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以前制印大多用質(zhì)地較為堅硬的金、銀、銅、玉或水品、犀角、象牙、竹、木等為材料。及至元代,王冕始試以花乳石作印。由于花乳石質(zhì)地細膩溫潤,且容易受刀,一時間成為擅長書畫的文人治印的普遍用料。到了明代,石質(zhì)印材越來越被印人廣泛采用。石章質(zhì)地松脆柔糯,易于人刀,加上刀法不同會產(chǎn)生出比其他印材更為豐富的藝術(shù)效果,所以深受歷代篆刻家的青睞。此后印壇即以石材作為刻印的主要材料,并一直延續(xù)至今。在歷代治印所選用的石材中,最常見并被使用的是被稱為”中國四大印石”的巴林石、青田石、壽山石和昌化石,。由于各類石材產(chǎn)地不同,其質(zhì)地、性能和色澤也各不相同,各有特點。
一、青田石
青田石產(chǎn)于浙江省青田縣,并因此得名。青田石細膩溫潤,色彩豐富,花紋奇特,質(zhì)地緊密細致,極易受刀,且刀趣表現(xiàn)力豐富,為中國篆刻最早使用的石種。青田奇石最大特點是一塊石頭有多種顏色,甚至多達十幾種顏色,天然色彩十分豐富,適合藝術(shù)家創(chuàng)作與眾不同的作品。青田石以“封門青”為上品,微透明而淡青略帶黃者稱封門青。另外,晶瑩如玉,照之璨如燈輝,半透明者稱燈光凍。色如幽蘭,明潤純凈,通靈微透者稱蘭花青。這三“青”于田黃,雞血石并稱為三大佳石,其價值也越來越高。青田石還有黃、淡紅及青灰等色彩,其中以黃金耀、竹葉青、金玉凍、藍花釘、封門三彩(三色)較名貴。
二、巴林石
內(nèi)蒙古巴林石,因產(chǎn)于內(nèi)蒙赤峰市巴林右旗而得名。巴林石隸屬葉臘石系列,石質(zhì)細潤、通靈清亮,軟硬適中、宜于鐫刻,屬上乘石料。巴林石中最為著名的當屬巴林雞血石,因其顏色如同雞血一般絢麗嬌艷,故得名“雞血石”,有著“草原瑰寶”的美譽,珍貴至極,該石質(zhì)地細膩、溫潤,色澤艷麗,實屬石中珍品。其他品類中如巴林福黃石、巴林凍石、巴林彩石等也屬金石界的珍貴石種,巴林福黃石質(zhì)透明而柔和,堅而不脆,色澤純黃無瑕,集細、潔、潤、膩、溫、凝六大要素于一身,珍貴至極,令人在玩賞之余,不禁產(chǎn)生豐富的遐想,感嘆大自然造物的神奇。有人稱巴林石是集“壽山田黃”之尊,溶“昌化雞血石”之艷,蘊“青田封門青”之雅的印壇奇葩,其評價正可為巴林石之寫照。
三、壽山石
壽山石產(chǎn)于福建壽山。由于出產(chǎn)坑口不同,各種壽山石的質(zhì)地也不盡相同,有的在品性上甚至還有很大的差別。壽山石有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就品質(zhì)而論,田坑第一,價如黃金的田黃石就屬田坑類;水坑次之,代表石種有雨腦凍、水晶凍等;山坑又次之,都成坑石就是其典型的石種;壽山石品類繁多,其中以“田黃石”最為珍稀,其色澤溫潤,肌里通透,色如黃金、質(zhì)韌而堅,素有“石中之王”的美譽,屬壽山石中的佼佼者。其中“黃金黃”、“桔皮黃”最為稀貴,“枇杷黃、“桂花黃',與“熟粟黃',也為珍品。對于田黃石歷來就有“黃金易得,田黃難求”之說。普通的壽山石,不如青田石細糯,運刀有一種粗澀感。
四、昌化石
昌化石產(chǎn)于浙江昌化縣。與巴林石一樣以雞血石最為著名,只是兩者的血色與地子略有差異,印石界有著“南血北地”之說;該石也有水坑與旱坑之分,水坑石質(zhì)理勻恬粉潔,旱坑石則粗澀堅頑,且常與砂釘同生。但無論水坑、旱坑,總的受刀感覺皆緊滯阻澀。昌化石有紅、黃、灰等色,且往往交織在一起。其中有一種猶如煮熟藕粉狀的“藕粉凍(昌化凍)較為上乘,一種在石中凝有像雞血色狀的稱為“雞血石?!半u血石”中以其石底質(zhì)地越佳,血色越多,越鮮,越活,越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