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初中文言文字詞教學方法探究
           

初中文言文字詞教學方法探究

——從余映潮老師的課例談起

南京共青團路中學  汪曉春

從課標要求來看,初中階段(7-9年級)的文言文教學有兩個層面的目標要求:處于近端的屬于一般所說的文言知識和文言詩文的積累目標,包括文言字、詞、句等技術性操作內容,它指向于語言能力的構成與應試檢測的需求,也就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歌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處于遠端的是憑借文言文進行的人文素養(特別是文學素養)和文化傳統教育,即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以及憑借古代詩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給予深廣的影響,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1】

由此可見,教學文言文經典,對于教師而言,不僅僅是交給學生一種學習語言的技法,更重要的是,它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個人精神的重構、情感生命的滋養,這種熏陶,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式的。然而,縱觀目前的文言文字詞教學,存在三個中心,即以背誦為中心,忽視運用;以灌輸為中心,忽視探究;以知識(言)為中心,忽視文化(文)。

字詞教法上存在著兩種極端的方式:一種是老師逐字逐句講析,把知識點嚼爛了“喂”給學生,一種是一張字詞幻燈片閃過,讀一讀,蜻蜓點水,字詞就過去了。這兩種方法都不可取。

尋求文言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有效方法是每一個教師必須思考與解決的問題。

一 文言文字詞教學必須明確的任務

1 文言文字詞教什么?

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的字詞

習讀中國的語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順流匯海。也就是說,無論我們的社會語言怎么變化,都不會完完整整的脫離我們的母語,脫離了語言的源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了,只有植根于文言這個語言的沃土中,才能茁壯成長,獲得豐富的詞匯【2】。在現代漢語中保留著大量的成語,這些成語不少就是來自文言文的經典篇目,例如“一鼓作氣(《曹劌論戰》)”,“門庭若市(《鄒忌諷齊王納諫》)”“舍生取義《魚,我所欲也》”“觥籌交錯、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記》)”“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出師表》)”……這些語言已經繁衍到了現代漢語的土壤之中。

古代漢語的一些詞義在現代漢語中已經消亡,但它們的詞素義仍然保留在成語及部分合成詞里面。如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誠欲效其款款之愚。 這里款款是懇切忠實的樣子,“款”字的意思在現代漢語中保留下來了,我們常款待款留,這里的就是誠懇的意思現在常用的“瓜分”“血祭”和古代漢語“一狼犬坐于前”“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中的“犬坐”“斗折蛇行”都是名詞作狀語,“發揚光大”“嚴肅黨紀國法”中的“光大”“嚴肅”是古漢語中形容詞用作動詞這種表達方式的繼承

教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的詞語,既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也是對現代漢語的深化。

具有文化傳承作用的字詞

一個民族精神文化的承繼,應該有兩種形式,一是民間流傳,血脈相承,以口頭的告知或身體力行的方式進行強制性地流傳下來;二是文字,精神傳統及文化底蘊附于其上,融于其中,以自我體味來完成文化精神的領悟,承繼及生成【3】。文言文字詞教學,尤其要注重具有文化底蘊的字詞。例如,余老師在教《夸父逐日》一文的“逐”字,引申了一個成語“逐鹿中原”,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逐:追趕;鹿:指所要圍捕的對象,常比喻帝位、政權。指群雄并起,爭奪天下。這個詞語就具有鮮明的文化色彩

在古漢語中常用的字詞

王力先生說:“如果說,尋找一種系統性學習方法,使古書的閱讀水平很快提高,這種鑰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詞的常用意義。”余映潮老師教文言文,不論是哪種教學方法,都會涉及到文言文中常見的實詞和虛詞。如教《狼》這一課,余老師總結了兩個“敵”、三個“止”、三個“前”、四個“后”、四個“之”、四個“以”、六個“其”的用法。

這些詞語的積累有利于學生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符合課標的基本要求。

2 文言文字詞教學的原則

  ⑴文言統一

文言文字詞教學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我想,應該是“的完美統一

“言”指文言文獨有的語言現象、規律,也就是所謂的文言知識(含文字知識)。“文”有兩層意思即文章的知識(寫法、篇章、體裁)和人文內涵(作品的思想、情感、主題、文化意蘊)【4】我的理解是在文化中咀嚼文字之美,在文字中品味文化內蘊,“言”也好,“文”也罷,都應該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的,割裂開來就失去了厚重,就變成了千篇一律的“讀讀字音,查查工具書”的僵硬、枯燥的模式,長期下去學生怎么可能不對文言文望而生厭?

文言文教的難道僅僅就是幾個難字的讀音、字義?不僅僅是這些,文章中的意味深長的字,或者說“文眼”,值得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感悟。文章中有特點的字值得教,例如《賣油翁》里的一組表示神態的詞:、忿然、笑,——“睨”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動作?可以聯系到窺(偷偷地看——《鄒忌諷齊王納諫》)、顧(回頭看——《狼》)、望(遠看——《曹劌論戰》)、察(細細地看——《童趣》)來教;“忿然”什么意思?想想《陳涉世家》里的“忿恚”一詞;“笑”具體又是一種怎樣的表情?是釋懷的笑還是不以為意的笑,抑或是其它的解釋?也就是說,精致的字詞教學可以帶動文本的分析。文字要“嚼”出文化味、文學味來。

⑵授之以漁 

余老師在“文言文教學的達標要求”中指出:在教學中啟發學生自主學習,自行探討,切實提高學生閱、品析、欣賞讀古詩文的能力(《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與其讓學生死記硬背,不如教給他們學習文言字詞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余老師常常就是這么做的。下面來說說余老師的幾種教文言字詞的方法。

(一)文言文字詞“教”的方法:

歸類法 

在《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一書中,提到了文言文教學達標要求,“從量的角度梳理常見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的意義用法并指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舉一反三。”這個“梳理就暗含了系統的歸納之意。

在教文言文字詞的時候,余老師經常把一些有特點的字詞歸類再傳授給學生。

同形比較

這個“形”即字形,但不是所有的字都值得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認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也就是說,教師要注意選擇符合漢語言特點的字詞進行教學。

例如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余老師出示了這一組字:

諷:婉言規勸

諫:直言規勸

刺:斥責、指責。

謗:公開指責別人的過失。

譏:微言諷刺。

這一組字都與“說話”有關,字形相似,意義相近容易混淆,余老師這樣的梳理讓學生一目了然。

這種教法的妙處在于不僅能夠辨析字形字義,而且可以培養學生依形索義(即根據詞語的字形,探索詞語的意義)的探究能力例如,余老師教《三峽》,他充分抓住了本文生字帶“山”字旁和“水”字旁的多的特點,讓學生試一試趣味識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帶“山”旁的字和它們的意思,帶“氵”旁的字和它們的意思”,因為所謂“峽”就是“兩山夾水的地方”。這種教法新穎有趣,而且還有深度。學生一下子就抓住了這組字的字形和字義的特點。

多字同義的現象

以《賣油翁》為例,課文中有的兩個詞表現為“同義詞”

但手熟耳            惟手熟耳   (只、不過)

汝亦知射乎          爾安敢輕吾射 (你、你們)

乃取一葫蘆置于地    因曰  (于是、就)

嘗射于家圃          發矢十中八九(射)

吾射不亦精乎        以我酌油知之 (我)

這種歸納法的實用之處在于,學生不是零散地識記文言文字詞,而是系統地梳理,有規律地背,而且以后在遇到這兩個字的時候會條件反射地推斷它們是否是同義。學習文言文就有了聯系的、俯視的眼光。有了這種眼光,學習的境界就大不一樣了。

一字多義現象

《童趣》這一課,余老師出示了這樣一組詞:

物外之趣       驅之別院

細察其紋理     蹲其身

徐噴以煙       以叢草為林

為之怡然稱快   盡為所吞

這一環節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字多義”。一字多義歸類,有利于學生掌握重要語素的意義,有的時候有舉一反三的作用,尤其在學習文言詞語的時候,可以先分析構成詞語的每個語素的意思(特別是在表意中起關鍵作用的語素),再合起來領會整個詞語的意思。

古今同義或異義現象

教《口技》一文,余老師出示了兩組相反的題目。

一類是整理出古今詞義區別不大的詞,如:

會(適逢)   下(落下) 施(設置、安放) 嘩(聲大而雜)    亦(也) 舒(放松、松弛)曳(拉)   叱(大聲呵斥)   幾(幾乎、差不多)色(臉色)

一類是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如:

但(只)    覺(醒)    是(此、這)    畢(全、都)  目(看)  意(心情) 少(稍微)  雖(即使)  名(說出)      股(大腿)    走(跑)

這種歸類整理的方法條理清晰,第二類整理一般而言教師經常用——即“古今異義”,第一類整理的是古今意義區別不大的詞——似乎看起來沒有什么作用,其實細心一點就可以發現余老師整理的是一組非常重要的文言實詞,是對文言句子翻譯而言非常重要的難點。

解釋法

①加字減字法

例如,在教《童趣》一文時,余老師出示了一組練習:

(1)必細察( )其紋理    (2)昂( )首視之

(3)項( )為之強        (4)果( )如鶴唳云端

(5)以叢草為林( )      (6)興( )正濃

(7)方( )出神          (8)驅( )之別院

他先舉了兩個例子,“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憶”就是“回憶”的意思,“果如鶴唳云端”中的“果”就是“果然”的意思,這就是加字法。

這樣一來,學生的思維就活躍起來了。這種方法的妙處在于把古漢語和現代漢語共性的字詞聯系起來,——文言文是有生命力的。

②講述大意法

這種教法針對于文言文中出現的整齊的四字短語或成語而言。就是不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緊扣。

《童趣》中,余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張目對日”,就是張開眼睛對著太陽。

我注意到,余老師在出示一組短語要學生用這種方法講述的時候,選擇的都是比較淺顯并且不會造成歧義的短語。漢語的復雜性在于,有的短語它是不能顧名思義的,例如“文不加點”“首當其沖”“明日黃花”之類的成語。所以,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一定要事先甄別,這樣才不會誤導學生。“講述大意法”的好處是降低難度,啟發學生,讓學生大膽推理——這是初學文言文的心理輔助方法,給予初學者學習文言文的信心。

參照法

①補充注釋

哲人笛卡爾有一句很經典的名言——“我思故我在,意思是因為我們在不斷地深入思索,所以我們才會擁有存在的意義。做一個有思想有靈魂而不是知識的傳聲筒、灌輸器的語文教師,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跪拜分數,不盲從教參,不迷信權威。

余映潮老師在教文言文字詞時,常會根據書下的注釋補充一些重要的但注釋里沒有的字詞含義。在教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時,余老師就補充了十幾個重要注釋。這種方式帶給我的啟發是:1語文老師首先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研讀文本是一項基本功。2一堂課不僅要備課文,備自己(自己懂了沒有、通了沒有),還要備學生(學情如何,站在學生的角度看還會有什么不明白的)。

成語印證

成語經過了語言發展歷史的錘煉,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語言形式。無論在詞匯學方面還是在語法學方面,成語都保留了較多古漢語的特點。借助學生喜聞樂見的熟知的成語,有可能使文言教學化難為易。

成語能夠帶動文本的分析。例如,余老師執教《狼》,他讓學生一說含“狼”字的成語,如“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狼心狗肺、如狼似虎、聲名狼藉、狼狽為奸、鬼哭狼嚎、狼子野心、狼狽不堪、杯盤狼藉、狼煙四起、豺狼虎豹、豺狼當道”。接著余老師歸納出“凡是與狼有關的成語都是貶義的,表達了人們對狼的性格的憎惡”。在此基礎上展開關于《狼》一文的教學,學生對文本的中心思想的理解就更加深化了。

成語能夠帶動詞語的辨析。如余老師在教《口技》時有學生將“目”理解為“視”,余老師立即糾正:“我覺得這個‘目’,要把它當成‘看’,有一個成語叫‘一目了然’,‘目’就是‘看’的意思。‘目’原來指人眼,現在保留了這個意思。”老師的點評不是僅僅簡單否決學生的答案,而是通過一個常見的成語啟發學生的思考,辨析字義。

成語能夠帶動疑難語素意義的強化記憶。例如教《口技》,“兩股戰戰,幾欲先走”一句,“股”字的理解可以結合成語“懸梁刺股”股肱之力”的“股”字來理解,“股”為“大腿”的意思“走”結合“走馬觀花” 不脛而走 奔走相告 筆走龍蛇 東奔西走 “走”來理解,“走”有“跑”的意思,這樣一來,這句話中的兩個難以理解的字就輕而易舉地借助常見成語化解了。在理解的基礎上,強化了記憶。

成語能夠帶動對句式的理解。例如,余老師教《愛蓮說》,講到“菊之愛”的“之”的用法時,為了便于學生理解,余老師又舉了“唯利是圖”“唯才是舉”這兩個成語,指出“是”的用法和“菊之愛”的“之”的用法是一樣的,都是把動詞的對象提到前面來,表示強調。寥寥數語,就把古漢語中一個比較復雜的語序問題講得很清楚了。

溯源法

這種方法不同于找同義字,它關注的是字的字形結構和本義。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它可以見形知義。漢字總的特點是據義繪形,早期的漢字保留了筆意,是直接的據義繪形。

例如,在教《鄒忌諷齊王納諫》一課時,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哪位同學來說一說標題的意思,簡單解釋一下就行。

生:這篇文章標題的意思是鄒忌運用委婉的方式規勸齊王接受他的建議。

師:嗯,很好。簡言之就是鄒忌諷齊王,齊王納諫。第一個問題解決了。第二個問題,“策”字的意思,課文沒有注釋。

生1:策略。

生2:在戰國時期記錄的一些國家的事情。

師:還有新的解釋嗎?在戰國時代,包括到秦朝,人們在書寫的時候是沒有紙的,秦始皇辦公的時候,每天都要讀竹簡。一片一片的竹簡,然后用細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簡穿起來,就成了這樣一個字(板書“冊”)。這個字“策”就是它,就是記錄戰國時代故事的文章。你看這個“策”字很有意思,什么頭?

生:竹字頭。

師:這和當時的書寫用具有關系,當時的人都是用竹簡來記錄事情的。“冊”“策”這兩字是相通的。

這樣去教文言文字詞,就有了深度和厚度。體現的是一個“聯”的觀點。這種教法在現代文《說“屏”》中也采用過。

(二)文言文字詞“學”的方法:

積累

張志公先生說:“學習語言最重要的是學習詞匯。”詞是語言的最小單位,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有一個分散到集中、從不自覺到有意識的梳理的過程,經過這個過程,學生學習文言文的水平才可能提高,這個過程可以把它稱為“積累”。 不積累詞語,“豐富語言的積累”(《語文課程標準》)十有八九要落空。不僅要積累重要和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常見文言句式,還有典雅的美詞(這一點是語文教師常常容易忽略的)。

不論是現代文還是文言文教學,余老師都經常運用積累的方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例如,在教《岳陽樓記》時,余老師整理了這一組美詞:

浩浩湯湯   橫無際涯  朝暉夕陰   氣象萬千   淫雨霏霏

陰風怒號   濁浪排空  日星隱曜   山岳潛形   檣傾楫摧

薄暮冥冥   虎嘯猿啼  春和景明   波瀾不驚   上下天光

一碧萬頃   沙鷗翔集  錦鱗游泳   岸芷汀蘭    郁郁青青

長煙一空   皓月千里  浮光躍金   靜影沉璧

美詞積累對于作文教學是有著極大作用的。文言文區別于現代漢語的是,簡約之美——

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豐富的意思,這種積累其實是一種語言訓練,我一直認為,文言文的魅力在于“典雅精致”。這種有目的的熏陶使得學生增厚語文的“底氣”,有了“底氣”,語言表達才能避免傖俗淺白。積累美詞,這是余老師字詞教學的一個特色。

   辨析

文言文字詞的教學并不需要面面俱到,辨析指的是對文言文中容易混淆、出錯或者具有代表性的字詞進行辨別分析。例如,教《陳太丘與友期》一課,余老師出示了這樣一組練習:

兩個意思比較難以理解的字:

兩個分別表示敬與謙的美字:

兩個同形而意義有區別的字:

兩個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

兩個能夠表現本文要義的字:

這組練習有效地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學生不僅區分了有特點的字,而且加深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感悟,更重要的是,在練習中,學生的思維走向深度和廣度,教師讓學生“活動”了起來,課堂就有了“尺水興波”之效。

誦讀

課堂上的朗讀,小而言之,是培養語感、積累語言的極為重要的正確的途徑;大而言之,是教學改革和教師水平的一個重要的標志,是培養文明的高素質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學手段。”“義務教材把誦讀放在突出地位,作為首要的教學方法、教學環節和一項主要的教學要求,貫穿文言文教學的訓練體系,并對文言文的誦讀要求作了有層次、有系統的安排,提高了誦讀要求,加強了誦讀指導。”“義務教材還授之以法,就如何掌握停頓、重音、語調、語氣等進行朗讀指導,并就如何利用修辭特點’‘分段記誦’‘抓內容層次’‘抓關鍵性語句’‘抓文脈’‘抓思路等進行背誦指導。課文里面還有一些更細的線條。如對文言虛詞語氣的辨別體味;文言句子節奏的處理;文言長句的連續與讀斷;修辭語氣等等,都需要我們進行認真而又細致的理解,并在教學中作出相應的安排。(余映潮語)【5】

有效的誦讀能帶動對字詞的理解和對文本的分析。

在《三峽》一課上,余老師指導學生讀好領起詞的短暫拖音。并打出投影,示范朗讀如:“自——三峽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至于——夏水襄陵”“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雖——乘奔御風”“則——素湍綠潭”“每至——晴出霜旦”“故——漁者歌曰”,之后又照此步驟進行了四字詞語的節拍和特別之處頓音的朗讀指導在余老師的點撥下,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通過誦讀,學生不自覺地掌握了文中一組發語詞,一組四字雅詞,包括文言文句末語氣詞的情味,字詞學習融合到了朗讀之中。這種字詞教學可以說是有心而無痕。

文言文字詞教學注意事項

⑴ 處理好“古”與“今”的關系

學習文言文,是為了了解本民族的文化歷史,也是為了現代漢語的學習服務。文言文和現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血親關系。所以學習文言文要有發展的眼光去教,有開拓的眼光去學。學習文言字詞要注意古語今用,繼承創新。對待某些字句可以多元化解讀。文言文年代久遠,某些價值取向與今不盡相同,例如“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一句的含義已經與古義出入甚遠,不妨多元化解讀。

⑵ 處理好“字”與“句”的關系

語言教學應該秉承一個原則,即“字不離句、句不離篇”,處理好“字”與“句”的關系,其實就是重視語境的作用。

語境指使用語言時的環境。分為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指書面語的上下文或口語的前言后語所形成的言語環境;后者是指言語表達時的具體環境(既可指具體場合、也可指社會環境)。

詞義有著本義、語境義、常用義三種類型。“本義”即詞的本來意義,“語境義”即詞在具體語境中的實際意義,“常用義”指詞的常見、常用義,它介于本義和語境義之間。由本義引申出來,是對語境義的系統概括。

    語境對語義有著制約作用。例如在教學酈道元的《三峽》一文,其中有一句話“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林寒澗肅”一詞怎么理解?結合語境,“寒”是“寒冷”的意思,“肅”是“寂靜”的意思,我個人不贊同把“肅”理解為“肅殺”(有的教學參考上出現爭議),這個字的理解不能是孤立的。利用語境的這種制約作用,我們在教學文言文字詞時,還可以“依文索義”, 即根據詞語所在句、段的文意探索詞語的意義。這種方法不僅適用于文言文字詞教學,同樣也適用于現代漢語字詞教學。

     語境有著潛在的語義。例如在教學《愚公移山》一文,文中有兩個重要人物:一為“愚公”,一為“智叟”,他們的命名就隱含著深意。表面上看,“愚公”的命名有著貶義,愚者,蠢也;“智叟”的命名有著褒義,“智者”,明也。然而,同是長者,作者卻尊稱“愚公”為“公”,“智叟”為“叟”(“叟”就是“老頭子”的意思),可以看出匠心所在,對“愚公”是明貶實褒,而對“智叟”是明褒實貶。(參考孫紹振《名作細讀》一書

    再如余老師執教《愛蓮說》,在“字詞難點”這一板塊解釋“愛蓮”——在文中就是愛君子。這個解釋就是利用了語境的潛在含義,周敦頤托物言志,蓮在文中就是君子的化身。

⑶ 處理好“一”與“多”的關系

   有效的教學是能夠“舉一反三”,例如教字詞可以引申開來,由一個字引發這個字在其他句子中的不同意思,以及和這個字意思相同的其他幾個字,以及涉及到這個字的成語、警句,如《出師表》中“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秋”意為“時”,可引出 “多事之秋”。《魚我所欲也》中“蹴爾而與之”的“蹴”意為“踢”,“一蹴而就”中的“蹴”意為“踏”。余映潮老師創設的“成語印證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操作模式。

     此外,還可以通過分析一個語素帶動對一個詞語的理解,通過分析一個關鍵詞語帶動對這個句子甚至這篇文章的理解。這些都是化一為多。例如教《愛蓮說》,理解了“菊”“牡丹”“蓮”的深意,就體察了不同人愛不同花的價值取向,于是就打通了這篇文章的文脈。

所以教師必須有一個理念:即不孤立地教字詞,把零散的字詞整合起來,以“言”為經線,以“文”為緯線,織成一張“言”與“文”的大網。

而對待文言文中的一些古今意義基本一致的成語,可以不教或基本不教,變多為一。

⑷ 處理好“難”與“易”的關系

學生怕學文言文的原因之一就是覺得文言文是“第二外語”,難學。所以,教師如果僅僅就字詞講字詞,無疑把學習的難度加大了。要讓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有規律可循。例如前面所說,余老師把文言文字詞的學習方法總結了傳授給學生,這樣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化難為易。如果在教與學的過程中都能注意總結和積累,到達一定程度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自然會降低。

文言文字詞教學方法在課堂中的可操作形式

① 凝聚在板塊之中

這種文言文字詞教法即分類進行,表現為專題式,特點是“方法概述——教師舉例——學生練習”的三步法。這種教學方式在于不僅教學生知識,還有學習的方法。教學環節呈“小步邁進”式。

 字詞教學凝聚于板塊之中才有力量。

分散在練習之中

葉圣陶先生設計的教學模式為:一、讀文;二、討論;三、練習。通過課堂練習,能夠有效地鞏固文言文字詞知識。

這種練習分為教師制作專題學案和學生的自主編寫練習兩種。

  余老師的編寫練習的總原則是:材料不重復的原則;排列有序的原則;最佳組合的原則;不斷創新的原則。

基本原則之一是:某一很小的板塊內如文言文字詞題中的一個小題,其覆蓋面要達到最大值。(摘自《余映潮《閱讀教學藝術50講》)                

  教《馬說》時,余老師編寫了詳盡系統的專題學案。這份學案涵蓋了文言文字、詞、句、段的理解,其中分別從朗讀、字義辨析、段義理解、文章分析等多角度展開。

把問題丟給學生,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編寫字詞練習也是一種學習文言字詞的有效方法。例如,教《鄒忌諷齊王納諫》時,在授課的第二個環節的“一”上,余老師的要求就是:根據文中的一字多義現象,自編一組練習。

  這個方式的妙處在于切口小,收益大,與其說是找一字多義,不如說學生是在完成文言文詞匯的綜合學習。

整合在賞析之中

教《狼》,余師介紹學法:閱讀文學作品,如小說、詩歌、散文,可以

用一種“妙點揣摩法”。所謂“妙點揣摩”,就是從詞語運用、形象塑造、情節結構、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表現手段、構思特點等方面體會課文的妙點,以使自己透徹地理解課文。

這個環節就牽涉到了“詞語運用”,其實是把“言”融入了“文”之中

去教。

作家余秋雨說:“在歐洲,作為古代經典最醒目的標志,是一尊尊名揚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國歷史上毀滅性的戰亂太多,只有一種難以燒毀的經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詩文經典。這些詩文是蘊藏在無數中國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傳遞性的誦讀,便是這些經典連綿不絕的長廊。”由此觀之,文言文字詞教學,任重而道遠。

 

參考或引用

【1】摘自“文言文網”,網址http://www.wenyanwen.org/a/wywjx/xinde/2009/1215/1232.html

【2】【3】摘自《淺析文言文在現代語文教學中的幾點思考》——(作者:趙晗志、翟素梅)2009年11期 《安徽文學》

4】參考《“文”與“言”的教學取向與策略》——(作者:施茂枝)2010年7月《教學參考·中學版》

【5】摘自“語文潮——余映潮名師博客”,網址

     http://yuyingchao.blog.zhyww.cn/archives/2010/20102510116.html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聽王君聊課(21):又一次執教蒲松齡的《狼》
淺談高中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
李秋菊 《〈論語〉十二章》課例對比分析
楊敏:文言文字詞教學之我見
我的教學體驗點滴 ——文言文教學例談
激發學習動機,提高文言文教學效率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定市| 萨嘎县| 剑川县| 衡南县| 五常市| 龙里县| 庆安县| 西畴县| 阿拉善右旗| 平顺县| 河源市| 柯坪县| 奉化市| 郴州市| 米脂县| 苍山县| 甘孜县| 建湖县| 土默特左旗| 友谊县| 措美县| 花莲县| 正蓝旗| 当涂县| 碌曲县| 土默特左旗| 门源| 盖州市| 岳西县| 鄂伦春自治旗| 镇平县| 湘潭县| 永福县| 阳曲县| 晋城| 华宁县| 井陉县| 龙泉市| 察哈| 巴东县| 长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