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決江湖地位的爭斗成為記憶中的經典,而如今衛視爭霸的烽火漫天紛飛,完全蓋過武俠小說中的火拼勢頭,而且群雄并起好不熱鬧。電視綜藝江湖中,又以韓國模式和歐美模式這兩大門派勢力最為強大。
在幾年前,中國熒屏仍是歐美綜藝的天下,無論是模仿至《美國偶像》的超女快男,還是《達人秀》《好聲音》等都是歐美的大模式。但隨著《爸爸去哪兒》等韓式戶外綜藝節目的發展,近年來中國編導開始習慣于去韓國“淘”模式,而隨著深圳衛視《極速前進》的出現,這個橫掃美國艾美獎10次的王牌戶外綜藝來到中國,似乎又為歐美模式扳回一局。
歐美和日韓模式的區別在哪兒?在中國的土壤理里,這兩大綜藝門派誰更勝一籌?下面讓我們透過專業的視角來作些解讀吧~
大陸綜藝25年:臺灣模式—美國模式—韓國模式
中國綜藝節目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90年開播的《綜藝大觀》,隨后又有《正大綜藝》、《曲苑雜壇》等。剛剛起步的大陸綜藝多以“晚會”的形式傳達寓教于樂的思想,風格比較正統,受眾主要為中老年人。而同時期的臺灣綜藝卻是全盛時期,呈現“百花齊放”的狀態,代表作如《非常男女》、《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超級星期天》等,在臺灣大獲收視率的同時,也影響了一代大陸年輕人。
追隨臺灣——1997年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開播成為大陸綜藝的轉折點。隨后各大衛視紛紛效仿,《超級大贏家》、《歡樂總動員》等節目都可以找到臺灣綜藝“游戲”模式的影子。
借美超美——2005年大陸綜藝終于迎來來了春天,湖南衛視打造的《超級女聲》開創了“全民選秀”時代,然而不就就被廣大網友質疑抄襲美國綜藝節目《美國偶像》。《中國好聲音》、《舞林大會》也借鑒了美國的節目,此段時期大陸綜藝歌舞選秀真是遍地開花。
韓流席卷——2013年下半年,又是湖南衛視在購買了韓國版權后,隆重推出了《爸爸去哪兒》,爆紅之后,中國地區相繼出現了《爸爸回來了》《人生第一次》《花樣爺爺》、《一年級》......大陸真人秀逐漸脫離歌舞的框架,但也伴隨著一股濃濃的泡菜味,而《奔跑吧,兄弟》由于韓國原班人馬的參與,更引來了國際的目光。
大陸綜藝不論是在娛樂性還是在制作上確實有了長足的進步,不論是“游戲模式”、“歌舞選秀模式”還是“明星真人秀模式”,類型各異,花樣翻新,不僅收復了一大批的不同層次的觀眾,并且由于拍攝輾轉中國各大景區,極具地域文化特色,潛移默化的增加了旅游接待量,成為中國娛樂及文化的一大特色。
韓國模式和歐美模式的區別在哪兒?
現在綜藝的大勢走向是各類真人秀節目。相比于美國和歐洲偏向于普通人生存競爭般的真人秀,韓國的真人秀節目也走出了自己特色的“泡菜風味”。
專家說以“觀察綜藝”為開端的韓國“真人秀”與元祖美國、歐洲在素材和演出方面有所不同。韓國的真人秀不同于西方的“普通人的競爭型”真人秀,而是“明星的日常型”真人秀。
雖然追溯到西方真人秀元祖的話是反映在美國加利佛尼亞生活的一家人日常的《American Family》(PBS·1973年),但是真正流行是進入2000年代后。具有代表性的是平凡的人們在無人島上,只持有最少化的道具,展開生存競爭,最后沒有放棄的人便勝出的《Survival》(CBS·2000年)。像這樣美國的真人秀主要是以生存競爭為素材的。
相反韓國真人秀的主流是以明星為主而發展的。大部分都是像農漁村(tvN《三時三餐》)、偏僻地(SBS《叢林的法則》)、育兒(KBS《超人回來了》)、軍隊《MBC《真正的男人》)這樣,即使背景和素材不同卻都是明星出演的。對于依靠大眾人氣的明星們來說,要求他們誠實地在鏡頭面前顯露本來的面貌是很難的。所以韓國真人秀與西方相比,比起單純的真實更強調明星的魅力。
而且,另一個特征是,與西方節目不同,韓國的真人秀讓明星們不吝惜使用身體、體驗很多事情,便成了原封不動地以“身體敘事”傳達給觀眾們。
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博士對綜藝節目的歐美模式和韓國模式,在風格細分和主題設定、拍攝方式、觀看體驗等多維度進行了區分。
真人秀的風格細分:
近年來,韓國綜藝為什么在中國更火?
韓國綜藝節目為什么能在內陸熒屏走紅?最主要的原因是中韓文化差異小,節目落地中國也能夠接上地氣。
雖然《中國好聲音》這種來自歐美版權的節目也大火,但大多局限于選秀節目,韓國的節目形式更為豐富。相比而言,韓國和中國更有相近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電視臺也希望尋求一種最保險的模式獲得最大效益。選擇《爸爸去哪兒》,正是因為中韓家庭父子關系存在著很多相同之處,做起來順手;加上把習慣了光鮮生活的明星父子放到偏遠的農村,也契合中國觀眾的興趣。
韓國綜藝節目往往走的是溫暖路線,善于展現人性中的溫暖。中韓文化差異較小,相對于歐美節目,韓國節目模式在國內更容易被觀眾接受。
還有一點是韓國節目的版權費用要少于歐美節目的版權,不過據透露,近來韓國綜藝的版權費已水漲船高,漲了近十倍。
當然,并不是“韓國綜藝模式”就能夠成功,《爸爸去哪兒》爆火,使得五個家庭走紅;《我是歌手》2013年初推出也取得空前成功,全部13期節目網絡視頻總播放量累計接近10億次,更是讓幾個老牌歌手“咸魚翻身”。但是《兩天一夜》的中國版推出后,盡管吳宗憲率領的主持團頗具收視號召力,但收視率并不很高,被評價為節奏感和效果明顯不如原版。
結語:所謂英雄不問出處,之于電視綜藝,也是一樣道理。韓國模式也好,歐美模式也罷,都只是做出好內容的操作工具,最后定成敗的,依舊還是內容本身。
(媒介360原創文稿 詳情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