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劉德華啟動了“亞洲新星導”計劃,該計劃在全亞洲范圍內挑選年輕導演,資助他們拍攝電影。
當時,電影行業不景氣,很多有才華的新導演,根本沒有投資,只能轉行。
為了湊足計劃需要的千萬港幣,劉德華在自己接的三部電影中提高了片酬,他說,對于老板們來說,一兩百萬不是大事,但是對于一個新導演,這一兩百萬,也許能夠幫助他們實現夢想。
于是,七位新銳導演,拍出了六部電影。
最終,寧浩憑借《瘋狂的石頭》一戰成名。
2016年,寧浩的壞猴子影業主導啟動了“壞猴子72變電影計劃”,旨在為新導演提供他們根本拿不到的資源,從資金到劇本,從制片到演員,從后期到宣發
和劉德華一樣,寧浩對新導演們沒有票房要求,他們都給了新導演一個舒適的創作環境。
最終,文牧野憑借《我不是藥神》一戰成名
吳京說,《流浪地球》即使拍爛了也比沒拍強,因為有7000人參與了這部電影的制作,未來,這7000人就是中國科幻電影的種子。
吳京一把拉起了郭帆,這男人為了拍電影,拼著賣房子,一如當年自己拍《戰狼》。
也許若干年后,上述場景,原音再現,郭帆拍著一個新導演的肩膀:兄弟(姐們),上,我給你撐著
何為傳承?
這就是傳承。
薪火相傳,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