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說】原創,轉載請標出處
孩子們的獎狀人人有份?你家孩子領過“小天才”、“小小數學家”……獎狀嗎?
?一位憤怒讓老師收回獎狀的媽媽
——曾經在朋友圈看見這個故事,一度讓我陷入深思:
在某個學習機構的頒獎場合,孩子們結束了階段性的學習,老師們為了鼓勵孩子,給所有孩子都頒發了獎狀。在頒發完最后一個獎狀,老師們正要退場時,一位神色憤怒的媽媽沖上頒獎臺,拿起話筒激動地跟在場的老師說:
“老師們,請你們收回我兒子的獎狀,今天的獎狀,他不應該得……”臺下不少家長吃驚地看著臺上的那位媽媽,不少家長心想“這家長大題小做,給老師難堪……”
那位媽媽繼續說:“這幾天的學習,我家孩子課堂上不僅沒認真聽講,課后還經常不交功課,我知道我和他爸爸有非常大的責任。就在昨天晚上,我和孩子的爸爸跟他聊了一個小時,他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并且也發誓從此認真。但是,今天你們這個‘學習勇士’的獎狀,相當于認為他的學習不認真的態度是正確的……”
這位媽媽越說越激動,“你們知道嗎?剛才我的兒子聽到自己獲獎,從一開始的驚訝,到領完獎狀后趾高氣揚,到臺下質疑我昨晚對他錯誤的指責……你們能理解作為母親的心情嗎?你們如果發個‘樂于助人’的獎狀我非常樂意,因為這是我家兒子的真實表現……請你們不要亂發獎狀了……”
據說現場有幾個家長大聲喝彩鼓掌。不知道老師們后來如何處理,也不知道這位讓老師撤獎的家長后來如何教育她的孩子。說真的,我給這位媽媽一萬個贊。這種“人人有份”的獎狀,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很常見。從幼兒園到學校,甚至一些兒童機構都很流行。去年,我家兒子幼兒園的親子運動會,那些小運動員們,從第一名到倒數第一名都能得到“小小運動健將”獎狀。
對于老師們的做法,幼兒說是理解的,為了讓所有孩子、所有家長都高興,既鼓勵了表現優秀的孩子,也沒讓表現差的孩子有挫折和負面情緒,老師們的工作也更好開展,杜絕了潛在的矛盾或不快,皆大歡喜。
但這種做法真的對嗎?其實,最終毒害的是孩子。
?獎狀泛濫的后果,致三大毒物
1、真正的“榮譽感”會消失
想想我們小時候,獎臺往往只屬于幾個人,而不是大眾獎臺,那些獲獎的孩子常常感覺無比自豪,因為那是他們或優秀或努力的結果,即使偶爾會存在不公平。那些沒有獲獎的臺下孩子,有孩子羨慕,有孩子沉默,有孩子難過,更有孩子偷偷掉淚。因為對當時年幼的我們來說,獎狀只屬于真正表現優秀的孩子,獎狀也是真正的榮譽的象征,沒有獎狀,那就代表自己的表現不夠好。
記得我7歲那年,獲得了學校優秀成績一等獎的大紅獎狀,還得到了十塊錢獎金,當時全校獲獎的只有5個孩子。當天晚上回到家,我小心翼翼地把獎狀用漿糊貼在床頭,還把獎金裝進了春節才能穿的新衣服的衣兜里。第二天早上醒來被奶奶笑話,說我晚上做夢總是傻笑不止。第二天中午寫作業,我也寫得特別認真。這便是榮譽感,以及榮譽感帶來的驅動力。
獎狀泛濫后,隨著孩子年齡漸長,如果他們總是收獲無數的“別人有我也有”的獎狀,“榮譽感”對他們的驅動力恐怕也會漸漸減弱。
2、助長缺乏客觀自我評價的孩子
養育自信的孩子沒有錯,但養育自大的孩子便是大大的錯誤。有人說,獎狀泛濫的結果,會助長”優秀孩子越優秀,差勁孩子越差勁“的現象,如果你家孩子不算優秀,差孩子無翻身之地,這種結果你愿意嗎?這種說法有些絕對,但不無道理。因為即使表現差也有獎狀,這些孩子缺乏“羞恥”的洗禮,也往往不能強烈意識到自己的不足,最終阻礙了他們進步。因為獎狀相當于告訴那些表現不好的孩子——你已經做得足夠好,不需要改正,從而助長了這些孩子過分自信。
心理學家Goodhart,D.E.認為,那些過分自信的孩子,常常自我感覺良好,他們未來的表現和努力程度,也不如那些能力相當卻有焦慮感的孩子,因為這些有焦慮感的孩子由于經歷失敗而加倍努力?!叭巳擞蟹莳劆睢?,縱使獎狀也有差別,但孩子也從此錯失了在失敗強烈煎熬中的寶貴經歷,這難道不是一種遺憾?
3、剝奪了孩子“妒忌”的權利
嫉妒感,雖然有負面后果,但常常也被譽為最強勁的進步動力?!叭巳擞蟹莳劆睢?,孩子們的嫉妒感也無從說起,即使由于獎狀不同而產生些少嫉妒,但也比“別人有自己沒有”帶來的嫉妒感輕微很多。如果這樣的話,那些表現不夠優秀的孩子,被老師們的“大愛”剝奪了“妒忌”帶來強勁動力的權利。美國學者Jennifer Breheny Wallace在《好好利用你的嫉妒》一文指出,嫉妒感,能讓人有更大的動力和更好的表現?!叭巳擞蟹莳劆睢弊尯⒆优c之失之交臂。
?“人人有份”的獎狀,相當于把孩子們包裹在棉花糖世界中
“人人有份”的獎狀,老師沒及時正視孩子的不足,沒給孩子挫折的經歷,也把父母們麻痹在虛假的自豪感中,也因此導致孩子們被包裹在沒有挫折和失敗的棉花糖世界中,這些孩子對自己盲目樂觀,容易變成一個個雞蛋殼孩子,一捏就碎。情感心理學家Heather C. Lench認為,盲目的樂觀會讓孩子未來更加脆弱。社會心理學家RICHARD ROBINS也認為,那些高估自己能力的孩子,未來會經常體驗到自尊心受挫的痛苦。這是不是兒童抑郁癥近年提高的原因?不得而知,但值得父母們深思。
一位突然崩潰的小女孩
有一次,我從幼兒園接孩子散步回家的路上,前面有位小女孩由于無禮地拍打同學的媽媽的屁屁被批評“壞小孩”,本來是一句很普通的回應,沒想到這個小女孩立即從書包拿出一張“好孩子”獎狀一邊給對方看,一遍氣鼓鼓地說:“我是好孩子,不是壞小孩!”說著說著委屈大哭。小女孩的舉動不僅嚇壞了批評她“壞小孩”的家長,還嚇壞了一路跟在后面的自己的媽媽,那位媽媽不停地安慰“好了好了,你是好孩子,不是壞小孩……”
?“人人有份”的獎狀是毒藥!收到后父母該做一件事
首先檢查孩子的獎狀是否夠客觀,那些“勤洗手”、“愛惜食物”等表揚孩子真實而具體行為的獎狀是值得認可的,相反,那些表揚孩子“小天才”、“數學家”、“好孩子”等獎狀需要謹慎,這種性質的獎狀,其實跟抽象稱贊孩子“很棒”與具體稱贊孩子“幫媽媽認真清理書桌”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再加上“人人都有份”就更糟糕了。
接著,父母該給孩子一個跟事實相符的客觀的評價。如果獎狀跟孩子的具體情況矛盾,父母該給孩子及時糾正,如果是言過其實,可以先認可孩子客觀做得好的地方,提出一些希望孩子未來需要糾正或改進的地方,幫助孩子進步。
所以,幼兒說今天最后一句忠告——“前方獎狀泛濫,接收需謹慎”!
本文關鍵字:獎狀泛濫、幼兒園、親子心理、家庭養育
幼兒說,一枚親子心理咨詢師,最愛“掏”國外心理學家們的育兒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