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班級中的優、差生是相比較而存在的,但確有少數學生難以跟班,成為所謂的后進生,究其形成的原因,心理障礙是重要因素之一。通常后進生給我們的印象是紀律渙散、對學習毫無興趣、對成績持無所謂的態度,在這種表面的背后,我們可以發現后進生的內心是十分敏感、矛盾的。從宏觀上看,后進生的心理特點通常表現為強烈的自尊心與得不到尊重的矛盾,自卑與反抗自卑的矛盾,希望上進與習慣惰性的矛盾,渴望成功與經常受挫的矛盾等。從微觀上看,由于后進學生的氣質特點不同,其心理狀態又不盡相同,后進生復雜的心理特點也決定了他們具有較強的心理防御機制。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應該認真研究后進生的心理,巧妙運用心理引導的技巧,千方百計排除他們的各種心理障礙,帶領他們走出自我的心理誤區。本人結合平時的教育實踐,就“心理健康教育在后進生工作中的運用”作了一些有益嘗試,供大家商磋。
一、“愛心”是做好后進生心理和行為轉化工作的基本前提。
愛心是教育工作的支撐點,沒有愛心的教育,即使做出在好的樣子,最終也會塌下來的。后進生對師愛的需求并不比任何一個學生少,反而更為迫切,因此,教師對后進生要真心愛護,熱心關懷,用愛心去溫暖他們冰封的心靈,與他們建立一種親密真摯的感情。事實證明:教師坦誠無私的愛,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心理的滿足,而且能使學生和教師心理相容,關系融洽,從而激起他們向上的積極性,達到轉化的目的。
播撒愛心,消除戒備心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杰私德曾經說過:“學生只有在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中,才能產生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地表現自己的個性,創造性地發揮自己的潛力。”后進生平時受到的批評特別多,他們感到不管怎樣,老師和同學總是不會相信的,好像自己怎么努力也沒用,對周圍的人總抱有猜疑、不信任的態度,產生“你好你的,我不好不關你”、“破罐子破摔”的戒備心理。消除戒備心理的唯一途徑,是教師對后進生要愛得真,愛得深,將嚴格要求滲透在愛之中,教師哪怕一句真誠的表揚、一個鼓勵的目光、一個會意的微笑,都能使他們感受到師愛的溫暖和心理的滿足。面對后進生,我們最有效的辦法莫過于做他們的知心朋友,在理解、信任和平等的基礎上,真正站在關心后進生成長進步的立場,和他們一起共度難關,努力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氣氛,這樣,后進生就會放下包袱,在情感上接受你。例如,我班的白玉剛同學考試老是不及格,常遭到同學們的嘲笑和冷落,久而久之,他便對同學和老師采取敵對的態度,因而成績越來越糟。我得知后,找其談心,給他補課,講勤學的故事。剛開始,他還采取強硬的態度,不久就被我的“真情關愛”所感化,慢慢向我吐露真實思想,他說“別人要我這樣做,我偏偏不這么干……”我在對他曉之以理的基礎上,加倍地關心他,對他以后出現的點點錯誤,總是耐心地教育、指點,甚至加以策略性的“包庇”,使他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而幡然悔悟,進而把精力用在了學習上,成績有了很大提高,期末還被學校授予“進步獎”。可見,我們教師用真誠的愛心去拆除學生戒備心理的障礙物,后進生的轉化就有了可能。
揚閃光點,排除自卑心理。馬卡連柯說過:“得不到別人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強烈的自尊心。”后進生常因同學的埋怨、家長的訓斥,感到在班級里抬不起頭來,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自甘落后,漸漸形成了自卑心理。要想走進后進生內心世界,我們教師必須善于把握教育時機,尋找閃光點,使之排除自卑心理。實踐告訴我們,后進生的心靈深處同樣潛藏著要求表現自己才華和改變現實處境的強烈愿望,我們要設法向他們輸送引起“歡樂情緒”的信息,努力發現并發揮他們的不同特長和優勢,盡量為其提供施展才華的機會、創造成功的機會。我曾教過一名叫陳波的學生,學習成績和紀律均差,經常受到同學冷遇,產生“生來不如人,學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有一次,我叫他到黑板聽寫詞語時,發現他寫的粉筆字比一般學生好,于是,我就利用他的這個優勢,安排他和宣傳委員一起出班級黑板報,為他創設顯示才能的機會,激勵他的自信心,在學校舉行的“黑板報”比賽時,他和宣傳委員一起出的班級黑板報獲得了學校評比一等獎,老師和同學們的稱贊,使他大受鼓舞。從此他做事情少了一些自卑,多了幾份自信,經常做完作業后主動拿給老師看,不懂的會請問老師,學習成績很快進步了,并學會了在行為上自我約束,最后成為了一名合格的小學畢業生。可見,抓住一個小小的閃光點,會揚起后進生自信的風帆,一點小小的突破,就能讓后進生體會到做人的尊嚴。
二、“心育”是做好后進生心理和行為轉化工作的重要途徑。
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需要,可以說沒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沒有打好心理素質基礎的人才是有缺陷的人才。學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教師要從理論和實踐上對學生傳授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常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尤其是轉化后進生的心理和行為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們教師要積極利用心理健康教育這一功能,針對后進生的種種心理問題,進行系統的教學設計及操作,強化后進生的心理教育,以達到轉化之目的。
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課。學校開設了每兩周一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每位學生有人手一冊的心理健康教育讀本,我們教師在心理健康教學上,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改進教學方法,要把后進生當作朋友,在尊重學生人格的基礎上,用和善的態度、平等親切的語言加以疏導,還要對《心理健康教育讀本》進行拓展,增加緊扣主題的內容,對后進生的認知、情感、態度、行為各方面有目的地加以積極的影響,培育他們健康的心理。例如,我在教學心理健康教育讀本中《我能行》、《認識自己、接受自己》兩篇課文時,把學生“學習自信心培養”和“自我認識”分別作為心理教育的中心內容,通過“創設情景,渲染氣氛;借助情景和氣氛,亮出主題;圍繞主題,活動演練;心理激蕩,體驗分享;多元分析,適時小結引導”等教學步驟,進行有機訓練,使后進生切身體會到學習上遇到困難時要樹立堅強的自信心,同時懂得只有接納自己、正視自己的不足,才能揚長避短,不斷進步。
舉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發展,使他們既有較高的知識、技能水平,又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班級活動,剖析后進學生實際心理狀況,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可以組織學生舉行“當我受到委屈的時候”、“當我捧著不及格的測驗卷給家長時”、“如何面對家長的期望” 等主題演講班會,還可以定期組織學生聽心理健康知識講座、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競賽等,這都會使參與者、尤其是后進生受到莫大的鼓舞和欣慰。另一方面,我們要充分利用班級輿論工具,潛移默化地對后進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如,定期出刊的心理健康知識黑板報、墻報等,都能使后進學生知道如何正確地運用積極的心理防衛機制,對待學習和生活中各種失敗的困擾。此外,我們教師還要重視做好后進生的個性研究,建立他們的心理檔案。每位后進學生由于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影響,勢必在氣質、性格及行為上有著差異,我們對此要堅持個別化對待原則,運用觀察、會談、測試、自述等方法,充分了解和分析他們的身心特點,采取靈活多變的針對性輔導策略,因勢利導,揚長避短,追求他們的人格整體性發展。
總之,轉化后進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復雜、艱巨的教育系統工程。轉化后進生除了需要教師進行反復、耐心地教育外,還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體化的教育網絡,才能獲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