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一早起來,在城隍廟東街上吃過早點,便來到了平遙大戲堂。這是一處開放的院落,外有九龍壁,內有大戲堂,西側座落著東南海賓舍,再西為文廟,后院則另辟一院落。整個建筑群,以大戲堂為中心,古樸典雅、環境優美。但觀建筑年代,似為民國年間遺存。后查資料得知,大戲堂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歷史上為官紳禮賓、商賈休閑和演戲宴舞名所,原名為“禮樂堂”。現建筑為旅游服務所利用。
九龍壁是影壁的一種。座落在大戲堂正門前,九龍壁始建于明初,原為太子寺山門照壁,該寺已毀而照壁存。
此九龍壁通高4米,寬約20米,下筑青磚須彌座,頂部灰瓦覆蓋,飾五脊六獸。壁面由預制的高浮雕五彩琉璃件拼砌而成。畫面的下方是驚濤駭浪的滄海,上方是漫無邊際的云山。
照壁背景為大海浪淘,居中為一條黃色蟠龍,左右兩側依序各有藍、黃、白、黃八龍,白為升龍,其他均為降龍。九龍戲象萬千。這座位于平遙古城城隍廟街平遙文廟東側的九龍壁,曾一直是古城的一個標志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