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四開光四愛梅瓶
口徑:7cm高:50.9cm
梅瓶是一種小口、短頸、豐肩、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因瓶體修長,宋時稱為“經瓶”,作盛酒用器,造型挺秀、俏麗,明朝以后被稱為梅瓶。梅瓶最早出現于唐代,宋遼時期較為流行,并且出現了許多新品種。宋元時期各地瓷窯均有燒制,以元代景德鎮青花梅瓶最為精湛。
該青花梅瓶4組畫面情景交融,造型秀美,線條流暢,色澤濃艷,題材獨特。梅瓶上所繪人物神形兼備,特征分明,衣飾用筆瀟灑自然,主題紋飾與青花色澤交融一體,白釉泛青,色彩青翠欲滴,青花成色純正艷麗,所繪圖案構圖嚴謹,反映了當時青花瓷的燒造水平。器型豪放,胎體厚重,青料濃郁,筆法工整,是青花藝術中的集大成者,在我國青花瓷系列中顯得彌足珍貴。這件青花"四愛圖"梅瓶,為了解青花瓷制造工藝及人物圖案紋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
青花花卉紋大盤
口徑:41.1cm高:7.4cm
明代宣德(公元1426—1435年,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年間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青花瓷器,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青花瓷最早產生于唐代,元代景德鎮燒制青花瓷技術日趨成熟,到明代宣德時期青花瓷在燒造技術上達到了高峰,以至于陶瓷界有“青花首推宣德”的說法。宣德青花瓷造型秀美,器型多樣,主要以日常生活用具為主,如碗、盤、罐等,其中盤極雅致華貴。
此盤敞口,淺弧腹,圈足。通體飾青花花卉紋,胎重體大,胎質細膩,釉色瑩潤,盤形周正,制器規整,反映出宣德時期制瓷的風格與水平。口沿內飾兩條弦紋,盤內壁繪制五對花卉紋,盤外壁也配有五對花卉,別有洞天。盤心所繪花卉紋飾筆法流暢,充滿活力,別具清淡高雅之韻味。外口沿書“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款。這種豪放瀟灑、疏密有致,層次豐富的裝飾風格充分顯示出大明宣德時期青花藝術的特色。作品給人一種氣勢宏大、飽滿雄健的感覺。無論從器物造型還是裝飾都有一種陽剛之美,其獨特的品類、造型、紋飾具有濃郁的時代特征,體現了大明瓷工藝從原料、制作、繪畫到燒成的完美程度。
青花人物故事紋大罐
規格:口徑:20.2cm高:38.5cm
此罐,造型周正,大氣自然,唇口,短頸,豐肩鼓腹,圈足,胎體厚重,器形碩大,古樸凝重,造型雄渾飽滿,挺拔氣派,其上腹部渾圓豐滿,下腹及底則較清瘦,線條流暢,給人以大氣磅礴之美感。圖案紋飾密布全器,主體紋飾為人物故事,人物描繪寫意粗獷,姿態各異,神完氣足,間以穿插花卉點綴人物之間,突顯青花大罐之渾厚大氣。施釉均勻、精美細膩,青花色澤濃艷,凝聚不散,中鋒運筆,酣暢有力,當尊為正型重器而無愧也!
斗彩高足杯一對
口徑:7.2cm高:7 cm
高足杯也稱馬上杯,它同于高足碗,上為碗形,下有高柄。高足杯也稱把杯,外觀美麗,實用方便,是陶瓷中的典型器物。每個朝代的高足杯都有各自的時代特征。
此對高足杯敞口外撇,深腹內收,喇叭形高足。器型規整秀麗,胎質細白堅實,彩料上乘。器內外施白色透明釉,釉色滋潤、肥厚。器物外壁飾有花卉紋、纏枝紋。構圖豐滿,密而不亂,主賓分明,所繪花卉明麗大方,整體紋飾色彩豐富,呈色艷麗,畫風飄逸;杯底書藍彩“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成化瓷器最重要的成就是斗彩的燒制成功,其主要特征是胎薄體輕,釉脂瑩潤,色彩鮮艷,畫面清澹雅逸,現在極為難得。
斗彩壓手杯
口徑:8 cm高:3.2 cm
壓手杯,是杯的一種樣式。造型為口平坦,腹壁近于豎直,自下腹壁處內收。其形體端莊大方,凝重中見靈巧,握于手中時,微微外撇的口沿正好壓合于手緣,體積大小適中,分量輕重適度,穩貼合手,故有“壓手杯”美稱。此杯敞口,弧腹,底書“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青花款。作品釉面勻凈,色澤鮮艷,呈色純正,潤澤可人。通體清逸明朗,自然流暢,器形端莊秀雅,胎堅質密,白晰亮麗,極具玉感,制作精細,形體古樸敦厚。杯內壁樸素無華,杯外壁紋飾安排主次分明,布局簡潔,色調絢麗多彩,沉穩老辣。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堪稱是明成化時期獨有的名貴器物。
斗彩葡萄紋天字罐
口徑:5.5 cm高:13 cm
天字罐是漢族陶瓷藝術的珍品。大小均有,大的似酒壇。而本文推薦的天字罐體型小巧精致,胎體均厚,胎質細膩,燒結良好,釉汁瑩潤平滑,為直口,短頸,圓肩,鼓腹,下部內斂,圈足,底部以書寫"天"字款。附蓋,蓋平頂微凸,直壁,覆于罐口。罐腹施斗彩纏枝葡萄紋,綠彩為葉,綠油油的葉子,透現出葉莖。紫彩為實,正如熟透了的紫葡萄懸掛在枝上一樣。這些色彩的運用,生動地表現了原物的本色。此蓋罐整體構圖形式嚴密,造型飽滿,高穆深雅,場景恢宏,收藏價值極高。
青花花卉紋碗
口徑:10.2cm高:5.2 cm
此碗敞口,深腹,圈足。器型規整,胎質致密,叩擊聲脆如罄。外壁繪牡丹、蓮花,菊花紋,各式花卉均小葉纏枝相連,足壁如意卷草紋相接,所繪諸花妍美綻放,枝蔓輕柔舒展,俯仰有姿。器面青花青翠靚麗,濃淡相宜。繪畫蒼勁自如,氣韻生動,空靈瀟灑,勾、勒、點、染諸法,運用皆宜。線條粗細并用,青料濃淡兼施,從而令畫面富具蒼翠欲滴的意趣,透出凝重雄渾之美,給人以清新素雅之感,真實地映現出繁花似錦的青花瓷器的雅俗之美。
青花雞心碗
口徑:14.5cm高:10 cm
雞心碗因碗底外側有雞心狀突起,故名。這只雞心碗,小巧娟秀,秀雅可人,器型規整,修胎精到。敞口,深孤腹,淺窄深圓圈足,圈足露胎,胎體輕薄,潔白細膩,釉白中有青,滋潤滑膩。碗內口沿幾條線紋,腹為纏枝牡丹。內底書藍彩“永樂年制”兩行四字花款。外壁口沿為回紋,腰底繪葉片紋。此作品形態優美,瓷質堅結,燒結良好,釉面肥厚,青花發色純正,略顯鐵銹斑和濃縮點,畫工隨意灑脫,品相完好,明永樂時代特征明顯,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青花過墻龍紋大盤
口徑:40 cm高:8 cm
此大盤盤心繪一條利爪抓火球的巨龍,體態飽滿,龍角彎曲細長,龍須及發描繪細膩,背鰭排列整齊,鱗片填色均勻,龍身蜿蜒盤外,卷云紋勾邊填色留白,外用淡青色渲染。因龍的頭部及前半截身體畫在盤心,后半部分經過盤口轉折后畫在外壁,故稱“過墻龍”。器內外紋飾渾然一體,獨具匠心,表現出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感。過墻龍紋盤上青花發色純正,龍紋是先勾勒輪廓,然后再用筆添色,青花呈現濃淡相間的效果,層次感很好。盤底中心無釉,砂底非常細膩光滑。整個大盤胎體細膩、堅致,青花發色青翠鮮艷,色深沉,深入胎骨,釉面瑩潤,施釉均勻,器形非常規整,實為難得佳品。
青花花卉紋大盤
口徑:56 cm高:8 cm
此器葵形花口,瓣形的盤壁與菱口相對應,折沿,圈足。器型規整,體型碩大,胎質細膩光滑,釉白微青,晶瑩潤厚。青花紋飾色澤濃艷,淺淡處結晶斑點較少,濃重處則凝聚成黑色青色,呈現金屬錫光,迎光側視或用手撫摸有凹凸之狀。內圈繪牡丹若干朵,中圈飾纏枝花卉紋,外圈施一圈如意紋,寓意稱心如意、吉祥、美滿。整個作品構圖嚴謹,筆法流暢,充滿活力,別具清淡高雅之韻味,給人一種氣勢宏大、飽滿雄健的感覺,很有經濟和收藏價值。
清代康熙朝經濟貿易發達,康熙十九年景德鎮恢復御窯廠,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康熙青花瓷以胎釉精細,青花鮮艷,造型古樸多樣,紋飾優美而負盛名。康熙青花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是康熙元年至康熙十九年;中期是康熙二十年至康熙四十年;晚期是康熙四十年至康熙朝終,其中康熙中期青花瓷器最為突出。
11月27日電 香港佳士得“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秋季拍賣的壓軸之作為一件極為罕見的青花萬壽尊,以6450萬港元成交,遠超出了其拍前估價。
早期康熙青花胎體厚重,釉面肥潤呈青白色,有縮釉和小棕眼,也有器身與器底釉色不一致,個別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層醬釉,底足處理不是很細膩,有火石紅,露胎處能看到一圈細密的旋環痕跡。
康熙中期青花由于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胎體潔白堅硬,斷面有如“糯米糕”。很少有雜質,胎體薄厚適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漿白兩種,粉白釉面硬度高,漿白釉面略顯疏松,偶有開片,還有一種亮青釉。中期青花瓷器圈足沒有早期大,有的足端經過打磨,光滑呈泥鰍背狀,但沒有后期雍正青花的滾圓,少見火石紅,胎釉結合很緊密,器內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當時還出現用精細淘洗的漿泥制成的瓷胎,俗稱“漿胎”,產品有水盂、印泥盒等,胎體偏輕。
康熙朝的大件琢器生產在清代也是首屈一指的,這與成型方法日臻完善和技術列趨成熟有密切關系。如:大棒槌瓶、大香爐、萬壽字大瓶、大盤口瓶,鳳尾尊、花盆、大魚缸、繡墩、大蓋罐等,整體特點是古樸穩重,頗具陽剛之氣的力度。盡管體積較大,有的高達 80 厘米,極少變形,器身接口不明顯,反映了成型與修胎工藝的精進。器物外部輪廓線和轉折處清晰、利落而有精神。風格硬朗,挺拔向上,渾厚樸實、有力,粗獷豪放,富有陽剛氣勢,制作很清楚規范,絲毫沒有笨拙感。中小件器物富有獨創性,嚴謹大方,講究整體效果,不刻板,端莊中透出靈秀的美姿。這一時期還出現了許多方形器,如方盤、方碗、方棒槌瓶、方尊、方花盆等,比較而言,燒制方形器要比圓形器難得多,充分表現當時工匠們造型設計的高超水平與制瓷技術的進步。
洪武青花瓷概念的發生不過是近幾十年的事。1964年南京明故宮遺址、20世紀80年代初景德鎮珠山官窯遺址和1984年北京四中基建工地原皇宮庫房遺址出土了明初瓷器殘片,才引起了一些古陶瓷研討者的重視。真實開端較體系地研討是在1994年景德鎮珠山明初官窯遺址的科學開掘今后。跟著很多洪武青花瓷器殘片的出土,研討者才得以將一些傳世的洪武青花器與元青花和永樂青花差異開來,由是,大家才開端了解大明洪武朝青花器物。
因為存世量太少,見過真品的人更少,所以,洪武青花器的鑒定不為大家所了解。在保藏、鑒定活動中,洪武青花器有哪些特征有必要把握呢?我以為能夠留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器形。就現有材料看,洪武朝青花瓷器形偉岸,甚至要超過元青花。例如,蓋罐有高達65厘米的,盤的直徑多在40~45厘米,有的達56厘米,有口徑40厘米的大海碗,一個小小盞托的口徑竟然挨近20厘米。這實際上是一個新王朝的雄偉氣魄在器物制作上的反映。洪武瓷器壁對比扎實,整體給人一種雄壯拙實的感受。
二、青花呈色。在青花呈色上,洪武青花不及元青花和后來的永宣瓷鮮亮,多閃灰或幾近黑色,有一種粉類涂料被水沖刷過的感受,料濃處有褐色結晶斑駁和天然的下凹。小件器物呈色對比清麗濃艷。有人以為洪武青花器用國產鈷料描寫,但經中科院上海硅酸鹽所測定,其青料成分與元青花并無二致。當然,民窯出產的很多平時小件器物的青料不屬此列。
三、修坯技術。在修坯技術上,洪武青花瓷與元青花有顯著差異,改元代器物足墻斜削為平切,器底有平坦的細白砂底,也有涂一層褐紅色護胎汁的,有些還有顯著的旋痕和淡淡的橘紅色,但手撫感受均滑潤。有不少器物底部開端施釉,改變了元代多不施釉的習氣。盤類器物有的內底平坦,有的稍下陷,周邊則輕輕突起一圈。
四、繪畫體裁。洪武青花所選用的裝修圖畫與前后相鄰朝代對比顯得單調,多為四季花卉,扁菊紋運用最多,也運用一些獸紋,如龍鳳紋等。龍爪多為五爪,與元代的三爪、四爪不同。別的,院子湖石、石欄芭蕉、歲寒三友、鴛鴦池塘、靈芝紋等亦多見。元代慣用的雜劇故事、水藻游魚紋已很少見。與元代圖畫對比,洪武青花已表現出自身的某些時代特征,例如紋飾層次開端削減,茶花葉片和蕉葉中莖留白不填色,西番蓮葉和牡丹葉片遍及減小,顯著細瘦,并發生變形,有的葉片有顯著的出尖現象。
五、瓷土質料。洪武器不管官窯民窯,其運用的瓷土質料都是非常優秀的,但質料加工不如永宣及今后各朝精密,民窯器物胎體上常會有一些雜質。洪武器物露胎處多有火石紅呈現,有的呈色較重。通常說火石紅重的器物時代偏早。洪武官窯器胎料的加工水平較元代有了顯著提高,故胎的孔隙顯著削減,而元青花器壁和外底則多見不規則的氣孔。器物的白胎較少,有的胎呈灰黃色,但手感均對比滑潤。器物胎底有少數氧化鐵黑黃色疵點,偶有小片的窯渣粘附,高倍放大鏡下觀察,胎體有顯著的潤澤感。
六、釉面。洪武青花釉較元青花厚。因為釉的配方或濃度的原因,器物外表常呈現較顯著的縮釉斑和棕眼。多見釉面有兩種,一種對比潤亮,另一種是承自元代,閃鴨蛋青色,有失透感,頗似卵白釉,釉面不行亮。
七、題款。洪武青花官窯器至今未見年款,故依賴年款斷代是不可靠的。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洪武青花梅瓶,肩部篆書“春壽”二字,幾近孤例。民窯青花器亦未見年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