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禮碑
《顏勤禮碑》,是唐代中期杰出的書法家顏真卿六十歲時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所寫的神道碑。古人所謂“墓前開道,建石柱以為標,謂之神道”,即墓碑。從顏真卿一生書法創作的發展看,自早期方整嚴謹的《多寶塔碑》,經歷十余年的不斷變革,至書寫此碑時,顏氏字體的那種剛勁雄強、大氣磅礴的藝術風格已經完全成熟。又因為顏體傳世的碑刻,經過長期磨拓,大半已面目全非,而存碑久被埋千土中,直到1922年才在西安被發掘出來。碑文完整,拓本神采豐足。因此《顏勤禮碑》為書家所珍重,以為是入手學顏的好范本。
《顏勤禮碑》四面刻字,現存兩面及一側。碑陽書字十九行,碑陰書字二十行,每行備三十八字。碑的左側書字五行,每行三十七字。左側的銘文,早在北宋時已被磨去。一九四八年,《顏勤禮碑》移置西安碑林,至今完好。
顏真卿傳世的碑帖,不下七十余種。《多寶塔碑》雖為最早的一部,但其時顏已有四十四歲,無論用筆及結體,已初具顏書獨特的風格,但字體還較俊秀,用筆中的頓挫也不明顯,多少還存留初唐楷法的體態,顯得“少年英俊”。至《顏勤禮碑》,字的結構更趨寬綽,運筆更薟勁有力,顏書點畫的特征也已成形,面目也漸漸變得“古拙”、顯得“老成持重”,與顏真卿晚年其他各碑如《麻姑仙壇記》、《中興頌》等,俱為顏體書法藝術的瑰寶。
顏真卿一生為人剛直不阿,初為官即因觸忤奸臣楊國忠而貶守平原郡,然其修城儲糧,以為守備,至安祿山兵亂,而能獨舉義旗,不畏強暴,嫉惡如仇,直至七十七歲猶奉使敵前,以身殉職。其書法氣勢雄邁,博大精深。這對于初唐以來大體上沿習二王秀妍瀟灑的書風,直如異軍突起,別開生面。此后一千多年間許多有成就的書家,幾乎都或多或少受其影響。即使是因偏見而貶顏楷書為“俗品”的米芾,也不能不欽佩顏行書的“神采艷發”“詭異飛動”,以為顏的“忠義奮發”,“意不在字”,故得“天真馨露”。這也啟示我們,在學習顏書的時候,不能把目光局限千個別的字,而要努力感受洋溢于字里行間的“浩然之氣”,這實在也是顏書的真諦所在。
以筆法而論,顏書富有古拙氣,講究藏頭護尾,中鋒運筆。顏真卿自述“用筆如錐畫沙,使其藏鋒,畫乃沉著”。又謂“折釵股”、“屋漏痕”,實在就是講運筆要中鋒,線條要圓勁有力。一支金釵,雖直而挺,但不見力度,如將其屆折如弓形,則其每一點上都充滿了力量。在《顏勤禮碑》中,就有許多化直為屈的線條(圖一),目的即在增強點畫的力度。尤其是顏書,韻“乚”捺(圖二),簡直就如一條曲屈蠕動的春蠶。蠶在平躺時,渾身松弛,不見力度,但當其爬動時,先由尾部收縮拱起,然后向前傳送其曲屈處充滿著力量。因此,在此,在臨寫《顏勤禮碑》時,于曲屈處尤須加重筆力,不然,整個字就會顯得松弛。
顏書的這種“蠶頭燕尾”的撩法,其實也不是顏的獨創。顏真卿學書于張旭,而張旭師事褚遂良,所以在顏書中,猶留下褚書的深重影響。試看褚遂良所書《圣教序》,其捺腳處就已有曲屈頓挫(圖三)。如再上溯,則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的“向之”的“之”字,“悲夫”的“夫”字,
(圖四),即已透出這種氣息。所以說,顏雖以變革古法而名重天下,實際上他是集眾長而自成一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