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歷史劇是往日榮衰的重現,那么科幻片便是對未來的想象與憧憬。
在《流浪地球》之前,我們熟知的科幻片,絕大部分是美國人腦洞大開,拯救世界,比如《星際穿越》《銀翼殺手》《后天》《2012》《超時空接觸》《獨立日》等等。
這些電影深受追捧,每一幀畫面都無比的精致獨特,令人驚嘆,將科幻題材的宏大氛圍與神秘風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今年賀歲檔,科幻片又火了一把。《流浪地球》的出現,我們驚喜地見證了中國硬核科幻的誕生。它講述了太陽一旦毀滅,人類帶著地球去宇宙流浪的故事,被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元年”。
然而,很多人在看這類片子的時候,容易感覺到晦澀難懂。許多人興沖沖地想要一睹為快,卻難免有“好像沒理解,沒看懂”的燒腦疑惑,如果能提前知道一些科學知識,科普一番再刷電影,就更加過癮了!
今天,就為你揭秘《流浪地球》的天文學謎底!
“流浪地球”的計劃之一,是人類在地球建立巨型發動機,試圖用100代人,2500年,使地球加速到逃逸速度,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
因為太陽即將急速膨脹,這意味著地球將被其吞噬,人類面臨滅頂之災。
“只要我們還有能力,我們就帶著地球走。”
我們看到的一切,吃的每一口食物,
都源自太陽
太陽離我們地球很遠,大約有1.5億千米。如果我們乘坐每小時2000千米速度的超音速飛機奔向太陽,也得花8年半的時間才能到達。
太陽發出的光,以每秒30萬千米的速度傳播,到達地球得8分20秒鐘。換句話說,你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陽,是它8分鐘以前的樣子。
也許你會通過清晨紅日初升時的樣子以及它散發出的巨大熱量,聯想到太陽像一個被燒得火紅熾熱的鐵球,但你不會想到,太陽從表面到中心都是由氣體構成的。其中,最多的是氫和氮之類的輕質氣體。而太陽的表面溫度有攝氏6000度,中心溫度更高,可達攝氏1500萬度左右。在這樣驚人的溫度之下,任何東西都要化成氣體了。
千百年來,太陽一直引發著人們的思考,它是地球存在的基礎、人類崇拜的神跡:太陽到底是什么東西?由什么組成?為什么能發出如此耀眼的光芒?年齡幾何?還能存在多長時間?印度發生地震,為什么要討論太陽的內部活動?
盡管相距如此遙遠,我們和太陽的聯系卻極其密切。
太陽是地球的主要光源。而且,地球正好處于星周宜居帶,并且是太陽系中唯一一顆位于宜居帶的行星。地球與太陽的距離是一個幾乎完美的平衡點,使得地球表面可以維持液態水的存在,也使得人類可以從太陽獲取恰到好處的熱量,令我們脆弱的身體既不會被凍成冰,也不會被烤成薯片。
除了極少數的例外,地球上幾乎每一種生物都從太陽獲取能量。我們吃的每一口食物都應該歸功于太陽,她的能量傳遞給植物,為食物鏈上的其他生物也提供了營養。
太陽不僅僅是一顆恒星,她是我們人類的恒星,是對我們人類唯一至關重要的恒星。
當地球遇見氣態巨行星——木星
電影中,為了更快地到達比鄰星,人類開始借助木星對地球的引力,來試圖推動逃逸的速度。
當流浪的地球過于靠近木星,受引力吸引,地球遭遇了巨大的危機。大批行星發動機突然故障熄火,全球地震,火山爆發,巖漿吞沒地下城……地球險些撞上木星,錯失最后的逃逸機會。
這其中的根源,源自于一個天文學名詞“洛希極限(Rochelimit)”,地球靠近和遠離木星的兩端受到的引力大小不同,這種巨大的引力差會造成潮汐力。當兩個天體的距離少于洛希極限時,它們就傾向于被潮汐力撕碎。
木星在夜空中非常明亮,它是太陽系第五顆行星,也是最大的一顆行星——直徑是地球的11倍,質量是太陽系其他行星的質量總和的2倍以上。
木星并沒有真正的“表面”,在木星的大氣中降落,就像是陷在了一杯奶昔之中。木星非常漂亮,有著色彩斑斕的條紋,還有一群環繞其周圍的小衛星。
作為第一顆氣態巨行星,木星展現了帶外行星異乎尋常的特性。木星的大氣隨著周圍環境從氣態變化為液態,再變化到泥濘的狀態。我們不會遇到任何可以稱之為固體表面的事物,也許只有抵達接近木星的中心,我們才會遇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