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紙本 手卷
題簽:文衡山中秋賞月圖。
引首:中秋賞月圖。匋齋尚書藏,光緒戊申(1908)元旦,王瓘題。鈐印:王瓘、孝禹
畫題:徵明。鈐印:文徵明印、衡山
書題:明河垂空秋耿耿,碧瓦飛霜夜堂冷。幽人無眠月窺戶,一笑臨軒酒初醒。庭空無人萬籟沉,惟有碧樹交清陰。褰衣徑起踏流水,拄杖犖確驚棲禽。風檐石鼎然湘竹,夜久香浮乳花熟。銀杯和月瀉金波,洗我胸中塵百斛。更闌月轉天蒼然,滿庭夜色霏寒煙。蓬萊何處億萬里,紫云飛墮欄桿前。無人為喚李謫仙,明月萬古人千年。人千年,月猶昔,賞心且對樽前客。愿得常閑似此時,不愁明月無今夕。徵明。鈐印:文徵明印、徵仲
題跋:
1.衡山先生細筆山水欲軋十洲,麄筆則全學梅道人,雖石田晚筆不能遠過。書法則學蘇勝匏庵,學黃勝石田。昔人早有定論。此卷墨氣渾淪,真宰欲泣,書法亦得山谷之髓庋。置寶華庵中,當與石田細筆《縹緲峰圖》并為雙璧。世傳文沈遺跡雖多,恐無復出此二卷之右者矣。光緒丁未(1907)嘉平,義州李葆恂。
2.畫家以作月景為最難。徵仲先生此圖,有一種高爽清虛之致溢于楮墨之外,洵為生平得意之作,合以書之雄秀,詩之超渾,是卷可稱三絕。光緒戊申(1908)元旦,銅梁王瓘觀于秣陵。鈐印:王瓘之印、孝玉
鑒藏印:平安館、葉志詵、遂翁
出版:《中國名畫第十四集》有正書局,中華民國十四年(1925)九月出版。
展覽:“世界因遺產而璀璨——中國古書畫修復鑒定與保護國際高峰論壇”,中國人民大學,2016年
說明:
1.端方葉志詵舊藏、王瓘題引首并跋。李葆恂題跋。王瓘,字孝玉,一字孝禹,號遯庵,四川銅梁人。書法、篆刻家,光緒年間名于時,曾官江蘇道員,後參端方幕。
2.李葆恂,原名恂,字寶卿,號文石,又號猛盦,別號紅螺山人,遼寧義縣人。辛亥後改名理,字寒石、號鳧翁,孤笑老人,室名有益無益齋、紅螺山館,官江蘇候補道。精鑒別,為端方所重。工詩善畫,著有《海琳所見書畫錄》。清代收藏家,在清在收藏界與李恩慶、李佐賢、李在銑并稱京城四李。
3.“平安館”、“葉志詵”為葉志詵印鑒。葉志詵(1779-1863)字東卿,晚號遂翁,湖北漢陽人,名灃、名琛之父。乾隆四十四年生,同治二年卒,享年八十五。嘉應九年進冊翰林院,初國子監典簿,充提調,升兵部武遷司郎中。有《平安館詩文集》若干卷。家藏書籍、金石甚富。藏書處為平安館。
4.有原裝鐵盒。
端方舊藏文徵明《中秋賞月圖書畫合璧卷》。前卷圖畫部分為水墨畫,所繪為中秋時節,明月映照之下,家人團聚于平崗之上。有侍坐于長者之前眾人,暢談悅事,盡享天倫之樂;又有守護稚子玩樂賞月者,其一童遙指皎皎明月,一童若有所悟;云霧繚繞于林間,飄渺流轉,一派其樂融融,歡樂祥和之聲躍然紙上。后卷大字行書自作詩《中庭步月》,其中鋒用筆、大開大合、骨力強勁,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世人皆知“粗文細沈”之可貴,文徵明“粗文”學于沈周,后上溯至吳鎮、倪瓚、巨然、董源。文徵明二十歲“從周學畫”,時沈周六十三歲。由于沈周是四十歲以后形成“粗沈”畫風“至四十外始拓為大畫,粗枝大葉”,說明文征沈周學畫之時,沈周已經是“粗沈”之風格,然文徵明對沈周的粗筆不甚喜歡,其《題明沈周臨王叔明小景》中說:“自少時作畫,已脫去家習,上師古人,有所臨摹,輒亂真跡,然所為率盈尺,至四十外始拓為大畫。粗枝大葉,草草而成,雖天真亂發,而規度點染,不復向時精工矣。”文徵明的粗筆較沈周要細膩,墨色運用要靈活多變。本卷《中秋賞月》文徵明多以吳鎮法為之。其山石勾勒果斷流暢,松中帶秀,濕中帶干,皴法以大斧劈為主,甚至是整片為之,渾厚蒼茫而后酣暢潤濕;樹木畫法濃淡并舉,以淡為主,樹干、枝葉勾勒、點厾用筆粗獷而不失逸趣,率真而不失精細。整體畫面水墨漓淋,含蓄空蒙,從而凸顯出八月中秋夜色之下的朦朧美感。然而是圖又與吳鎮蕭索、孤獨的畫風是截然不同,其畫面間一種超脫、寧靜平和、雅逸的自然意境,結合中國大家庭歡聚一堂和諧積極的之態,極具詩情畫意之美。這將消極避世的元文人畫轉化現實的、積極、溫潤的文人畫,使畫面充滿了人生意味。文徵明“粗文”風格的作品還有南京博物院所藏,作于1532年之《中庭步月圖軸》、1558年之《水亭詩思圖軸》;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作于1540年之《疏林淺水卷》;北京故宮博物院藏,1544年作《江南春圖并詞卷》;遼寧省博物館藏,1558年作《桃源問津圖卷》等等,相較而言,本卷于平淡中見天真,簡率內傳雅逸。
以南京博物院所藏,文徵明于1532年所制《中庭步月圖軸》(含自作詩)以及書法風格辨識,是卷應為其60歲以后所作,且應晚于1532年。文徵明60歲后尤愛黃庭堅的大字行書,本卷所書亦為《中庭步月圖軸》詩文,同為賞月之時,用不同書體錄其自作詩,亦為非凡之舉。文徵明大字行書取開張跌宕之勢,輻射狀之結體,將山谷恣肆、放縱、大開大合的用筆融入自己的大字行書中。其又平和舒展,放縱不失于內斂,形成了自我獨特面貌,為人傾慕。本卷文徵明大字行書有著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起筆重按,裹鋒行筆,借助長線的長度和力度,增加線條的張力和氣勢,盡情揮灑,淋漓痛快,氣勢逼人。在結構上最為耀眼之處便是突出主筆之后,伸長主筆,達到奔放的效果,給人“氣貫長虹”的感覺。長線條本來即是字的主筆,加上獨特的中鋒行筆、骨力強勁、果斷放筆等技法,勢必給人酣暢灑脫的感覺,比如“冷、初、檐、夜、仙”等字的長撇,“軒、犖、斗、中、”字的長豎:“人、交、衣、禽、金、波”等字的長捺;“河、垂、無、一、有、香、滿、昔”等字的長橫,加上整個字中宮收緊,四周伸張,其獨特的一收一放結構,顯得節奏感格外強烈。本卷通篇雄強豪邁源于骨力強勁。其起筆重按,尤其是長橫的起筆,重按之后,裹鋒行筆,從而使整個線條聚氣,起筆、行筆的完美配合,加上長線條適宜伸展,給整個字增添了渾厚感和張力,其運筆過程厚實、挺勁,有著濃重的篆籀之氣。全詩一氣呵成,瀟灑絕倫,毫無滯澀,信手揮來,實為大觀。在文徵明眾多傳世作品中,如本卷大字行楷書,是他晚年特有的一種書法風格,與其典型的小行書“文派”面貌有所不同,是變革其自身書風的一次新嘗試,體現了文徵明在書法藝術中貫穿其一生的探索精神。
以“粗文”之筆繪《中秋賞月圖》,以大字行書寫《中秋步月》之詩,真可以說是合璧之玉。是作為葉志詵、端方遞藏,王瓘、李葆恂題跋。葉志詵(1779-1863)字東卿、晚號遂翁,室名平安館,漢陽人,工金石鑒藏,善書法;端方(1861-1911),字午橋,號陶齋,滿洲正白旗人,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為著名金石學家、書畫鑒藏家,以收藏真、精著稱。王瓘(1847-1911后)是清末舉人,官至江蘇道員。字孝禹、又作孝玉,重慶銅梁人。書法長于篆、隸書,兼有鄧石如、趙之謙、楊沂孫諸家之長。并擅長篆刻,精鑒別,富收藏,為清光緒以降以金石、書法名重一時之大家。所題“中秋賞月圖”五字,峻逸挺拔,棱角分明,方圓兼備。以中鋒為主,偶用側鋒收啟轉承使氣韻生動而不板滯,方峻遒麗,氣象開張,神采粲然。李葆恂(1859-1915)字寳卿,兵部尚書李鶴年(1827-1890)之子,工文學,因精鑒書畫而為端方賞識、并曾為端方大量藏品書寫題跋。本卷此卷后由德國著名藏家于晚清民國年期間購于中國,而今重歸華夏,實乃幸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