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哥
商在國內發展了十幾年,從非健全行業到現在初步成形的產業發展鏈路,從最初的一個實體制作業的渠道,也就是一個賣貨的,上升為傳統企業轉型的重要角色。不得不說電商,正在經歷飛速的發展變革。
但是,從早期享受電商紅利,到現在電商發展舉步維艱,到底是電商出了問題,還是電商即將進入電商后時代發展?
其實,從大格局的方向來看,電商即將進入2.0時代,不再是靠單純的賣貨賺錢了。
一、電商賣貨僅僅是開始
無論是淘寶,天貓,京東,亞馬遜,唯品會等算得上規模的電商平臺,賣貨都只是定位為:發生關系的入口,也就是所謂的流量入口而已。一旦平臺和消費者發生關系了,后面的想象空間將是無比的巨大。京東早已在慢慢轉型,從直營賣貨,發展到配送、白條、金融、云計算等,以及各種各樣的消費后時代,賣貨僅僅是開始。
二、深耕用戶,機會就永遠都在
從品牌和零售的角度來看,再加上移動互聯網的助推,消費升級的趨勢加速,電商的機會還是非常大的,現在電商做的不好,遇到瓶頸的,我認為大多數是老板的發展格局意識沒打開。[流量][轉化率]的公式即將被[用戶][復購率]取代。現在消費者只求好的,不在乎貴的,越來越追求精品(服務、體驗、專業)。外加移動互聯網上流量和用戶的拉新成本實在是太高了,做好生意的本質,才是發展的王道。所以無論是制造業,或者零售商必須深度改變公司運營體系,提高電商事業部話語權才有未來。過去的品牌是垂直品類的,未來會出現更多垂直人群跨品類的品牌。現在冒出來的母嬰類、跨境類、海淘類的平臺,而且他們發展的都還不錯。別老說,紅利沒有了。每一個階段的紅利都用不同的形式出現,只要人類還喜新厭舊。
三、中國的電商發展初期決定了其特殊性
中國的電商起始于線下零售還懵懂之時,興于線下巨頭的少年之時。因為歷史的緣故,中國的線下渠道建設只有30多年的時間,對標海外,幾乎是綿延一個世紀的建設周期。在美國,線下商業體系非常完善,實體經濟增量平緩,所以電商TOP10除了亞馬遜,幾乎全是線下零售品牌,電商更接近線下的一個補充。而在中國,分銷零售體系都還未徹底進入三線以下城市時,國美和蘇寧這樣較現代的零售商剛剛輪流享受渠道之王的紅利時,電商就出來奪權了。電商beta版基本是靠[便宜貨][山寨貨][假貨]做起來的,電商1.0也基本是靠銷售尾貨和低價淘品牌做起大流量的。1.x版本才開始有越來越多正規品牌進入戰場。個人覺得目前基本是在1.x向2.0版本過渡的階段,說電商玩到頭了,都太悲觀太沒有想象力了。1.x的版本的升級補丁是貨品的品質感提升,預售,團購,眾籌這些銷售和展現形式的創新。2.0版本是一個商業思考維度的徹底迭代。
四、不賣貨的電商,靠啥賺錢?
換一個角度來看,京東之所以能在一片質疑聲中成就平分天下的霸業,是因為他很清楚自己建立的核心優勢是什么。不僅僅是和當時平行的B2C電商平臺對抗,打死一個B2C還有第二個,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有核心壁壘。唯有一手建立起自有物流,一手握住客戶,才能真正擁有話語權。劉強東親口說過:零售一定要有規模,沒有規模就沒有話語權。我曾很多次問,為什么京東一直一直虧錢,但是還是值錢。后來我想明白了,這不是我們說的吹牛逼,騙股民的錢。而是把在做價值鏈的后撤,撤到后端。未來,賣貨是表象。金融,供應鏈生產鏈改造,數據,覆蓋全國的物流網這些是利潤的源泉。而賣貨將成為持續保持用戶活躍度,黏性的工具,而基于規模效應,賣貨要賺錢其實也很容易。再看阿里,也是如此。阿里目前的規模是京東的數倍,是因為他的電商最初的邏輯和京東不一樣。他是為了解決賣貨的問題而生的平臺。是為[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所以他不切入最重的體系,而是一切以服務賣家,扶持賣家搞生產,再從賣家身上賺錢。京東一開始就是零售,劉強東始于中關村,是廣大中間商渠道商之一。螞蟻金服獨立上市,馬云多次強調DT時代到來。這些證明阿里也早已開始價值鏈的后撤,雖然阿里還在前端花錢買很多的流量入口,但那都是小錢。阿里未來的價值鏈在于千萬家企業的金融服務,億萬網民的金融服務,海量數據,對海量貨物生產流程的重塑。當然,這樣說,容易變得空洞,畢竟現在大家都說要搞金融和大數據和云。
五、電商后時代的核心機會在哪里?
這是超大體量的戰爭,因為沒有海量的人支撐是沒有所謂金融和數據的。而第三極將出現在移動電商和消費升級。[跨境電商][高端生鮮][原創設計]這些品類其實都屬于消費升級領域,其存在的根基是中國的中產階級越來越挑剔,越來越難伺候,他們需要更好的,更小眾的,更有感覺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聰明的商人早就明白了,創造品牌不如引入海外品牌,所以跨境電商蜂擁而至。另外,路邊水果店菜場的國產水果和蔬菜也需要升級了所以生鮮電商也打起來了,原創設計品類也是如此,但是目前真的做得很辛苦,叫好不叫座,另外C2M暫時國內環境無法落地。第三極短期內暫無一家有實力,也沒有人想這么早暴露自己的野心,因為很可能會被老大老二聯手干死。但移動電商和消費升級方面,很可能會在資本的扶持下出現第三極,一個有消費階層差異,體驗差異的平臺。中國的電商已經領先世界了,但中國的生產制造業還是遠遠落后的。中國人太聰明了,和交易有關的環節都做得特別好,比如高速公路所有能提高收費速度的科技都很樂意采納,其他服務最好別來煩我。制造業生產依然還處于落后的階段,珠三角長三角和內遷的大片工廠大多數只是在賺人工費而已。而電商以后更重要的是[商]、[電]已經是基礎了。誰能砍掉庫存,砍掉最多道成本增加,誰就贏。
屌絲時代,免費時代正在終結,PC流量三年前已到達天花板,轉化率是有限的。移動端流量很不幸,也接近一個瓶頸期了。過去屌絲時代的所有鐵律都是基于海量的人涌入,獲取流量很便宜而得出的。未來,一切上一個時代的定論都將被推翻。從某個角度而言,電商短短十幾年,怎么可能有恒久的定論?打敗馬其諾防線的唯一方式就是繞過馬其諾防線。唯一可以的就是繞一個地方,從另外一個小點切過去。我也曾對電商失去信心,覺得自己生不逢時,怎么地怎么地。后來我發現,那是因為自己視野有限,你想用已過時的玩法取得勝利,那真的得出生在蠻荒紅利期。但為什么你看不到新機會,是因為你的思維局限!
觀點討論&有合作意向可加作者微信:wggvxx
(編輯:林伊蕾,本文經作者授權,首發于天下網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