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注:胃中:此處實指腸中。
釋義:(以“能食”與“不能食”辨陽明腑實燥結之微甚。)
陽明病,譫語,發潮熱,反而不能進食的,是腸中燥屎已成,應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若尚能進食的,只是大便硬結,應用小承氣湯和暢胃氣。
譫語潮熱,是陽明燥結的主要見癥,本條提出一個比較容易掌握的鑒別燥結程度方法,就是參考病人的進食情況。一般是進食尚能如常,為燥結未甚,只宜小承氣湯;如果不能食,則因燥結太甚,而胃氣窒塞,非用大承氣湯峻攻,不足以下其燥結實滯。所謂“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胃中”也是部位概念,實際是指大腸,胃中是不會有燥屎的。末句“宜大承氣湯下之”,應在“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句下,不是用于能食便硬,這是不難區分的。
陽明病譫語,是燥熱內盛,腑氣不通,其濁熱之氣不能下行,反逆之向上,擾亂心神所致。潮熱為陽明燥熱實邪內結的主要外在表現之一,故潮熱譫語之出現,可顯示腸腑燥屎已成。然病情變化多端,未可輕易作出結論,再參合“反不能食”,則知確有燥屎。蓋胃熱而無阻滯,或腑中結實不甚者,一般尚能進食,今反不能食,是胃熱亢盛,而與有形之糟粕結為燥屎,腸道不通,胃氣因而壅滯,故受納無權,不能進食。此證不同一般,故云“反”也。因腸中有燥屎結滯,腑氣不通,故當用大承氣湯峻下,令腑氣通、胃氣降,則諸證可解。文中“宜大承氣湯下之”應放在“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之后,此為倒裝句法。若能食者,反映胃氣還能下降,未至燥屎阻結不通的嚴重程度,僅是大便硬,所以只用小承氣湯和下即可,無須用大承氣湯峻下。
本論第一百九十條“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為陽明病的一般規律,乃以“能食”與“不能食”辨寒熱。熱能殺谷則能食;寒傷胃陽,水谷不能腐熟消磨,故不能食。若承接前條之意,本條的胃有熱當能食,今卻不能食者,是逆其常也,故曰“反”。本條的前提是陽明病見有譫語發潮熱,為胃家實證已成。雖不能食與前條雷同,但寒熱虛實性質迥別,不可混淆。
己亥年八月初十
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