,曾經的墨西哥石油公司如同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馬爾克斯筆下那個權傾一時的君王,是能源行業中的獨裁者、國家的“錢袋子”。
然而,現如今,這位“族長”已經走向“沒落”。制度僵化、效率低下、缺乏先進技術設備、貪污腐敗……一系列問題讓這個全球第五大原油生產企業捉襟見肘,到了破產的邊緣。
在此情況下,墨西哥新任總統培尼亞?涅托決定對石油行業展開一場大刀闊斧的改革,他已經向國會提交議案,擬將私人資本引入能源領域,讓其與國有企業共同開發油氣資源,形成收益共享、風險共擔的模式。
沒落的“族長”
墨西哥是個崇尚“汽車文化”的國家。這里的人認為,擁有一輛屬于自己的轎車是成功的象征。而全國所有的汽車都離不開那個印有“PEMEX”字樣的綠色標志。
墨西哥境內所有的加油站都印著綠底白字的“PEMEX”,因為這是壟斷型國有企業墨西哥石油公司的標志。在標志的左側,設計師別出心裁地添加了一個紅色鷹頭,象征著這家企業獨一無二的地位和王者的霸氣。
在墨西哥能源領域,墨石油公司是當之無愧的霸主。1938年,當時的墨西哥總統拉薩羅?卡德納斯頒布憲法第27條,將石油工業收歸國有。此舉的用意是阻止美國石油公司在墨攫取暴利,將石油財富歸還給國家和人民。當年,墨西哥石油公司成立,負責經營全國石油的勘探、開采、提煉和石化工業。
可以說,墨西哥石油公司在成立初期,集中力量,有效地整合了墨西哥的石油資源,為這個國家帶來了實惠。1972年,漁民坎塔雷爾看到油花從墨西哥灣海底冒起,因此發現了坎塔雷爾油田,這是墨西哥迄今為止最大的油田,也是世界上罕見的大油田之一。油田儲量大約在150億至200億萬桶之間,其開采量在2003年達到頂峰,每天可開采220萬桶。
借助于坎塔雷爾油田的“東風”,墨西哥石油業迎來了繁榮期,2003年原油日產量達到了340萬桶的最高紀錄。然而,在這之后,坎塔雷爾油田的產油量突然開始走下坡路,成為了減產速度最快的油田,目前日產油量僅有45萬桶。
同時,墨西哥其他不少油田也趨于干涸,作為行業龍頭的墨石油公司缺乏開發新油田的能力,這導致墨石油產量在過去的10年間減少了四分之一,目前日產量僅為250萬桶,雖也名列世界十大產油國之列,但境況今非昔比。
墨西哥石油公司失去了昔日鋒芒,效率低下、制度僵化、貪污腐敗等積弊所導致的惡果漸漸顯現,首先是效益下降。近年來,墨西哥石油公司的年均利潤增長率僅有2%,公司財務虧空達160億美元。2013年的狀況尤為堪憂,墨西哥石油公司近期公布的報表顯示,今年1月至9月,墨西哥石油公司累計虧損920億比索(約合70億美元),目前公司的總資產為負3600億比索(約合274億美元),已經到了破產邊緣。
此外,公司管理也出現了嚴重問題,安全事故頻發,甚至釀成一起近百人傷亡的慘劇。2013年1月31日,墨西哥石油公司位于墨西哥城的總部一座辦公樓的地下室發生爆炸,造成部分樓層坍塌,門窗玻璃全被震碎,現場一片狼藉、亂作一團。這場導致災難導致37人死亡、數十人受傷,墨石油公司的“族長”形象在一夜之間轟然倒塌。
改革雄心
2012年12月1日,培尼亞?涅托從卸任總統卡爾德龍手中接過一面墨西哥國旗,正式成為這個全球第十四大經濟體的總統。
“少壯派”“前州長”“魅力男人”,是這位總統的關鍵詞。而更重要的是,他的勝選,標志著有著連續執政71年歷史的墨西哥老牌政黨革命制度黨東山再起。
站在權力之路起始點的涅托意識到,未來墨西哥經濟形勢如何,將是他作為新總統面臨的一項大考。
長期以來,墨西哥經濟嚴重依賴美國。毫不夸張地說,美國經濟“打個噴嚏”,墨西哥經濟便會跟著“咳嗽”。因此,2000年至2011年,墨西哥經濟年均增長率僅為1.3%。
此后,墨經濟有了緩慢增長,然而,2013年的狀況又不樂觀。墨西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該國經濟增長僅為1%,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也將墨西哥今年的經濟增速預期從4月的3.4%下調至2.9%。
涅托清楚地知道,能源行業在國民經濟中舉足輕重的地位,政府財政預算的三分之一源于墨石油公司,而國內生產總值的7.6%直接依賴石油開采,再加上,墨石油公司正處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于是,他“動手”了。
今年8月,他向國會提交議案,擬對國內外私人投資者放開深海石油和頁巖氣的勘探和開采,允許國有企業與私營企業收益共享、風險共擔。他還計劃規范墨石油公司的財務制度和基礎設施項目。不過,涅托同時指出,將嚴格遵守憲法第27條,即保證墨石油公司是百分之百的國有企業。
此舉堪稱一場能源革命,美國伍德羅?威爾遜研究中心墨西哥研究院主任鄧肯·伍德認為,開放石油天然氣領域的影響力將超過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也將是墨西哥經濟政策百年來最大的調整。
改革也面臨著阻力。墨西哥憲法規定,私營企業不能進入能源領域,這就意味著,涅托要想推行改革,必須修憲。因此,他必須聯合國家行動黨等其他主要黨派,在國會獲得修憲所需的三分之二票數。
然而,有一個重要的黨派是幾乎不可能被爭取的,就是民主革命黨,該黨的領袖是涅托在總統大選中的“手下敗將”奧夫拉多爾,于公于私,這個左翼政黨都不會支持政府的能源改革計劃。
10月6日,在墨西哥各地,上萬人走上街頭,抗議政府推行的石油改革,而這些游行背后的操控者正是奧夫拉多爾。他要求政府盡快就石油改革舉行全民公投,并威脅將發起更多游行示威。
中國是墨西哥優先考慮的合作對象
分析人士認為,盡管面臨著來自民主革命黨的質疑和反對,但涅托已經開始與其他黨派洽談,國會通過石油改革提案十拿九穩。這意味著,封閉了70多年的墨石油行業將結束壟斷,獲得新的血液和生命力。
目前,業內人士均已意識到墨石油行業的處境不妙。墨西哥勞工部長普里達說,墨西哥境內淺海原油將在大約10年內開采殆盡,如果不引進先進技術和設備,墨西哥將很快從能源出口大國變為能源純進口國,政府未來幾年經濟增長保持5%的許諾也將很難實現。
墨西哥能源部長佩德羅·科德韋爾也說,開采成本較低的淺海石油時代已經結束,墨西哥必須將重點放在深海石油上,而墨西哥不具備開采深海石油的資金和技術。
墨西哥開放石油天然氣領域,中國是否有機會參與?答案是肯定的。不少墨西哥政界人士已經表示,若石油改革得以順利實施,歡迎包括中國在內的投資者進入該國石油行業。分析人士認為,中墨兩國未來在能源領域的合作可以達到互利共贏的效果,合作空間不可估量。
墨西哥駐華大使胡利安·本圖拉在10月明確表示,希望未來墨西哥成為中國主要的油氣供應國,歡迎中國企業到墨西哥合作建廠。“中國是我們優先考慮的合作對象,等國會通過政府提出的能源改革法案后,我們可以研究最合適、最有利的合作方式,”他說。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包括中國企業在內的國際投資者要意識到,未來到墨西哥投資要做好充分的調研和準備,當地販毒等犯罪活動會造成安全隱患;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會使投資者減少利潤;甚至語言、風俗的差異,也可能造成一系列不便。
涅托政府在展現振興國內能源行業雄心壯志的同時,也要讓國際投資者確信,墨西哥能夠提供給他們一個健康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