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文化研究學者 王堅
自然規律是什么?有一個東西混然天際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經存在。世間萬事萬物聽不到它的聲音,也看不見它的形體,寂靜而空虛,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作為萬事萬物的根本,故具名稱其為“道”,它廣大無邊無界,無形無象,無視無聞,卻又無處不在,無所不能,而運行不息;運行不息而伸展遙遠,伸展遙遠而又返回本原,周而復始。自然規律世界里“道大、天大、地大、人大”。“道”就是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就是“道”。
自然規律“道”是第一位的,它渾樸、圓滿、和諧,循環往復運行不止,就是這樣一個“混沌”狀態乃事物得以產生的最基本、最根源的地方。自然規律“道”,無聲無形,無影無蹤,先天地而存在,是天地自然之“根”,也是產生天地萬物之“母”;自然規律“道”又是一個物質性的絕對整體,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永遠存在,現實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對它而存在,而唯有“道”是獨一無二的,是“獨立而不改”的。“道在物先,物在道中”(老子語)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老子語)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自然規律,自然規律受制于其本身。道法自然,“自然”即是自然而然的自然,無狀之狀的自然;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也就是說萬事萬物的運行法則都是遵守自然規律的。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而“道”純任職自然。
“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過程是殘酷的,殘酷的后面便是競爭,競爭推動著循環運動。你死我活的競爭結果,不是單單顯示弱者死了,強者活了那么個普通結果,而是弱者與強者達到了一個生存的生態平衡狀態。因為,他們只能這樣平衡地生存、繁衍下去。如果強者將弱者殺光,那么,強者也會因為再也沒有可食之物而滅亡;如果沒有強者的制約,弱者繁殖過多,也會因為沒有食物而滅亡。這就是“天道”規律所在,每一種生物都有其供養者和制約者,它僅只是生物鏈上的一環,既食用他人,又被他人食用。
大自然的規律,規定一切事物向它們應該發展的方向發展,否則,就以滅亡其種群的懲罰,來予以修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本能地接受“天道”的支配。因為,不接受“天道”支配的事物,就意味著其必然滅亡。“天道”無心無言,不怒自威。她只是讓選擇順從“天道”的事物生存;不順從“天道”的事物,必然的不可能持久生存下去。這就是“天道”的力量。
天地宇宙是一個大系統,人類是天地宇宙中一個小的分支系統。大“道”自然規律,對應的是自然之道。人類也應該有人類社會的大“道”,我們不妨稱其為人類的倫理道理價值觀體系-人倫綱常,對應的是人道。天有天道,人有人道,天道先于人道;天道與人道之間互通互聯,天道統領、規范著人道,而人道則在人間社會反映、體現天道。“道”是對自然欲求的順應,誰順應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與外界和諧相處;誰違背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同外界產生抵觸、矛盾和沖突。
人類社會的言行舉止,行為模式,倫理道德,價值觀世界觀,法津條文,習俗風紀等,皆應循“天道”而設而行。任何一個社會形態里,都有其不同形式的道德與法制以規范、框定人們的行為,是不允許個人超越人類社會的道德與法制底線。否則,社會就要對其實行戒律和懲罰的。這就是“人道”,“人道”有心有言,主動順應自然為之。“天道”是一種自然,而“人道”就是一種智慧,順應大自然規律的大智慧。
天地宇宙中,自然規律“道”隱性,看不見、摸不到、觸碰不了,來無蹤去無影,捉摸不定。面對這種狀況,尋常百姓又能如何去真切感受、體悟自然規律“道”?這確實是一個大問題。中國古代哲學圣賢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不與世人一般見識、不與世人爭一時之長短,至柔氣質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胸懷。因此,水相近于“道”,幾乎可以被視作自然規律的化身和代言者。
“道”自然規律隱性,而“水”是顯性的。自然規律,因隱性不易被人認知和體會;而水卻因顯性的特點,相對容易被大眾感知和掌握。正因如此緣故,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自然規律“道”是可以由“水”代表的,“水”就是自然規律“道”,兩者幾乎是相通相連的。而且,“水”和自然規律“道”一樣,獨立于生物鏈之外,又高于生物鏈之上,是萬事萬物之源頭。中華民族信仰自然規律“道”,也就自然而然地崇拜“水”,敬仰“水”。
生活、生產實踐中,中華民族的生存方式與水之間更是具有天然的密不可分關系。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這片大地,是一個以農為本的古老國度,而水是農業,特別是種植稻谷的命脈所在。中國作為以農業立國的國家,社會的安定、政治的穩定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農業的豐歉;而農業收成的好壞,從根本上說主要取決于是否江河馴服、風調雨順。由此,水便通過農業生產這個中介,與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國家政治牢牢地串在一起。
水崇拜,作為一種根植于農業社會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在中國已延續了數千年,影響所涉及政治、經濟、哲學、藝術、宗教、民俗等各個領域。農耕時代,除了太陽和大地之外,水成為了人類生存與發展最為重要的因素和最強大的自然力量。中華民族的先民,一方面依賴著江河湖泊,享受著其給予人類的各種恩惠“稻谷蔬果”;同時也承受著江河暴虐、洪水泛濫的種種苦難,危險與機會并存、同在,陰陽同體。
中國人既祈求上天恩賜,年年風調雨順、順風順水,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又同時不懼危難困苦治理水患。歷代傳揚不衰的,有“大禹治水”,降伏水患造福世人;戰國末期蜀國的郡守李冰率眾修筑了蓋世無雙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惠澤川西人民等。在如此“甚哉,水之為利害”(《史記·河渠書》)的情結影響下,中國人無不對與自己生存息息相關的“水”產生敬畏、崇拜之情。
讀懂了水,便是可以通曉、破解自然大“道”,知曉世間人“道”曲直對錯的。在中國人的語境之下,水是物質世界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是“萬物之本原,諸生之宗室也”(《管子·水地篇》),即中國人把水看成是世界萬物構成的惟一元素。水之所以被當作萬物的始源、創世的圣物。“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學說中,水則被列為五行之首,可見中國人對水的崇拜和敬重。(第五章完,全文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