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余數的除法》說課稿
各位領導,老師:
大家上午好。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59頁至61頁的內容---有余數的除法。
一、 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容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是在表內除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有余數的除法》、《表內除法》兩部分內容互相聯系。也是今后繼續學習除法的基礎,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課教學有兩個例題,例題1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含義,例題2主要是研究學習余數和除法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況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數的除法無論是商還是求余數學生都十分陌生,學生都較難理解。學生不但要明白平均分要盡最大限度分完,還要知道分后剩余部分就是余數,余數必須小于除數,這是教學中需要特別強調的問題。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能夠清楚、明白、理解“被除數平均分之后,剩下的部分小于除數,不能再分,只能剩余、就是余數。”從而理解有余數除法中余數產生和含義。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分草莓的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余數及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會用除法算式表示出來,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比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擺圖形的操作,使學生鞏固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并通過觀察、比較探索余數和除數的關系,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3.滲透借助直觀研究問題的意識和方法,使學生感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有余數除法的意義和理解余數比除數小的道理
難點:理解余數要比除數小的道理
五、 教法學法
針對二年級年齡小本節課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導、探究、討論、發現的教學方法,借助擺正方形,放手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里,通過觀察,操作.探究,討論,發現,比較等方法進行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和自主學習。力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所學的知識,從而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的。
六、教學用具;主題圖,小棒 草莓
七、教學過程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有效地突破重、難點,我設計了四個教學環節。
(一)情境引入
出示主題圖,了解圖意,激發學生探究欲望。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初步感知有余數除法的含義。這里分三步進行。
(1)有6個草莓,分了3盤,正好分完的情況,通過操作過程、語言表達、算式之間的轉換,復習除法含義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2)有7個草莓,分了3盤,還剩1個草莓的情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充分調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在對比中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有余數的除法的含義,為繼續探究奠定基礎。
(3)通過圈一圈,填一填的方法,鞏固有余數除法的含義及熟練有余數除法的計算。
2.教學例2.探究發現余數和除數的關系。
教學不是簡單給予,重要的是是給學生創造探索,體驗的機會。所以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擺小棒來感知余數和有余數除法的意義。探究余數和除法的關系。為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這個環節分4個層次進行教學。
(1) 首先引出題目,學生自主發現,8根小棒可以擺2個正方形。
(2) 其次,老師再加1根小棒,9根小棒可以擺幾個正方形,老師 引導,學生發現,可以擺2個正方形,還剩一個,列出算式,老師及時訂正。
(3) 再次,那么10根、11根、12根呢?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在作業紙上畫一畫,并寫出算式。
(4) 最后,從形象到抽象,讓學生在不畫圖的情況下,想一想,13根、14根、15根、16根小棒,分別可以擺幾個正方形?
通過這4個層次的教學,引導學生感知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四)鞏固新知
針對余數與除數關系的練習,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圖形題,二是文字題。都是把學生關注的重點放在除數上,使學生學會學以致用,促進學生進一步理解余數與除數的關系。
(五)課堂小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培養學生的梳理概括能力。
八、說板書
最后的板書設計簡潔明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條理性,有效強調了這節課的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以上是我的說課內容,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