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論天干
第一節 創立先天八字體系可行性論證
有沒有可能?
“先天八字”稱名,或可稱作先天派八字、八字先天派、八字預測先天體系、先天子平、先天派子平術等。稱名中的“八字”,都可以用“四柱”代替。
整個易學史上好像也是先有后天八卦,后來隔了很久才有了先天八卦。甚至從漢代后天八卦預測術的形成到宋代先天八卦預測術的形成相隔時間長度上,與明代徐子平創立后天八字預測術到現在我們要創立先天八字預測術的時間間隔長度,都有著時間長短上差不多的一種巧合。
唐代李虛中之后,宋代初期,徐子平創立完善八字預測體系,在理論與方法技藝源頭上,依據的是周易后天八卦,是漢代京房八卦預測體系。未能夠跟上與徐子平同一時代的人物陳摶所創立的先天八卦。
當時隱居華山的徐子平與同是隱居華山的陳摶,是同一時代的人物,最多是忘年之隔,但歷史記載中二人并無交織。這樣,很可能是同一時期,同一地點不同位置,同樣的隱遁生活方式,陳摶在創立或發現先天八卦,徐子平在創立或完善四柱八字預測體系。由于沒有交織,使得四柱預測體系顯得是完成性的,先天八卦是初創性的。徐子平四柱預測體系的完成性是完成京房易學學說建立以來的干支預測功能。陳摶先天八卦的初創性是對文王、周公、孔子易學體系的突破、超越,或者是使周易本身回歸自身本來面目。陳摶創立太極圖、先天八卦、先天六十四卦,最初似乎沒有納甲部分,沒有納甲體系。到了邵雍才有“冬至子之半”之類對京房六爻納甲的應用。
就這樣,徐子平創立四柱預測術,與陳摶創立的先天體系側肩而過。
京房納甲體系,似乎也來歷不明。
干支五行學說的源頭,來歷,始終是史料匱乏。后世能夠看到的是《尚書·周書·箕子》中論五行,《史記·天官書》論五行,以及民俗紀時用的《六十甲子》。因此,殷墟考古發現的《六十甲子表》也就彌足珍貴,證明早在《尚書》《史記》之前,干支理論與應用就已經成熟。
但十天干、十二地支如何創立?各自的原始意義是什么,為什么如此干支搭配等——在源頭處,至今是一片空白。
京房六爻納甲方法是:乾納甲子外壬午,坤納乙未外癸丑,震納庚子外庚午,巽納辛丑外辛未,坎納戊寅外戊申,離納己卯外己酉,艮納丙辰外丙戌,兌納丁巳外丁亥。
京房方法是《乾》卦內卦三爻的天干一樣全都是甲,《乾》卦外卦的天干一樣全都是壬,也就是截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五個陽干的兩頭。《乾》卦六爻,每爻地支有變化,由初爻至上爻依次是子、寅、辰、午、申、戌,依次是6個陽支的排列。京房的理論依據是天干主靜,地支主動,因此天干少變,地支多變。
其它可以類推。
十二辟卦也是漢代產物,以《乾》《坤》二卦為基本卦,《坤》卦為陰,初爻動為陽爻,為《復》卦,稱作“一陽來復”,并安排二十四節氣的冬至在《復》卦。依次為《臨》《泰》《大壯》《夬》,《坤》卦六爻動完,由《乾》卦初爻動開始,是《姤》《遁》《否》《觀》《剝》《坤》。配以地支排序月份是:復主十一月(子),《臨》主十二月(丑),《泰》主正月(寅),《大壯》主二月(卯),《夬》主三月(辰),《乾》主四月(巳),《姤》主五月(午),《遁》主六月(未),《否》主七月(申),《觀》主八月(酉),《剝》主九月(戌),《坤》主十月(亥)。
邵雍是“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起處,萬物未生時。玄酒味方淡,大音聲正希。此方如不信,更請問庖犧。”無疑是使用了十二辟卦。由朱熹《周易本義》公諸于世,陳摶所創,邵雍所傳的《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來看,震宮復卦也正好在子。這樣,《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實際上沒有自己的納甲。所用納甲即京房納甲。
《系辭傳》講“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注云“日月懸天成八卦象。三日暮,震象出庚。八日,兌象見丁。十五日,乾象盈甲。十七日旦,巽象退辛。二十三日,艮象消丙。三十日坤象滅乙。晦夕逆旦,坎象流戊,日中則離,離象就己。戊己土位,象見于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對照京房納甲,“震象出庚”,指震納甲,“兌象見丁”,指兌納丁,“乾象盈甲”,指《乾》納甲……是納甲相同的產物。
地支上又有夏以建寅之月為歲首,商以建丑之月為歲首,周以建子之月為歲首,秦以建亥之月為歲首,漢武帝頒《太初歷》,歲首依夏歷……
《易緯·乾鑿度》則又有一種說法:“天地有春秋冬夏之節,故曰四時。四時各有陰陽剛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風水火山澤之象定矣。其布散用事也。震生物於東方,位在二月。巽散之於東南,位在四月。離長之於南方,位在五月。坤養之於西南方,位在六月。兌收之於西方,位在八月。乾制之於西北方,位在十月。坎藏之於北方,位在十一月。艮終始之於東北方,位在十二月。八卦之氣終,則四正四維之分明,生長收藏之道備,陰陽之體定,神明之德通,而萬物各以其類成矣。”是以后天八卦相配。
幾乎已有的古代每一種八字著作,其篇首都要扯上一點《周易》,以便介紹清楚五行、天干、地支等這些八字預測體系中基本概念的出處。當然,所使用的不外乎是《易傳》、京房、邵雍的東西,也就全部是后天的東西。
在我們創立先天八字體系之前,干支知識體系,只有后天,沒有先天。先天有先天自身的納甲。陳摶沒有能夠發現,邵雍沒有能夠發現,朱熹沒有能夠發現。我們創設先天八字體系,就從先天干支體系開始。這個先天干支體系,不是我們“創設”的、“建構”的,它就隱藏在《周易》自身的卦爻辭中。《周易》64卦中有一個《巽》卦,爻辭有“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從這一句爻辭,或許我們能夠從中挖掘出整個《周易》64卦的納甲,挖掘出天干在《周易》中的本來面目及其應運方法。同時,《周易》64卦中有一個《履》卦,卦辭中有“履虎尾不咥人”,爻辭中有“履虎尾咥人”等,從《履》卦的卦辭、爻辭,或許我們能夠從中挖掘出整個《周易》64卦的納支,挖掘出地支在《周易》中的本來面目及其應運方法。
這應該是一個思路。用這個思路,看清楚《周易》文本中本來就有十天干十二地支的應用。
第二節 天干起源與《周易》六十四卦起源同源同體
我們在《巽:從“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看<周易>卦爻原始納甲》一文中對天干的源頭在爻辭中有所論述。
(一)《巽》卦前傳
《周易·巽》卦九五爻爻辭有“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周易·蠱》卦卦辭有“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后甲三日”。
我們證實《周易》是什么的方法是用《周易》爻辭本身證實《周易》是什么。同樣,我們從“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來認識《周易》創設之初卦爻是怎樣納甲的。
1-1.古人的解釋
我們先來看古人對《蠱》卦“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解釋:“蠱者,事也。有事營為,則大得亨通。有為之時,利在拯難,故'利涉大川也’。'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者,甲者創制之令,既在有為之時,不可因依舊令。今用創制之令以治于人,人若犯者,未可即加刑罰,以民未習,故先此宣令之前三日,殷勤而語之,又如此宣令之后三日,更丁寧而語之,其人不從,乃加刑罰也。其褚氏、何氏、周氏等并同鄭義,以為'甲’者造作新令之日,甲前三日,取改過自新,故用辛也。甲后三日,取丁寧之義,故用丁也。今案輔嗣《注》,'甲者,創制之令’,不云創制之日。”
“……又《巽卦》九五'先庚三日,后庚三日’,輔嗣《注》:'甲命令謂之庚’。又云:'甲、庚皆甲命之謂’。則輔嗣不以甲為創制之日,而諸儒不顧輔嗣《注》旨,妄作異端,非也。”
“'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終則有始,天行也’者,釋'先甲三日,后甲三日’之義也。民之犯令,告之已終,更復從始,告之殷勤不已,若天之行,四時既終,更復從春為始,象天之行,故云'天行也’。'蠱者有事待能之時’者,物既蠱壞,須有事營為,所作之事,非賢能不可。故《經》云'乾父之蠱’,乾則能也。'甲者創制之令’者。甲為十日之首,創造之令為在后諸令之首,故以創造之令謂之為甲。故漢時謂令之重者謂之'甲令’,則此義也。'創制不可責之以舊’者,以人有犯令而致罪者,不可責之舊法,有犯則刑。故須先后三日,殷勤語之,使曉知新令,而后乃誅,誅謂兼通責讓之罪,非專謂誅殺也。'終則有始,天行也’者,易出震,消息歷乾坤象。乾為始,坤為終,故'終則有始’。乾為天,震為行,故'天行’也。”
1-2.納甲之說
納甲之說,有納甲歌訣:乾納甲子外壬午。坤納乙未外癸丑。震納庚子外庚午。巽納辛丑外辛未。坎納戊寅外戊申。離納己卯外己酉。艮納丙辰外丙戌。兌納丁巳外丁亥。
這是傳統六爻卦用于預測使用的納甲。
1-3.從“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甲三日,后甲三日”認識《周易》文本自身中已經存在的64卦卦爻納甲方法
《周易·巽》卦九五爻爻辭“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是說《巽》卦第五爻這一天的天干為丁日。冬天到了,大雁要飛到南方去避開北方冬天的寒冷,作為一個雁群,并不是同一天同一時全部飛往南方去的,同一個雁群飛往南方,其起飛的日子有先有后,其起飛的日子是以庚日為界,第一批先起飛的大雁是在庚日之前三天即丁日起飛,最后一批起飛的大雁是在庚日后三天即癸日起飛。“先庚三日,后庚三日”,明明是《巽》卦第五爻的爻辭,為什么說《巽》卦第五爻這一天的天干為丁日而不是庚日?這應該只是一個常識問題,如果是已經到了庚日這一天,宣布說第一批出發的大雁要三天前出發,那就已經耽誤過時日了,只有預先在丁日才可以宣布“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的出發日子。因此,《巽》卦第五爻的天干時間為丁日而不會是庚日。
大雁出發起飛的日子有先有后,到達目的地的時間也有先有后,這就是《蠱》卦卦辭的“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即第一批到達南方目的地的大雁是在甲日之前三日即辛日,最后一批到達目的地的大雁是在甲日之后的三日即丁日。
從第一批大雁出發時間的“先庚三日”的丁日,到到達南方目的地的最后一批大雁的時間的“后甲三日”的丁日,全部一個大雁族群從北方出發飛往南方目的地所需要的時日是11天。在《修正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方圖巽宮橫排八卦中,《巽》卦之后有《井》卦,這是大雁南飛途中在有水源的地方落下來休息、進食、補充體力的一個卦,然后《蠱》卦。是講雁陣飛越最后的一座高山時由父雁帶領一股體力好的雁陣直接飛越高山,母雁帶領一股體質差的雁陣順著平緩河谷繞道到達目的地。
再考慮《復》卦中講的“七日來復”,是說當年的新雁在訓練飛翔時,最后一項訓練項目是要單獨飛出去來回7天的遠程飛翔訓練,這種飛翔訓練時間設計,基本上符合兩股大雁各自從北方飛往南方路程實際所需時間。
《巽》卦時出發,經過《井》卦,《蠱》卦時雁陣全部到達最終的目的地。這樣,加上在《井》卦之地的休息停留時間,我們推算的全部一個大雁族群從北方出發飛往南方目的地所需要的時日是11天就應該符合實際。《蠱》卦卦辭中的“后甲三日”的丁日就應該落實到《蠱》卦第四爻,即《蠱》卦外卦初爻上。依此我們可以排出《巽》《井》《蠱》三卦各爻爻位上是什么天干:
巽:三爻卦:乙丙丁。(丁為出發日)
井:六爻卦內卦:戊己庚。六爻卦外卦:辛壬癸。
蠱:六爻卦內卦:甲乙丙。六爻卦外卦:丁戊己。(丁為到達日)
方法是純卦按三爻算,一爻為一天。《巽》卦初爻天干為乙,二爻天干為丙,三爻天干為丁。重卦按六爻算,一爻為一天。《井》卦初爻為戊,二爻為己,三爻為庚,四爻為辛,五爻為壬,上爻為癸。《蠱》卦初爻為甲,二爻為乙,三爻為丙,四爻為丁、五爻為戊,上爻為己。
依此,我們可以推出《周易》全部六十四卦每一卦每一爻爻位天干:
1、乾宮八卦
乾:辛壬癸。
夬:甲乙丙、丁戊己。(甲己合)
大有:庚辛壬、癸甲乙。(乙庚合)
大壯:丙丁戊、己庚辛。(丙辛合)
小畜:壬癸甲、乙丙丁。(丁壬合)
需:戊己庚、辛壬癸。(戊癸合)
大畜:甲乙丙、丁戊己。(甲己合)
泰:庚辛壬、癸甲乙。(乙庚合)
2、兌宮八卦
履:丙丁戊、己庚辛。(丙辛合)
兌:壬癸甲。
睽:乙丙丁、戊己庚。(乙庚合)
歸妹:辛壬癸、甲乙丙。(丙辛合)
中孚:丁戊己、庚辛壬。(丁壬合)
節:癸甲乙、丙丁戊。(戊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