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如何反應很重要?
一位頭發上夾了一只漂亮藍色發夾的小女孩,在小區的小樹叢中玩石子、玩樹葉時,被幾位年齡相仿的小女孩圍了起來。為首的一位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叉著腰指著藍發夾的小女孩:“你這只發夾太丑了!”
其他小女孩開始發聲附和:
“你這只發夾的顏色很難看!”
“這是世界上最丑的發夾了!”
“戴這個發夾的人會被怪獸抓走的!”
“趕緊丟掉吧!”
……
聽到同伴們都這么說,紅衣小女孩上前一抓,把小女孩頭上的藍色發夾扯了下來,藍發夾小女孩被突如其來的搶奪嚇得“哇”一聲大哭起來。其他小女孩一邊搶著看發夾,還一邊對痛哭的小女孩罵:“丑八怪!”
目睹這一幕的藍發夾女孩的爸爸沖過去,怒氣騰騰地從一群小女孩手里搶過藍色發夾,最后低吼了一聲:“下次如果再欺負小豆,我要把你們都抓給怪獸吃掉!”
欺負人的小女孩們哭喊著逃跑了。
藍發夾小女孩的爸爸說:“如果我的孩子欺負別人,我一定會狠狠教訓我的孩子,讓她記住永遠不能欺負人;但如果我的小孩被人欺負,我一定會拼命保護她。因為這是我作為爸爸的責任!”
大家覺得這位爸爸做法如何?面對孩子被欺凌,父母應該是怎樣的態度?
▲欺凌,給孩子帶來什么陰影和后果?
2014年,美國權威雜志Am J Psychiatry發布了一項長期研究,研究對象為8000個有欺凌經歷的孩子,研究團隊從他們7,8歲的年齡,一直追蹤到他們40-50歲,結果發現:有欺凌經歷的孩子,他們的心理健康會遭受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比如情緒更容易焦慮,患抑郁癥的可能性高,有些人還會輕易地選擇輕生。
除此之外,有頻繁欺凌經歷的,會變成兩種類型:一種是逆來順受的孩子,他們自卑、沒有活力;一種是仇恨型的孩子,他們敏感、脆弱、易怒,容易把怒火發泄到比自己更弱小的孩子或小動物身上。
▲孩子被欺凌,爸媽到底要不要幫?
視欺凌和傷害程度判斷。
1)孩子被偶然一次欺凌?
一般來說,孩子被偶然一次欺凌是不會帶來多大的影響的,因為有時孩子自己能很好地應對,比如第一次被欺凌了,第二次會忍不住反抗;有些欺凌他人的孩子,有時只是一時興起。這時父母也可以詢問自己孩子的意見,“是否需要爸爸媽媽幫忙”。
記得我家兒子第一次獨自出門買醬油時,回家的途中被幾個10歲左右的小男孩圍著,要他把手里的零錢交出來,否則就打他。這時偷偷“護送”孩子買醬油的爸爸沖過去:“干什么?誰要欺負人,我就要把他們變成肉餅!兒子,你說我要不要把他們都變成肉餅?”
兒子看到爸爸出現很驚喜,笑著搖頭:“變成肉餅會很痛的……”幾個熊孩子一邊嘻嘻笑著說“叔叔,我們都不想變成肉餅”,一邊快步離開了。
2)孩子經常被某個孩子或某一群孩子欺凌?
倘若孩子被經常性地欺凌,無論是固定的一個欺凌者或一群欺凌者,這種情況一般會給孩子帶來較大的負面影響。因為次數頻繁,孩子也重復性地遭遇心理傷害,會大概率地帶來心理陰影:比如一些小朋友可能不敢外出玩耍或上學,遇到欺凌的孩子會躲避,寧愿待家里也不愿外出,甚至還會出現一些古怪的行為:
看電視時看到相似場景會突然大哭;
把自己被欺凌時穿的衣服或鞋子丟掉;
睡覺時會驚醒,甚至大喊“不要欺負我”等字眼;
提到欺凌者的名字時會緊張……
這些行為表現的背后,是孩子們已經受傷的心靈,不僅需要父母們正確引導,父母還需要當孩子的堅實后盾。
▲總結:父母具體該如何幫孩子?
如果是生活社區內的小朋友間的欺凌,爸媽們可以找對方的家長反映;
如果是校園內的欺凌,爸媽們找對方家長的同時,最好有老師和校長的加入。
父母做這些行動的目的,是要讓欺凌他人的孩子知道——家長在關注這事兒,別亂來;同時也會給被欺凌的孩子帶來信心——爸爸媽媽在意你,我們正在努力地幫助你。家長們不需相互鬧矛盾,有時只需要向對方傳達欺凌的事實,就能讓欺凌者收斂和停止,也能幫助自己被欺凌的孩子變得勇敢起來。
一次幼兒園郊游中,一位綠衣小男孩從書包里拿出一包薯片,打開后一片片往自己嘴里送。這時,一位粗壯的小男孩跑過來伸手就搶,兩人在爭搶中,粗壯小男孩把薯片袋子扯爛,薯片嘩啦啦撒了一地……看到綠衣小男孩哭鬧,粗壯小男孩還瞪眼睛嘲笑:“小氣鬼,不分享還哭?”
這時,綠衣小男孩的媽媽出現了,她牽著委屈的孩子,先給老師播放了孩子被搶薯片的整個過程的視頻,然后讓老師陪同他們,找到粗壯小男孩和他爸爸,也給對方家長播放了這段視頻。看完后,粗壯小男孩的爸爸不僅嚴厲批評了孩子,還懲罰孩子用零花錢買了10袋薯片“賠罪”。粗壯小男孩再也沒欺負過別人,綠衣小男孩還是那么愛吃薯片。
無論什么時候,父母始終是孩子的堅實后盾——為孩子擋去欺凌,抹平傷害,給予孩子前行的力量!
關鍵字:欺負欺凌、幼兒人際、保護孩子、親子育兒、早期教育
幼兒說,(親子)心理咨詢師黃杏貞,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有趣、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