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孩子到了哪個階段?
一位小女孩看完牙醫回到家,突然不敢玩玩具。
她跟媽媽說:我嘴巴里有一只可怕的牙齒怪獸。它跟我說,別動那些玩具,否則我就會把你的牙齒全部吃掉!
媽媽不以為意,說:別瞎想,沒有牙齒怪獸這回事。
但是,小女孩隨后卻喝了很多水,她說:這樣牙齒怪獸就能被我喝進肚子里,然后通過便便拉出來了。
媽媽突然想起,看牙醫前,護士阿姨跟小女孩說:別亂碰東西,你看街上有一只怪獸在發氣球!
護士阿姨可能本來是想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沒想到卻觸發了孩子天花亂墜的想象力,并且還是消極的帶來恐懼的想象力。
其實,很多小朋友在成長過程中,也伴隨著他們腦瓜里的“怪物”成長史,下面是大多數小朋友腦瓜里的“怪物”成長史經歷,你家孩子“遇”到了嗎?
被恐嚇:“你不吃飯,怪物會來抓走你!”
怕黑:“媽媽,床底有只怪物!我不敢睡覺!”
看繪本:“這只小怪物有點可愛!”
跟小同伴聊天:“小胖說這個世界上有怪物!”
天花亂墜的想象:“我要讓怪物幫我寫作業!”
突然出現困惑:“媽媽,為什么我從來沒見過怪物?”
從恐懼到自我懷疑,小朋友的“怪物”成長史,其實是一個心智成長的過程。
▲一般來說,小朋友害怕“怪物”最常見的原因:
1、養育環境中的恐嚇因素
從寶寶時期開始,寶寶們看見“丑陋”的東西,常常會跟恐懼掛鉤。比如他們看見樣子丑陋的玩具,或者從圖片或繪本里看到丑陋的卡通形象,都會引起寶寶的恐懼感。為什么?寶寶分不清真假。他們認為丑陋的玩具或丑陋的卡通形象都是有生命的,從而增加了他們的恐懼感。所以寶寶們看見丑陋的玩具會哭,便是出自這樣的原因。心理學家讓.皮亞杰曾經說過一個寶寶用小手拍打書本中可怕圖畫的瞬間。
正因為年幼孩子分不清真假和對物體有生命的判斷,他們在面對家庭養育中的恐嚇,比如:
姥姥說“你不吃飯,怪物晚上會把你拖走”,便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恐懼,部分孩子晚上還會有做噩夢驚叫的現象;
又比如爸爸可能會說“你不乖乖地坐著玩玩具,床底下的怪物會爬出來把你的玩具搶走……”
這些恐嚇,會讓孩子“聽話”的同時,也會增加孩子分不清真假的恐懼,“大人都這樣說了,那么肯定是這樣的。”
2、豐富的想象力
一般來說,孩子們學齡前后在想象力的驅動下,會想象“床底有怪物”,或“我在上幼兒園時,一個小房間里有一只小怪物”,小朋友可能還會相互煞有介事地“討論”怪物:
比如說,“我爸爸昨晚看見廁所里面有一只小怪物在偷吃糖果”;
又比如說,“我媽媽清理衣柜時,在衣柜里發現一只大怪物在睡覺”;
“我的好朋友,說有只怪物幫他穿鞋”……
小朋友對怪物的想象力,一方面是出于內心的恐懼,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一種自我安全感的過程。
有一位小男孩被媽媽送回老家生活一段時間。小男孩跟奶奶說:奶奶,我以前的家里,門縫里有一只小怪物,它總在我不開心時會偷偷跳出來唱歌。但是現在沒有了,小怪物說它很孤單,奶奶,我好想那只小怪物……”
▲面對孩子的“怪物恐懼”,父母如何應對?
從兒童認知發展來看,孩子們要成長到7,8歲,才基本分清想象與現實。他們內心對“小怪物”的恐懼也會慢慢消失,這是他們心智成長的標志。所以,父母面對年幼孩子害怕怪物的問題,即使不引導,孩子未來也會分清楚。
不過也有例外,小部分孩子很大了還會覺得有怪物,這種現象常常跟病態恐懼或心理問題有關。除此之外,有些學齡前孩子內心的“怪物恐懼”不小,不僅影響了情緒,還影響了行為。舉個例子,有些孩子會因為“屋外有怪物而不敢出外玩耍”……這時父母該怎么辦?
直接跟孩子談談“怪物”,分為3步:
1、首先,別嘲笑孩子。不要有“你那么幼稚”,“你太可笑了,竟然相信有怪物”等話語……
2、給予同理心。“媽媽明白你害怕怪物”,“爸爸小時候內心也有一只大怪物”……
3、聽聽孩子心里的故事。“那只小怪物,你說它從樹上跳下來,接著它做了什么事情?”
直接跟孩子談談“怪物”,其實是一個幫助孩子直面恐懼的過程。“恐懼”是一種情緒,“談恐懼”是一種理性思考,能啟動孩子的理智腦,恐懼感常常能得到緩解。
有一位4歲的小女孩,她跟媽媽說:媽媽,我晚上睡覺時,繪本里的怪物會跟我說“別睡別睡”,我很害怕!
媽媽:其實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總覺得窗外有一只小怪物在看,我小時候也很害怕自己睡。
小女孩:那你怎么辦?
媽媽:我就大聲說,你別躲著,要不進來吧,跟我一起玩。但是怪物沒進來。你姥姥說“你看,怪物比你還膽小,這么膽小的怪物有什么可怕的呢?”我覺得有道理,所以就不害怕了。
臨睡前,媽媽讓小女孩打開繪本,跟繪本的怪物說:我要睡覺了,要不你跟我一起睡吧?
媽媽:你看,小怪物不敢出來,它也是一個膽小鬼!
小女孩:對!膽小鬼,我不怕你了!
孩子們心靈的小樹苗,需要父母愛的澆灌;當他們心靈弱小,父母要給他們的心靈蓋上小棉被。
關鍵字:怪物恐懼、幼兒心理、親子成長、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咨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