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釋義:(本條講太少合病下利或嘔的治法。)
太陽與少陽同時有病,自動下利的,用黃芩湯;如兼見嘔吐的,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治。
本條雖是太少合病,而病勢偏重于少陽,自下利,為少陽半里之熱犯及腸胃所致,所以治宜黃芩湯清解少陽,遏其內傳之勢,庶少陽熱除而太陽之邪亦解;若兼見嘔逆,再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本論合病下利共有三條而治各不同;一為太陽與陽明合病,病勢重心在表,下利乃風寒表邪所致,所以用葛根湯解表為主。
太陽與少陽合病,即太陽與少陽的病證同時俱見。少陽火郁不伸,邪熱內迫,下趨大腸,故“自下利”。仲景以“自下利”作為本條的主證,對表證略而不提,說明病證偏重于里。下利因少陽之熱移行胃腸所致,病證當見大便不爽、腹痛下重、肛門灼熱以及有紅白黏穢等,具有少陽疏泄不利、氣機不暢等熱性下利的特點。治以黃芩湯清熱止利。
黃芩湯用黃芩之苦寒,清泄肝膽邪熱,燥濕止利;芍藥酸寒,養陰補血,制肝膽橫逆之氣,緩急止痛。兩藥相合,為治熱利之主藥。甘草、大棗益氣滋液,而顧護正氣。
若少陽邪熱逆于胃,胃氣上逆而嘔,于黃芩湯方中加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嘔。
黃芩湯寒以清熱,苦以燥濕,酸苦涌泄,酸甘緩急,體現了治療濕熱痢方的基本配伍思想,故被《醫方集解》稱此方為“萬世治痢之祖”。后世治療痢疾的名方芍藥湯,即由黃芩湯發展而來。
辨證論治:
主癥:發熱,口苦,小便短赤,下利灼肛,大便利而不爽,并有熱臭氣,腹部疼痛,脈弦數。
成因:少陽邪熱內迫陽明,胃腸功能失職。
治法:清熱止利,或兼和胃降逆。
方藥:黃芩湯(黃芩、芍藥、甘草、大棗)。嘔用黃芩加半夏生姜湯(黃芩湯加半夏、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