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搞懂這個問題,重點要搞懂三陰三陽的氣化!
三陰三陽稱謂的來源及其含義
《素問·至真要大論》“帝曰:愿聞陰陽之三也何謂?歧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端貑枴ぬ煸o大論》“帝曰:何謂氣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區曰: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說明了三陰三陽亦來源于遠古的陰陽理論,是先人對自然、人體諸多事物內在變化過程認識的深化。一陰分為太陰、少陰、厥陰,一陽分為太陽、少陽、陽明,不僅是一分為三,而且表述了事物發展過程中,陰陽消長、轉化的數量,性質的變化過程。
根據《內經》的記載,三陰三陽中陰氣、陽氣的消長和各自發展階段的功能特征可用下式表示。
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
(三陽) (二陽) (一陽)
太陰(主開)→少陰(主樞)→厥陰(主闔)
(三陰) (二陰) (一陰)
由于三陰三陽理論較好地表述了陰陽兩個方面的對立、變異、轉化的運動發展過程,被廣泛地應用到天氣、地候、經脈、臟腑和對疾病的認識分析理論中。正如《素問·離合真邪篇》所云“夫圣人之起度數,必應于天地。故天有宿數,地有經水,人有經脈……”。仲景先師引六經以概百病,立辨證施治之祖訓。
六氣,六經,藏象的關系
《素問 六節藏象論》云“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陰三陽外化為天之氣則為風寒、暑(熱)、濕、燥、火六氣,外化為人之經脈則為六經,外化為臟腑則為六臟(五臟加心包),六腑。這六氣,六經,藏象都在某些方面符合三陰三陽的運動變化規律,相互之間存在著相感、相通、相因的聯系。
1 、六氣六經相感
六氣六經相感并不是泛指,而是有嚴格的對應關系和聯系規律的。正如《素問·天元紀大論》所說:“厥陰之上,風氣主之;少陰之上,熱氣主之;太陰之上,濕氣主之;少陽之上,火氣主之;陽明之上,燥氣主之;太陽之上,寒氣主之?!本褪钦f,厥陰經承受風氣的作用,并使人體與之相適應,少陰經承受熱(暑)氣的作用,并使人體與之相適應……。如果六氣太過或不及,超過了六經的調節與平衡能力,人體不能適應,就要發生疾病,輕則經脈病,重則累及相應的臟腑發病。由此可知,六經必須時時與六氣相應,使人體與自然界保持協調統一。
2 、六經、藏象(六臟六腑)相連
根據臟腑功能,六臟六腑乃至四肢百骸分別與六經相連,這種聯系除了經絡的直接連屬、分布外,更多地體現在功能聯系上。古典醫籍把六經與臟腑分別配屬于陰陽,手足兩兩相應的關系,即手太陰→肺,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足太陰→脾,手太陰→心,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陰→腎,手厥陰→心包, 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足厥陰→肝。
3 、六經外接六氣,內調臟腑,對人體發揮著“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
六經承受六氣的作用已如前述,人為一小天地,自身也會產生種種異常之氣,亦依仗六經的調節、化解。六經通過與其相連臟腑的協同作用,共同承擔各種生理病理活動。現結合臟腑功能分述如下:
(1)太陰經主濕,通過與脾、肺相連,一下一上分別主宰人體的水濕運行和水液的代謝。濕氣太過則腫滿傷脾,不及則液枯致燥傷肺。
(2)少陰經主熱(君火),通 過與腎、心相連,一下一上分別主宰人體的元氣和心陽的溫化、鼓動之職。太過則心火過旺,不及則水泛傷腎。
(3)厥陰經主風,通過與肝、心包相連,一下一上分別主宰陰血的儲存和流動。太過則風木妄動傷肝,不及則凝澀失暢。
(4)太陽經主寒,通過與膀胱,小腸相連,分別主宰人體的腠理開閉,營血運營。太過則鬼門、凈府失常,不及則營血煦濡不足。
(5)陽明經主燥,通過與胃、大腸相連,共同主宰水谷的腐化與傳導。太過則消谷善饑,不及則谷道壅滯不通 。
(6)少陽經主火(相火),通過與膽、三焦相連,分別主宰人體的中正潔凈與氣機樞轉。太過則相火逆上,不及則疏泄不利。
值得指出的是,人們較多地強調了六經與臟腑的有形聯結,忽視了六經、臟腑的氣化內容,實際上六經、六氣、臟腑正是依靠了三陰三陽的氣化、傳變,才能體現出六經的“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的生理、病理作用。六經對六氣、臟腑起橋梁、通道、媒介的作用,是古人在長期醫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涵蘊著深刻的科學內容和實用價值。
六經的開、闔、樞理論及其臨床意義
六經稱謂來源于三陰三陽,但三陰與三陽之中尚有開、闔、樞的不同?!端貑枴り庩栯x合論》云:“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是指太陽主陽氣發于外,為三陽之表;陽明主陽氣畜于內,為三陽之里;少陽主陽氣在半表半里,可出可入,如樞機。又云:“太陰主開,厥陰主闔,少陰主樞”是指太陰主開,居陰分之表;厥陰主闔,居陰分之里;少陰主樞,居陰分之中。六經的開、闔、樞理論揭示了在有形的經絡、臟腑之中,還存在著無形的營衛、氣血的氣化過程,這樣才構成了“陰陽領領,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素問·陰陽離合論》)。下面根據六經的開、闔、樞理論,結合筆者的臨床經驗,分別討論各經的功能和臨床意義:
1、 太陰經
太陰經(含手太陰肺,足太陰脾)為陰分之表,專主在里之出,有利水化濕,行氣調氣的功能。
太陰經對外接納濕氣的影響,對內控制水濕的代謝。這一過程的完成不僅需要脾氣運化,還要靠肺氣的調節。因此凡見諸濕腫滿、氣機失暢,調之太陰皆可取效。例如,臨床上遇到喘咳胸滿,足附腫脹的病癥,本人選用手足太陰的尺澤、陰陵泉,以行氣化濕常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2 、少陰經
少陰經(含手少陰心,足少陰腎)為陰分之中,專主陰分之出入、轉樞,有瀉火清心,疏通陰絡的功能。
少陰經對外承接熱氣的影響,對內透發絡脈瘀阻。因此凡見熱邪內閉、瘡癤火毒或心絡腦絡郁滯,可調手足少陰經。臨床上筆者常用通里、照海治療少陰絡脈郁滯的失語癥。
3 、厥陰經
厥陰經(含手厥陰心包,足厥陰肝)為陰分之里,專主在里之入,有育陰安神,養血調經的功能。
厥陰經對外承受風氣的作用,對內有疏風、熄風的功能。凡見風邪客絡、風動傷陰諸證,可選厥陰經治療。臨床上,本人常用內關、蠡溝治療更年期綜合征,用大陵、行間治療陰血郁滯的失眠癥,常能獲效。
4 、太陽經
太陽經(含手太陽小腸,足太陽膀胱)為三陽之表,專主宣發、行陽,有溫陽解表,升陽散寒的功能。太陽經對外抵御寒邪入客,對內行陽化氣。凡見寒邪襲表,陽微氣化失常的病證,皆可取太陽經治之。臨床上,本人常用京骨、束骨治療項背強痛,回顧不能,包括一部分頸椎病患者,亦可取效。
5 、陽明經
陽明經(含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為三陽之里,專主在里之陽,有腐化水谷、傳導糟粕,維養胃氣,溫煦肌膚的功能。
陽明經對外承受燥氣的影響,對內調節燥與濕的平衡,凡見腐化失常,傳導失度,肌膚枯萎皆可取之陽明經。臨床上常用手三里、足三里治療慢性消化不良,慢性結腸炎等頑癥,常能獲效。
6 、少陽經
少陽經為陽分之半表半里、募原之間,專主筋骨,有清泄、疏解的作用。少陽經(含手少陽三焦,足少陽膽)對外承接火氣的影響,對內平復肝膽相火之升越,調理少陽之郁結。凡見火熱之邪上逆,少陽失于疏泄之頭痛,目眩,胸脅脹滿,便秘等諸種郁結之證,均可取少陽經治療。臨床上筆者常用外關、足臨泣清泄少陽風熱,用支溝、陽陵泉疏解少陽郁癥,每每奏效。根據經絡稱謂及其開、闔、樞的內容,深入領會經絡氣化理論,用之指導臨床,可以明顯的提高臨床療效,本文不能盡述,唯善讀者可舉一反三,所用無窮。
三陰三陽的概念太重要了,是中醫很關鍵的一個結點。
三陰三陽內連五臟六腑,外接十二經脈,是連接臟腑經脈的這樣一個概念。不知道三陰三陽,就不知道臟腑經脈之間是什么關系。另外,三陰三陽又是從氣到形的關系。
《陰陽應象大論》主要講陰陽,天地之間的陰陽和人之間的陰陽關系,人的陰陽如何與天地的陰陽相應的。
《陰陽離合論》講萬物生長的陰陽關系,它不是一個單純陰陽的對立,是陰陽在生長過程中所形成的關系。
陰陽生長是在動的,必須有一個能量促進它生長。因為有這個能量,陰陽關系不再是陰和陽之間兩個的相互對應,陰陽之間要分出能量的源頭,所以才分出三個。三陰三陽在萬物生長中有一個能量的源頭,并且有一個循環,有升就有降,這是《陰陽離合論》的最大特點,就是三陰三陽不同于陰陽。
雖然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屬性,三陰三陽也是陰陽,每個陰分為三陰,太陰、少陰、厥陰;陽也分為三陽,太陽、少陽、陽明。
分為三,就叫離,離為三陰三陽;合為一陰一陽。“分為三,合為一,其道一也?!?/span>道理還是一樣的,這就是離合的關系,離為三陰三陽,合為一陰一陽的道理。
三陰三陽到底是什么東西,陰陽在這里指什么?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實際是指六氣,陰陽首先是指氣的變化。
那六氣和臟腑、六經是什么關系,怎么來的呢?
六氣又稱為三陰三陽,六來自于五,來自五行。《內經·六節藏象論》“其生五,其氣三”萬物所生成的過程都是由五行開始,所化的氣有三氣。
三氣分陰陽的時候就成了六氣,所以六氣來自五行。《陰陽應象大論》中講了五行如何化氣
五行在自然界來自天的五方,
天的五方之前十天干合化出五行,甲己合化土;“木火土金水”(天干合化生天之五行)
天的五行生地之五行,即五方“東南西北中”
地之五行又生天之五行,即五氣“寒暑燥濕風”
天之五氣再生地之五行,即“木火土金水”
自然界是五方生五氣,五氣再生五行。
人的五行也來自于天的自然,“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人體五行就是五臟,五臟如何生人體的三氣?
五臟藏精,精化氣,如同打火機液化氣的過程,液化氣就是精,打開的時候就是精化氣,從液體化成氣體。這部分內容在《陰陽應象大論》中講的很清楚,大循環柔性棍療提示五臟藏精化氣化三氣,實際是化了三陰氣,三陽氣。三陰氣來自五臟,太陰內連脾肺;少陰內連心腎;厥陰內連肝、心包。五臟藏精首先先化三陰氣,太陰、少陰、厥陰;同時,五臟藏精也化三陽氣,這個可能不好理解,太陽不是接膀胱嗎,陽明接胃,少陽接膽,那和五臟什么關系呢?
六腑不藏精,六腑是精代謝的過程,六腑接受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經過消化以后變成精氣供給五臟藏精,所以只有五臟藏精,六腑不藏精。
那六腑的氣是從哪來的呢?實際還是來自五臟,五臟是如何和六腑的氣相連的呢?
如太陽膀胱的氣來自腎,膀胱和腎相表里,太陽膀胱的氣來自足少陰腎經,腎藏精化氣,化兩氣,一個是化腎氣,一個是化膀胱太陽經氣。
陽明經的氣來自于脾,脾藏精化脾氣,同時又化陽明氣。
少陽氣來自于肝,也來自腎,少陽還有三焦,肝藏精即化肝氣,又化三焦膽的氣;腎藏精除了化膀胱太陽經氣,也化少陽的三焦之氣。五臟藏精先化三陰氣,太陰、少陰、厥陰,同時又化三陽氣,太陽、陽明、少陽,所以無論三陰還是三陽,這六氣都是一個根,都是五臟藏精所化氣,三陰氣和三陽氣相表里,因為他們是陰陽關系,三陰氣離為三陰,合為一陰;三陽氣離為三陽,合為一陽。
陰陽關系是表里關系、上下關系、內外關系。
三陰氣和三陽氣的陰陽關系,這兩個氣是一氣,必須要在一起。少陰和太陽是表里關系的兩氣,這兩個氣是不能分開的,陽明和太陰、少陽和厥陰。這樣我們對六氣的來源就搞清楚了,六氣就是三陰三陽,六氣同來自五臟藏精所化氣。大循環按蹺導引術提示五臟藏精即化三陰氣,同時也化三陽氣。只是三陰氣的五臟和三陽氣的五臟,所化氣的五臟統主不同。
比如在內的少陰氣統于心,在外的太陽氣統于腎,盡管少陰是由心腎組成的,但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經氣主要來自腎精化氣。
三陰氣的少陰主要來自心火所生的精氣。其他氣同樣道理,這就是三陰三陽氣的來源。
三陰三陽氣除了表里關系以外,功能上還有什么關系,三陰氣和三陽氣還有個不同的地方,三陰氣是在內,三陽氣是由內出外。
人體當中五臟為內,外為經脈和皮下。三陰氣在內沒有出五臟,三陽氣從五臟到了六腑并且到了皮下,有的經脈還統一身之表氣。
三陰三陽除了性質不同,三陰氣實際是在五臟內部,雖然也外連經脈,但是氣是主內的,經脈屬于陰經。
三陽氣是從內到陽的一個出入。所以三陰主升降,主在內氣機的升降,三陽主氣機由內而外的出入。
以下是三陰三陽的來源和性質??偨Y:
① 三陰三陽是六氣;
② 六氣來自五行,自然界來自天的五行,人體來自五臟,五臟藏精化三氣,三氣分陰陽,三陰在內,三陽由內出外。
③ 六氣根都是五臟藏精,三陰氣、三陽氣和精不同,三陰氣和三陽氣是陰陽關系,有共同的基礎和源頭,就是五臟藏精,所以五臟藏精不僅生三陰氣,也是三陽氣的源頭。這就是臨床中,太陽膀胱的病變我們治療是用腎精化氣來治療,比如麻黃附子細辛湯,太陽膀胱經的異常,治療是用腎精化氣來補充。
太陽(開)、陽明(合)、少陽(樞)。
太陽宜開,主外,開則陽氣敷布體表,陰陽合一,氣血周流,四肢強健;開之太過屬太陽傷風,自汗、嗇嗇惡風、淅淅惡寒。太陽不開,少陰氣化不升,小便(屬濁氣)難下。因此少陰虛寒者,凡遇太陽玄府閉塞即少加開太陽之專藥(麻黃) 佐之,事半功倍。
陽明宜合,合則腐谷化食;合之太過,津液被灼,谷食干結胃家實;開則太陽陽明合病,下利清谷?!瓣柮鳛楹稀?,合是指它聚合陽氣(少陰與厥陰之氣)于胃腸道,這樣才能腐熟水谷,蒸化水津,傳導化物,化生精氣,把水谷之氣轉化合成為人體的陽氣與津液,并以陽氣為主。胃腸道這種轉化的能力,就是陽明之氣的功能體現。
少陰化氣與少陽相火是陽明之火的根本,起著產生與調節陽明之火的作用,又靠自身的水谷精微所產生的陽氣充養。陽明之氣的功能,尚需要手足少陽與手足太陽這四腑的配合,才足以完成它腐熟水谷,傳導糟粕等,從而產生陽氣與津液的作用,這叫做“二陽合明”。少陽為樞,少陽為厥陰之余氣,樞轉厥陰、太陰,樞機不利則清陽不升,濁陰難降,二便清濁不分,大便稀溏,小便混濁。
太陰(開)、厥陰(合)、少陰(樞)。
太陰宜開,主內,開則清升濁降,合則腹滿食不下,大便秘結,氣喘懶言。開之太過,必自下利,大便稀溏。
厥陰宜合,合則肝血足清陽升,四肢暖;開則女子陰冷宮寒,少腹冷痛,男子囊下濕,陰囊縮,男女四肢厥冷色青。
少陰為樞,轉樞太陽、陽明之氣,少陰宜氣化,少陰氣化則小便自如,膀胱開合有度,身體輕??;氣化不利則樞機不轉,小便清冷而長,或點滴難下,脈微細,但欲寐。所謂少陰的機能就是心腎的若干主要機能的體現。少陰的陽氣來源于腎中元陰元陽,即命門之火及心之君火。它樞轉敷布、溫煦著全身臟腑組織,是生命之根。它一方面溫煦著太陰脾家與陽明胃家,使陽明得以“合”,太陰得以“開”,使水谷之精得以形成與敷布全身,并受水谷之精的不斷充養,以維系自身的恒存。能藏精化氣,使太陽有充足的陽氣敷布于表,司其衛外的功能,以及使水津排泄,這是少陰作為太陽之里的很重要的機能,其陽氣又游離敷布于少陽,以使氣液樞轉全身上下、內外,協調全身。
內經所言病機十九條均以六氣劃分,察者當一目了然,其間所云火熱大有區別,熱為君火,火為相火。君火以明,內陰外陽,從離。陽過則當救陰,如傷寒論中黃連阿膠湯、炙甘草湯及諸瀉心湯之屬;相火以位,外陰內陽,從坎。陰過則當救陽,如傷寒論中四逆、真武、附子湯之屬。大循環按蹺導引術提示不知相火不可直折,但可扶其歸位。陰虛則滋陰以斂之,陰盛則破陰以收之。以其為生氣之根,壽命之元也。
君火過明為陽明不合,以清瀉。
相火逆升為少陽不降,以和解。
陰盛格陽為太陰不開,以溫通。
陰虛不攝為厥陰不合,以滋斂。
◆ 當歸四逆理中湯的奧妙何在?
白術5,黨參5,炙甘草5,干姜5,黑附子6,當歸7,桂枝8,白芍3,細辛3,通草2,桃仁3,大棗2枚(掰開)
◆ 附子理中開太陰引陽入陰,從右路降,使相火安位;
當歸四逆合厥陰導陰出陽,從左路升,使君火靜明。
◆ 離中陰,坎中陽,升降之機此內藏。
左邊升,右邊降,柴胡桂枝干姜湯。
同為「左升、右降」,請問是否為病位深淺不同呢?
◆ 不是深淺不同。(病在三陽為淺,病在三陰為深。)
柴胡桂枝湯中:桂枝開太陽,柴胡降少陽。
當歸四逆理中沖劑中:附子理中開太陰,當歸四逆合厥陰。
◆ 少陰少陽樞轉不止,陰陽環扣。
太陽太陰開之有度,陰精化氣敷布周身。
陽明厥陰合之有度,化谷食為營充盈脈道。
太陽太陰反開為合,則清氣不升,與濁邪合一下走膀胱大腸,小便混濁,大便稀溏。陽明反合為開,谷食不化;厥陰反合為開,四肢清冷,少腹冷痛,男子不育,女子不孕。
●用陽氣的“升降出入”——“圓運動”的模式來定位“三陰三陽”,即以人體陽氣運動的不同狀態來解讀這些難題,正是“欲解時”帶給我們的思路。
●“升降出入”是人體陽氣順應自然規律運行的方式,時辰是自然界陽氣變化規律的客觀尺度,而“欲解時”是兩者的結合。
●仲景以“欲解時”標志“六病”,讓我們從中窺得“三陰三陽”的本質就是邪氣中人深淺的階段標志,即病位。
●此病位非指臟腑,非指經絡,但與之均有關,是把臟腑經絡中與外邪中人相關的內容提煉出來,組合成新的概念,無法用別的更具體的內容來解釋,只能叫“三陰三陽”,其中已經包含了陰陽氣的多少、虛實、寒熱等內容。
在《傷寒論》現存原文中,有6條格式統一的“欲解時”條文,如“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這6條“欲解時”條文在《傷寒論》的其他傳本中也都義理相同地存在著,只是文字上稍有出入,如上條在其他傳本中作“太陽病欲解時,從巳盡未”。看來“欲解時”的問題在《傷寒論》研究中是無法回避的。筆者通過質疑目前對“欲解時”研究的共識,試探這6條“欲解時”條文與“六病”本質的關系,希望與大家討論。
對“欲解時”研究的共識
共識一:“欲解時”是《傷寒論》中的“天人相應”學說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天人相應……生命存在于地球這個大環境中,從低級到高級,再到人類,人的生命活動,都與太陽密切相關,人體的陽氣隨天陽的變化而變化”,這段文字摘于李心機《傷寒論通釋》中對“太陽病欲解時”條文的解釋,是說通過“欲解”這個橋梁,讓人們發現了“人的病”與“天之時”聯動的規律。任何尊重張仲景原意的學者,在面對這6條整齊劃一的原文時,都應該領會到將《傷寒論》僅僅定位于“癥候群”、“方癥相應”的狹隘和局限,以“方癥相應”入門則可,欲以之“登堂入室”或謂之“尖端”則不可。在探討“欲解時”條文時,很多學者表達了他們的共識,如岳美中教授說“人身陰陽,合于大自然的氣候……六經病亦多隨其主氣而解”;萬友生教授說“六經病欲解時間問題是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而立說的“。
共識二:“欲解”非“必解”,也可“欲劇”
《傷寒論》第193條云:“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第240條云:“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比贞螢樯陼r。這樣就出現了在申時,加劇和欲解兩種可能同時并存的情況。歷代醫家對此逐漸達成共識,比如清代尤怡《傷寒貫珠集》云:“陽明潮熱,發于日晡;陽明病解,亦于日晡。則申酉戌為陽明之時。其病者,邪氣于是發;其解者,正氣于是復也。”舒馳遠《傷寒集注》云:“正氣得所王之時則能勝邪……腹邪實盛,正不能勝,惟乘王時而僅與一爭耳。是以一從王時而病解,一從王時而潮熱,各有自然之理也?!苯灾^病家陽氣逢天陽趨勢之助,“欲解”而非“必解”。邪氣不盛戰而勝之則解,邪氣若盛則戰而不勝,正邪交爭加劇,反見癥狀加重。一指導引歸根術提示“解”與“劇”,均不出“欲解”范疇。
共識三:“欲解”于“六病主時”
關于“六病主時”,歷代《傷寒論》注家所用名詞不一,但實質則同。其共識為“六病欲解時”即“六病主時”。筆者有意不用“六經主時”而言“六病主時”,是因為《傷寒論》主要談“病”,而很少直接言“經”。其“三陽三陰”“病”與“經絡之病”有關,但與《素問·熱病篇》中的“六經之病”絕非同意,故為了避免誤導學者,采用“六病主時”的概念。歷代注家對于“六病主時”頗有精彩之言,啟人心智,如成無己說“內經曰,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讓人不要將“欲解時”拘泥于一日之內;方有執說“經曰,自得其位而起者,此之謂也”,提示時亦有位;張錫駒說“邪欲退正欲復,得天氣之助,值旺時而解也……天之十二時又能助人體之正氣也”,提示欲解于天助之時;黃實臣說“六經解時,所以發明六經之王時耳……正與邪各有盛衰,如邪盛正衰則至王時反加;若邪衰正盛則至王時而解”,提出了一個“王時”的別稱;程知說“受病之經正氣衰微,每藉力于時令之王也”仍是天助之意;上文已提到的舒馳遠不僅說過“乘王時而僅與一爭”,還說過“六經之病各解于王時之說亦不盡然,總以邪退則病愈,時不可限也”,提示學者不可拘泥。
以上談了古人從各個角度對“欲解時”所做的深刻思考,不外《傷寒論》中有“天人相應”的大道理,不可以只以方藥匯集的“小道”視之;“于是發”、“于是解”的“欲解時”是客觀規律,不容回避;“六病主時”有“其然”的特定時間。在學習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兩個問題古今述之不詳:一是《傷寒論》六病如何分陰陽;二是為什么某病會欲解于某時。
陽氣“一日而主外”新解
《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云:“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這里有兩個特殊的字,即“外”和“閉”。如果順著這個思路深入下去,“陽氣者,一日而主外”的未言之意是否為“陽氣者,一夜而主內”呢?日西則“氣門乃閉”,那氣門是哪些時候閉著、什么時候開、又是哪些時候開著的呢?筆者認為:平旦氣門開,陽氣一日而主外;日西氣門閉,陽氣一夜而主內。
關于陽氣“升降”與“出入”
《素問·六微旨大論篇》云:“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無器不有?!痹趲е皻忾T開閉、陽氣內外”的思考閱讀這段話時,筆者想到了白晝氣門開,陽氣出,爾后升;黑夜氣門閉,陽氣入,爾后降。這不是個如環無端的“圓運動”嗎?正如《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的描述:“一年的大氣……熱則上浮,故夏時大氣熱浮而屬火氣……秋時大氣涼降而屬金氣……冬時大氣寒沉而屬水氣……春時大氣溫升而屬木氣”;“一日之午時亦屬火氣……酉時亦屬金氣……子時亦屬水氣……卯時亦屬木氣”;“人身亦有春夏秋冬”,將人與天、一日、一年都以陽氣的“升降出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陽氣“出入”的氣門和“升降”的邊界
大自然陽氣和人體陽氣的運動都有著“氣門開閉,陽氣出入,陽氣升降”的規律,落實到人體上,氣門在何處,陽氣升降的界限又在何處呢?《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云:“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睆倪@里我們可以推測“傷寒”為病由外入里的線路,從這個路線我們是否可以推知“病之內外”呢?
根據對“六病”癥候的分析,可知三陰多為臟病,三陽則為非臟病。按外邪入侵的路線,可知相對臟為里來說,其余為外。氣門是否就在臟與非臟交界的地方呢?相對于臟屬陰來說,其余的為陽,陰陽本有內外的一層含義。太陰為陰之最即為最內,太陽為陽之最即為最外。故筆者認為陽氣升降的邊界就在太陰和太陽,具體說就是升不過太陽,降不過太陰。
從人體陽氣的“圓運動”定位“三陰三陽”
《素問·天元紀大論篇》云:“陰陽之氣各有多少,故曰三陰三陽也?!睂W者多據此認為“陰陽由一而三,是以陰陽氣的多少為分類依據的”。但是有些問題用這樣的思路無法作出解釋,如對于太陰病與少陰病哪個病更重的問題,從《傷寒論》原文來看是少陰更重,但是從陰氣多少來看應該太陰更重才對;為什么太陽和少陽要宣散,而陽明卻要寒降呢;對厥陰的“陰盡陽生”的解讀,按陰陽量的多少來講,太陰“陰盡陽生”才對,等等。南少林火功推拿導引術提示這些都是導致“欲解時”無法被人理解的節點所在。
用陽氣的“升降出入”——“圓運動”的模式來定位“三陰三陽”,即以人體陽氣運動的不同狀態,即升、降,出、入來解讀這些難題,正是“欲解時”帶給我們的思路。升和降是量變,而出、入,連同升極而降、降極而升是質變。這種解讀強調了以病邪入侵的淺深分“三陰三陽”,與“陰陽氣的多少”關系不大。如此說來,太陰主時陽氣所處位置為離地面最遠,少陰介于厥陰和太陰之間,比太陰要靠地面近一些。所以,少陰病的病位要比太陰病深;少陽為陽氣出而升,太陽為陽氣升極而降,陽明為陽氣降而入,治療時要模擬“欲解時”人體陽氣的變化,故少陽、太陽需要宣散,陽明需要寒降;至于對厥陰“陰盡陽生”的解讀,自然的陽氣在地表上下的位置“陰盡陽生”,即在里面運行完畢,“盡”了,要開始在外面活動了,此處為“里盡外生”之意。
“六病”“欲解時”與人體陽氣位置關系
以下逐一解讀“六病”“欲解時”與人體陽氣位置的關系:
“太陽病”是人體陽氣在最體表的位置被寒邪所遏,“從巳至未上”,大自然的陽氣在最外的位置隆盛,人體的陽氣得天陽之助而有“欲解”之勢。
“陽明病”是人體陽氣入于胃腸,郁遏已久,無從疏泄,“從申至戊上”,大自然的陽氣由最外向地面下降,郁遏的陽氣得天陽下沉之勢幫助而有“欲解”之勢。
“太陰病”是人體在最深的脾的位置陽氣虛損,“從亥至丑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地底最深的位置“一陽生”,人體的陽氣得“夜半陽氣還”之助而有“欲解”之勢。
“少陰病”是人體在初升的腎的位置陽氣虛弱,“從子至寅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向地表方向漸升,人體的陽氣得天陽漸生之助而有“欲解”之勢。
“厥陰病”是人體在臟病快還腑的位置陽氣不足,寒熱錯雜,虛實互見,“從丑至卯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地表上下的位置“陰盡陽生”(陰指里,陽指外),人體的陽氣得天陽之助而由虛轉實,有“欲解”之勢。
“少陽病”是人體陽氣在膽氣初升的位置郁而不伸,“從寅至辰上”,大自然的陽氣在初出地面的位置升發,人體的陽氣得天陽升發之勢幫助而有“欲解”之勢。
以上解讀為了敘述方便,有5條用到了臟腑的名稱,只有1條講“體表”,實際上閱讀《傷寒論》我們便可明白,“三陰三陽”病的病位概念容量極大,無法簡單地用其他概念置換。新經絡公眾號提示“三陰三陽”是一個功能性概念,不是簡單的解剖學概念。它以臟腑、經絡為核心,但并不僅僅局限于臟腑、經絡。
“三陰三陽”的本質即病位
綜上所述,“升降出入”是人體陽氣順應自然規律運行的方式,時辰是自然界陽氣變化規律的客觀尺度,而“欲解時”是兩者的結合。仲景以之標志“六病”,讓我們從中窺得“三陰三陽”的本質就是邪氣中人深淺的階段標志,即病位。此病位非指臟腑,非指經絡,但與之均有關,是把臟腑經絡中與外邪中人相關的內容提煉出來,組合成新的概念,無法用別的更具體的內容來解釋,只能叫“三陰三陽”,其中已經包含了陰陽氣的多少、虛實、寒熱等內容。后世的八綱辨證可以對其作出部分的、有限的具體解釋,但是如果認為可以將“六病”刻板地用八綱解剖,第一個無法繞過的就是“欲解時”的6條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