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才女甚多,明清時期最為人熟知的莫過葉沈兩家。其中明末清初四大才女之首沈宜修,即大文學家葉紹袁的妻子,便是位讓時光驚艷的女子。
作為葉家才女長輩,沈家詞曲傳承者沈宜修,她的詞婉約清麗,在才女屆首屈一指,堪稱明代的“李清照”。作品雖多數是和家人唱酬互答,但作品題材廣泛,風格清麗曠遠,又不乏沉雄豪邁。在面的渲染和點的描摹上,構思新穎,余韻不盡。抒情含蓄之余,時而哀而不怨,時而真摯而婉曲。層層推進如波瀾起伏,耐人尋味。
【蝶戀花·感懷】
猶見寒梅枝上小。
昨夜東風,又向庭前繞。
夢破紗窗啼曙鳥,無端不斷閑煩惱。
卻恨疏簾簾外渺。
愁里光陰,脈脈誰知道?
心緒一砧空自搗,沿階依舊生芳草。
比如沈宜修這首表現“閨情”的婉約詞,以細膩的筆觸通過描寫初春時節的情景展現柔情女子多愁善感的情愫,特別是最后兩句,堪稱精華。字面上看,情感怒而不怨,怨而溫婉,有景生情,由情牽念,相思綿綿。滿腹哀愁因詞而生,為情而遠,可見,高超的情感表達技巧,足夠可以牽引著讀者為之魂牽夢繞,聯想翩翩。心境如此般純美的女子,想來,詞中女子定是眉目如畫,艷如桃李。舉止之間,該是風吹仙袂飄飄舉,芳馨滿體。一顰一笑,飄逸雅致。
據史料記載,沈宜修一生著有詩詞800首多詩,由她丈夫收錄在《鸝吹》文集。明朝初期,沈家祖輩靠經商治家,路過吳江縣城時,發現吳江縣城水陸交通要道,便在松陵常住下來。祖父沈侃因多次參加科舉考試始終未入仕途,認為是自己學識太淺,故此對自己的四個兒子特別注重讀書。由于沈家曾經是巨商,所以即便是沈宜修的祖父一生不曾中舉,也不曾耕種,但生活依然富裕,修建大宅,供四子讀書習字,考取功名。
老天不負有心人,沈宜修的大伯父沈璟1574年中進士,任兵部職方司主事,成為明代著名的戲曲家、曲論家。二伯父沈瓚1588年高中進士,任南京刑部江西司主事,是明代著名的散曲家。三伯父沈璨考中浙江武解元,為臺頭營標下中軍把總,酷愛長短句創作。沈宜修的父親沈琉排行第四,在二十多歲的時候,為副都御使。沈家一門四子考取功名,進京為官,在當時影響頗大,成為當地傳頌的佳話,他們在詞曲藝術方面的創造更是讓沈氏有了輝煌的篇章,至今無人超越。
沈家的兒女們也受家族文化影響,一個個在文學藝術上皆有成就。其中沈宜修和弟弟沈自征、沈自晉、沈自徽均才智過人,能詩善詞,不僅在詩詞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對書畫也有所造詣,留下不少佳作。作為沈家第四子的長女,沈宜修出生時,沈家更為繁榮。祖父沈侃見她眉宇間溫婉可人,給她取名宜修,字宛君。對于出生在這樣一個文苑世家的人而言,不成才都難。
對于少女時期的沈宜修,沒有留下詩作,也沒有具體相關記載,不過,從她弟弟沈自征所撰的《鸝吹集序》中得知一二:沈宜修“夙具至性,四五齡即過目成誦,(八歲)即能秉壺政,以禮肅下,閨門穆然”令父母頗為鐘愛。從沈家相關的史料可以看出,沈宜修沒有進過學堂,只是從小跟隨父母寫寫畫畫,五歲時,母親便讓她跟隨哥哥們看書寫字,八歲時,她父親沈琉給她一間小屋給她收集書籍,她取名“修心閣”,每日除了等哥哥回家問這問那,就是呆在她的“修心閣”偷偷的唱和哥哥們的詩詞,然后讓三位伯伯指點。十二歲那年,她又開始偷看三位伯伯的散曲集,用心揣摩戲曲,模仿沈家戲曲的特點,沿襲沈家戲曲創作的神韻。
沈宜修寫得一手好字,小楷更是一絕。論才論貌,沈宜修大有班姬續史之姿,謝庭詠雪之態。到了十三歲,說媒之人擠破了沈家的大門,但都被沈家給婉言謝絕了。十六歲那年,由她大伯沈璟做牽引,和分湖松陵文苑世家葉氏聯姻,葉家宅第面積30余畝,家境富有,能嫁給葉家大公子葉紹袁,是最好不過。
初次見到葉紹袁,是在伯父沈璟家中。當時沈璟是眾所皆知的詞曲大家,而江蘇吳江葉家也是世代書香,文學大儒,兩家因趣味相投,故此交往密切。
到1603年,沈璟看到葉紹袁不僅瀟灑干練,而且在個人修養極高,幾經盤問才知道,葉家大公子幼年跟隨無所不通,無所不曉的袁黃學習多年。由于他面容俊美,玉樹臨風,在當地被稱為葉潘安。他能詩善詞,對文學有自己獨到的簡介和評論,在當時文學論壇上是以為不可忽視的新秀。于是,兩家相約,定下婚期。
面對柳眉如煙,明艷端莊的女子,回身舉步,恰似柳搖花笑潤初妍的沈宜修,葉紹袁愛上了這個肩若削成,腰若約素的才女。看著風流倜儻的葉紹袁反應敏捷,談吐不凡,沈宜修羞紅了臉。
1605年,這對才子才女結婚了,他們琴瑟和諧,夫唱婦隨,恩愛如初,相思如箭,成為美談。而沈宜修的到來,更為葉家帶動了眾多女性吟詩作畫,逐漸形成了葉派詩詞,并隨著葉家人口的龐大,規模成群,影響了明末文壇。從婆婆到兒媳,葉家上上下下一種近十來個女性參加了當地各種以文會友的聚會和詩詞吟唱比賽。面對沈宜修對文學的創造和帶動,葉紹袁從不提出異議,相反他還常常參與其中,自在其樂。特別是沈宜修及諸子女隱居汾湖時,整日以歌詠唱酬為樂,葉家文學作品也就在這期間最為繁榮昌盛。那是葉家最為幸福的回憶,也是流傳江南的一段風流佳話。
縱觀史冊,會發現才女一般紅顏薄命,更別說是才貌雙全的女子了。但是針對沈宜修而言,上天對她是格外的恩寵,不僅賜予她如花的容顏,讓她才情了得,還給她安排了一樁美好的姻緣。
她一生四十五歲,雖說后來葉家落魄,但也一直以賣田地維持生計,不曾饑寒過。
她兼備了美貌和才情,又獲得了愛情和幸福,是一個讓世人都羨慕的女子。即便是李清照和趙明誠這對才華夫妻也比不過。
因為李清照未曾生育,婚姻只幸福短短十幾年。而沈宜修和葉紹袁不僅門當戶對,郎才女貌。而且沈宜修從十六歲與葉紹袁結婚,到四十六歲去世,三十年的婚姻生活,共生有八子五女。其中長女葉紈紈、二女葉小紈、小女葉小鸞和六子葉燮留下不少詩詞,文學成就令人矚目。還有更重要的是她遇到了一個開明的公公和才華橫溢的婆婆。
葉小鸞 花卉草蟲
婆媳均為才女的只有沈宜修和朱淑真。可惜,詞風細膩柔媚的朱淑真沒有沈宜修幸運,嫁給一個真心疼愛自己的男子,一個戀家重情的好才子。
沈宜修婚后寫過不少作品,婉麗風流,獨具神韻,無論是敘述,還是抒情,移情于物的手法都有凄婉的風味。怎么讀,都有李清照的清雅和膽識。
但是沈宜修婚后第三年,一直未曾生育,為此,她婆婆很是擔憂,怕是她創作詞曲創造導致,故此不愿意她繼續陪著葉紹袁讀書寫字,但怕說出真實心理傷了沈宜修,所以只是說一個家里女人整天唱和詩詞,會影響丈夫的前途,為此,沈宜修也就盡量減少浸泡書房的時間。還好,婚后第五年,也就是1610年,沈宜修生了第一個女兒葉紈紈,這一年她二十歲。緊接著的二十五年內,她為葉家生了十二個孩子。
遙看風月,最讓人渴望的,不過是能得一人心,醉百年紅塵而已。
身為一個封建體制下書香門第千金,雖然沒有功名,但能和自己深愛的人恩愛了三十年,不離不棄,生育眾多才情兒女,也是沈宜修一直引以為豪的幸福。
在她婚后三十年里,她一邊照顧孩子,一邊手把手的教導兒女學文習字。并把葉沈兩家的文學精髓加以延續。她的十三個兒女,都是在詩詞中長大,在書畫里爬行。幸與不幸,不過是雙重鍵。在你得到人間所有美好時,也會失去一些不想失去的。才情滿腹的沈宜修也是這般躲不過上天。她最為得意的小女葉小鸞在十七歲時大婚前五天突然病逝,已經出嫁的大女兒葉紈紈也在兩月后因為傷痛而去世。兩個才華橫溢的妙齡女子,沈宜修最為驕傲的兩個女兒,正如桃花怒放時,卻天妒紅顏,一夜拂去,讓柔弱的沈宜修夫妻面臨白發人送黑發人的場面,叫她如何能平靜,依然淡定的活著?
1635年五月,沈宜修的二兒子葉世偁病逝,沈宜修再也無法承受失去兒女的悲痛,在六月的雷雨之夜,離開了她深愛的丈夫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