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氣候節令相違亦病
[代表原文]
問曰: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何謂也?師曰:冬至之後,甲子夜半少陽起,少陽之時,陽始生,天得溫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溫和,此爲未至而至也;以得甲子,而天未溫和,爲至而不至也;以得甲子,而天大寒不解,此屬至而不去也;以得甲子,而天溫如盛夏五六月時,此爲至而太過也。(8)
[白話語釋]
提要:本條從氣候與節令當相應的整體觀出發論述治未病。
語譯
問:有未至而至,有至而不至,有至而不去,有至而太過,這幾句話所指的是什么?老師說:冬至節以后的第一個甲子日的夜半少陽起始,少陽的時候陽氣開始生長,氣候逐漸溫暖,這是正常規律。如果冬至后未到甲子日,而氣候早已變暖,就叫做未至而至;如果冬至后已到甲子日,氣候尚未變暖,就叫做至而不至;如冬至后已到甲子日,氣候仍舊非常寒冷,就叫做至而不去;如冬至后已到甲子日,氣候變得像夏季五六月那樣熱,就叫做至而太過。
闡釋
節令與氣候變化,相當相應,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是正常的自然規律,有利于萬物生長。本條所說“冬至之后,甲子夜半”[甲子:是以天干、地支相配,用以表示年、月、日順序的方法。十個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與十二個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組成六十組,始于甲子,終于癸亥,因其始于“甲子”,故稱之為甲子。此處指冬至之后的六十天],實際即是冬至后六十天的雨水,此時陽氣開始從地面生發,故稱“少陽之時,陽始生”(少陽:古人將一年分為三陰三陽六個時段,各六十天,自少陽始,至厥陰止。詳見《難經·七難》),說明氣候漸轉溫和,時與氣相符合,是為正常氣候。原文中從“以未得甲子”之后,主要說明時令與氣候不相適應的情況,包括太過與不及,如未到雨水節,而氣候已溫暖,這是時未至而氣已至;如已到雨水節,氣候尚未溫和,這是時已至而氣未至;如已到雨水節,氣候仍然很冷,這是時令已至,而嚴寒氣候當去不去;如已到雨水節,氣候變得像盛夏一樣炎熱,這是氣候至而太過。以上所說的太過或不及,都屬于反常現象。總之,非其時而有其氣,就容易釀成六淫外感或時病流行,正如《素問·六微旨大論》所說:“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臨床應用]
(1)本條集中體現了中醫學的自然整體觀。因為只有自然界保持了整體一致性,才有利于人體五臟六腑的整體協調,方可達到人和自然最大限度的統一,防止疾病發生。
(2)第7條論時、色、脈相應;本條論時令與氣候應相合,說明人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從預防上說,應重視內養正氣,外慎風邪;從治療上說,應當因時制宜。所謂“因時制宜”,指不同的季節氣候必須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如《本草綱目》撰《四時用藥例》稱:“升降浮沉則順之,寒熱溫涼則逆之。故春月宜加辛溫之藥,薄荷、荊芥之類,以順春升之氣;夏月宜加辛熱之藥,香薷、生姜之類,以順夏浮之氣;長夏宜加甘苦辛溫之藥,人參、白術、蒼術、黃柏之類,以順化成之氣;秋月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之類,以順秋降之氣;冬月宜加苦寒之藥,黃芩、知母之類,以順冬沉之氣。所謂順時氣而養天和也。”
庚子年二月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