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說:孩子的優秀,都浸透著父母的汗水。
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媽”。
孩子優秀的品質和習慣并非天生,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著名文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習慣的養成,是行為積累的結果,不斷重復的行為,最后就形成了習慣。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曾說:“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孩子90%的習慣都是在家庭中養成的,習慣養成初期離不開父母的提醒、監督和引導。
2020年高考,趙稞、趙棣這對雙胞胎分別取得687和685的高分,一個進了清華,一個去了北大。
他們的父母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生活在大山深處,他們意識到讀書對山里的孩子的重要性,為了培養孩子,他們決定不再出去打工。
面對采訪,父親趙忠其他說:“我覺得即使不能輔導孩子,陪伴也很重要。因為我在旁邊,他們感覺心里有底,還能促使他們養成專心學習的好習慣。”
正是父親的陪伴,讓趙稞、趙棣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他們不管遇到什么困難和瓶頸,只要有父親在他們就覺得身后有了依靠。
那么如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在此給家長五點建議:
要引導孩子養成某種習慣的興趣;
要明確行為規范,有明確的指導;
要有堅持不懈的行為訓練;
要及時評估和獎懲;
要注重環境熏陶,努力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
俗話說,言傳大于身教,講再多道理也不及父母自己先去做到,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好的標桿。
父母的陪伴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奧巴馬曾說過:“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一輩子都要做好一位父親。”
在女兒的成長過程中,奧巴馬不管多么忙碌,都會抽出時間陪孩子們一起看電視劇,一起去旅行,關注他們的學習和生活!
奧巴馬曾經說過,自己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在長達21個月的總統選戰中,也從來沒有缺席過一次女兒的家長會。
從議員到總統,無論有多忙碌,奧巴馬總會抽出時間盡量陪伴在女兒們身邊。
孩子是天生的心靈感應大師,我們有沒有給予孩子全身心的愛,他們是能感覺得到的。
現在很多父母為了賺錢不惜缺席孩子的成長,他們認為想要孩子獲得幸福感,就必須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家庭條件。
殊不知,孩子渴望的是父母的陪伴。
2020年4月,一位90后單親爸爸阿鈄帶4歲女兒騎行兜兜4千公里到拉薩走紅。
阿鈄認為,“自然是最好的老師,陪伴是最有效的教育。”
他希望在陪女兒旅行的過程中讓她學會克服人生的艱難險阻,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學會從容面對,永遠相信自己能做到。
阿鈄說他雖然不能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庭,但要給女兒一個五彩斑斕、幸福快樂的童年,他做到了。
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給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治愈孩子的一生。
陪伴是最好的家風
任何一個優秀的孩子, 從來都不是橫空出世的奇跡,而是父母用心'陪’出來的。
哈佛心理學教授吉爾博特曾說過一句話,“十年后,你不會因為少做了一個項目而遺憾,但你會因為沒有多陪孩子一個小時而遺憾。”
深以為然!
不管一個人的社會角色多么重要,都會有人替代他甚至比他做得更好。
但是父母這個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是無人能替代的。
有研究表明,陪伴和不陪伴長大的孩子,有著明顯的區別。
沒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有的性格內向,心理自卑障礙,盲目反抗和逆反心理,甚至怨恨父母,成績低下等等,更嚴重的是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
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內心豐盈強大,熱衷于參加各種活動,心態活潑健康,即使沒有成才但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來適應社會。
對孩子來說,他們需要的不是奢華的物質享受,而是寂寞時有人陪伴,迷惑時有人指引,成功時有人鼓勵,失敗時有人理解。
陪伴孩子的五個坑,請家長務必避開:
①態度敷衍,隨意應付;
②過度干涉,指手畫腳;
③缺乏耐心,情緒失控;
④過度嘮叨,說教太多;
⑤過度陪伴,用力過猛;
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的陪伴方式:
0-3歲陪伴是給孩子親密的愛;
4-6歲陪伴是跟孩子一起探索;
7-9歲陪伴是學會欣賞孩子;
10-12歲陪伴是理解和放手;
13-18歲陪伴是溝通和尊重;
李玫瑾教授曾說:“要想有效地教育孩子,首先就要彌補情感關系,所以父母無論工作多忙,都不應該忽略孩子,因為他的關鍵期就那幾年。”
最后送大家兩句話: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掙錢,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掙一輩子的錢不夠他敗家一年!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你選擇了管教,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輩子沒掙到的錢孩子一年就掙到了!
附人民日報8個高質量陪伴建議
版權說明:本文首發「家庭之窗」(微信號:edu683)。【家庭之窗】專注于家庭全方位成長的平臺,200萬+家庭匯聚于此,探討家庭幸福之道!文章轉載授權請聯系「家庭之窗」(微信號:Swaaaan)。
重要提示
最近因為微信改版
很多讀者說刷不到家庭之窗了
所以家庭君懇請大家“星標”我們,
才不會錯過每一篇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