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9成奢侈品“策略性”關店? 大多轉而進軍電商
受經濟形勢、消費轉型、海外代購等影響,奢侈品在中國的消費市場已經結束了過去10年的黃金期,部分奢侈品品牌正打算將業務重心從線下轉移。昨日在滬召開的首屆全球零售品牌電商峰會上,有專家指出,2015年83%的奢侈品牌在中國有各種形式的關店行為,預計今年95%的奢侈品品牌都會“策略性”關店。
據全球管理咨詢公司貝恩咨詢公司發布的《201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15年LV關閉了6家門店,新開2家。LV母公司LVMH在2015年三季度的財報中顯示,由于中國內陸市場持續疲軟及港澳市場繼續惡化,以中國為首的亞太市場份額進一步萎縮。無獨有偶,除了LV,貝恩報告顯示,2015年GUCCI在中國也關閉了5家門店,Burberry關店2家,Prada關店4家。
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乘此大勢,眾多奢侈品牌已經紛紛加快“觸網”步伐,他們借助電子商務平臺的優勢,為消費者提供專業的在線購物體驗。“進軍電商既是市場需求,又是奢侈品牌自身尋求突破與轉型的一個重要機遇。”財富品質研究院院長周婷表示,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消費者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正在發生變化,網絡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前提下,如果奢侈品牌再不觸網,將會失去很多機會和收益。
據了解,2015年9月,瑞士腕表品牌泰格豪雅正式進駐京東,開出其在中國的第一家網絡旗艦店。同年11月,法國奢侈品牌梵克雅寶電子商務平臺在中國正式上線。除此之外,Burberry等奢侈品牌也先后推出了獨立的電子商務網站,與阿里合作,推出線上商品店。
峰會透露,未來5年奢侈品市場的份額有望提高5%,同時約有62%的奢侈品銷售額將受到數字化趨勢影響,純實體店銷量將進一步下滑。
針對這一趨勢,與會專家預計,在進軍電商的過程中,大部分奢侈品牌的產品線會出現兩極分化:一部分產品以定制為核心,繼續保持高端奢侈品牌形象,并且一如既往地發展實體店面;另一部分產品則更趨向大眾消費群體,使其縮小與非奢侈品牌產品的價格差距。
會上同時強調,奢侈品牌在積極布局線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遭遇網絡售假問題。對于廣大消費者而言,要想辨別商品真偽還得從電商售價方面入手。通常來說,低于專柜價格8折以上的商品,基本可以確定為假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