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靜水流深1988年
最近網上有條新聞引起了大家的熱議。13歲孩子先是自殘,然后是以自殺相逼迫,以此威脅生二胎的父母。母親已經44歲,因去年開放單獨政策,所以不顧高齡想追生一個孩子。最終在孩子的脅迫下,母親終止了妊娠反應。
網上的爭論集中在一點,生二胎需不需要征得第一個孩子的同意?
有人說父母具有絕對的自主生育權,孩子結婚與否父母不得干涉,怎么反過來,父母再生一個孩子就得以死相逼了。還有人說,孩子是家庭的一分子,多一個嬰兒必然對他的生活造成影響,怎么能不經過他的同意。其實我覺得這個爭論毫無意義,因為整個事件是個多面體,雙方的理由不是對立的,你死我活的,A,B是可以共存的。而且只有兩者兼顧,才是一個文明家庭的行為。
生育權是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父母當然有權利選擇再生一個,而不受任何其他人意志的脅迫。而落實到具體生活中,一個新生命的降生,必然會對家庭內部生活,尤其是活生生的人,產生影響和變化。他人被動接受這種變化,提前打個招呼,好好說道一下理由,這個要求真心不過分。更何況父母還有對孩子教育以及養育的義務,二胎的出生不可避免分散了父母的愛。對于這種“失去”,如何讓孩子接受,顯得尤為重要,也非常棘手。
當然更多的人思維非常簡單,有一上來就罵孩子自私自利是個禽獸,殺死自己的親生兄弟姐妹。這種道德圣母就不做評價了,發現別人的缺點并開罵是世界上最簡單的事情,還能滿足自己的正義感。還有另外一種呢,就是以親身經歷對孩子表示理解的,生了二胎自己被嚴重忽視,自己的父母如何高齡生下孩子,而今父母病重自己卻要擔負照顧二老一小的。這些事例雖然不那么“無私”,卻是無比真實。13歲的小朋友,就是懷著對未來悲慘的想象,把刀刺向了自己,也刺向了父母的心,和那個還是胚胎的生命。
與其去問責孩子的“殘忍”,父母的教子無方,不如讓我們試著去撥開事實背后每個人內心的迷霧,知道因何而來,也許才能避免這樣的家庭慘劇再度發生。
母親44歲高齡,非要等著政策放開才生第二胎,說明這個家庭并不富裕,不是那種我管你罰款多少就是要生的土豪。現在這個拼爹房價猛漲的年代,沒有爸媽支持,幾個年輕人能買得起房。不富裕的家產被人突如其來分割一半,哪個孩子能支持生二胎。當然你會說,13歲的孩子哪里懂這些。對他來說,被二胎掠奪的感覺可能來得更具體,媽媽要整天陪著弟弟,對你的關注就少了,因為他小啊,連走路都不會。以前的零食隨便你吃,現在要讓給弟弟先吃,因為他小啊。這些可怕的感覺,還沒經歷過就把13歲的孩子嚇壞了。
很多人會覺得這孩子太自私,而實際上,現實中大部分人都是如此,分享和愛只是他們面子上的遮羞布。理解這個孩子的自私并不是覺得他的行為值得提倡,因為只有去了解并看到他的內心,才能帶他走向學會愛的道路。是的,只有愛上他的弟弟,他才不會被可怕的掠奪感所困擾,愛會讓付出變得心甘情愿而充滿幸福。有很多人被手足之愛的幸福所觸動,所以巴不得父母再生一個的愿望非常強烈。
現在最關鍵的問題來了,是什么讓這個孩子完全沒有愛別人的能力而且極端缺乏安全感呢?
以前的教育理念里,如果一家出了個混世魔王,父母都只會罵,你個畜生啊,我們家祖墳是積了什么陰德啊,生出你這樣的孩子。而到了現代社會,一個孩子不管怎么樣,父母都是難辭其咎的。
新聞里說,孩子從小就非常任性,家里十分寵愛,說一不二的小皇帝。我們常常說,要對孩子無條件地愛,孩子心中充滿愛,他才能溢出來去關愛別人,那這個孩子不像是缺乏愛啊。
這里又引出一個很容易混淆的概念,無條件的愛和溺愛的區別。
溺愛的家長看不到孩子的真實的需要,對內拼命塞給孩子其實是自己童年想要的物質照顧,同時對孩子的情感需要冷漠不見,因為從小沒被愛過,所以也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溺愛跟愛毫無關系,跟對方的需要毫無關系,只是內心痛苦的自編自導自演。最經典的例子就是,你穿得太多而難受,說有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
其次,溺愛的家長因為怕麻煩怕失控,干脆控制包辦一切,孩子無法通過獨立探索和完成事情獲得成長和成就感。比如溺愛的家長可能你讀小學了還在喂飯,因為你自己吃飯太慢上課會遲到。你幼兒園學拿筷子,吃得到處都是,家長覺得收拾更麻煩還不如趕緊喂你吃完。
除卻看到孩子的真實需求以外,溺愛的媽媽自我價值感特別低,因為從來沒被愛過,覺得自己可有可無。容易把孩子當成“自我”,很難拒絕孩子,常常過度犧牲自己,怨氣積累多了忍不住抱怨孩子沒良心不會體諒媽媽。這樣孩子將來也很難感受到他人的界限和存在。
他遭遇了兩種常見的心理創傷,被拋棄和被吞沒。嬰兒時期被拋棄,延遲滿足訓練獨立,想喝奶的時候沒有立刻喝奶,哭鬧渴求擁抱媽媽不理他。三歲前的基礎沒有打好,注定了人生缺愛的底色。你會說,很多人也都這樣啊,但都是默默忍受父母生二胎。他為什么敢于反應如此激烈呢。
他的人生悲劇在于,兒童時期又被吞沒,俗稱溺愛。
根據以上什么是溺愛的理論基礎,13歲的小孩表面上可以為所欲為,但內心真實的情感并沒有得到滿足。在人生缺愛的大環境下,外表很張狂,內心卻愈加荒蕪。而且大人們會誤認為,我們已經對你很好了,你還有什么不滿足,這種想法更容易讓家長忽略孩子內心真實的需求。
其次,由于家長的包辦溺愛,孩子的個人生命能量非常有限,所以他體會不到自我的成長,生命的價值和喜悅,他能輕而易舉地否定自己的生命的價值,自殘甚至自殺。也能否定別人的生命,比如“殺死”自己的弟弟。
最后,因為父母的過度犧牲他完全感受不到他人的存在,再加上三歲前的全能自戀階段沒有完美過渡。三歲前的孩子覺得世界圍繞我轉,家長做到了,孩子長大后,才不會成為世界要圍著我轉的巨大嬰兒。
還需要指出的一點,家長溺愛的直接壞處就是,這個孩子習慣用哭鬧等極端方式,而不是直接表達自己感受的方式,來獲得家長的同意。因為直接表達真實愿意,家長不會同意。而用哭鬧方式,溺愛的家長仿佛看到了童年時哭鬧而不被搭理的自己,所以不經過理智,而胡亂答應孩子的無理要求。在這里,什么叫溺愛得到了充分的表現。
至此,一個被寵壞的小孩,內心卻完全不信任父母對自己的愛,看似矛盾實則合理,他是如何成為新聞上那個讓人訝異的孩子,漸漸地浮出了水面。當新聞的喧囂過去,他人的指點散去,這個家庭真正需要面對的是,在經歷事故之后,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傷透了,而如何重建家庭的愛,是異常艱巨的難題。而搞清楚如何走到今天,無疑是萬里長征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