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所了解到的所有天體,基本上都是球體的。人類第一次升上太空時所看到的地球就是一個球體,包括太陽、月亮等在人們的認知中都是球體。但它們都不是半徑完全相等的球體,只是近乎一個球體,像地球就是一個扁球體。那為什么我們宇宙中所發現的天體幾乎全是球體的呢?為什么就不會有其他的形狀出現呢?
組成天體的物質本身就是球體,組成天體的粒子就是球狀的,一些氣體也是混沌的球體,當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是沒有棱角的,形成一個不太均勻的球體。
當行星自轉的時候,就像人們做棉花糖一樣,竹簽在不斷地旋轉,然后將旁邊的糖線吸引在竹簽上,最后棉花糖就變成一個類似于球體的形狀。行星在自轉的過程中,它內部引力將周圍的物體吸引過來,引力是均勻的,因此形成的行星也是球體的,而且如果組成物質中有棱角,也會在內部不斷運動中被磨平。
引力越大的天體它的形狀就越趨向于扁平,自轉速度越大的天體就會出現頂部較尖中間較圓的,就類似橢圓的形狀。球形的天體密度都比較大,這有利于維持天體內部的穩定,不會發生激烈的運動。
那么宇宙中有沒有可能存在著其他形狀的行星呢?一般而言是不存在的,因為行星內部的引力是均勻的,只能形成球體。自然形成的行星都不會出現有其他形狀,除非那是一顆人造的行星。無論是大的肉眼可見的行星,還是小的離地球極遠的行星都是球體的,或是近似一個球體,不會有其他的形狀出現,科學家們表示永遠不會有類似正方體的天體出現。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天體的集合體。包括八大行星(由離太陽從近到遠的順序: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以及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直徑約8萬光年,包括一千億到四千億恒星。太陽是銀河系較典型的恒星,位于分支懸臂獵戶臂上,離銀河系中心有2.61萬光年,太陽系移動速度約240㎞/s,2.26億年轉一圈。
太陽系中的八大行星都位于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除金星及天王星以外,其他行星的自轉方向和公轉方向相同。彗星的繞日公轉方向大都相同,多數為橢圓形軌道,一般公轉周期比較長。
軌道環繞太陽的天體被分為三類:行星、矮行星和太陽系小天體。
行星是環繞太陽且質量夠大的天體。
這類天體:有足夠的質量使本身的形狀成為球體;有能力清空鄰近軌道的小天體。不是行星的衛星,或者是非恒星的天體能稱為大行星的天體有8個: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