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玩爸爸和媽媽的游戲!”
有一次,我到一朋友家做客,進門后朋友臨時要上街買東西,她家一對小兄妹在家玩,我就擔起照看小朋友的活兒。
這對小兄妹,哥哥7,8歲,妹妹6,7歲,玩著玩著,就抓起掃把打起來。
小女孩抓著掃把指著對方罵:“臭男人,回家就張嘴吃,吃完就玩游戲,累死老娘了……”
小男孩叉腰回罵:“臭娘們,老子天天上班,你天天在家,做點家務就說累……”
我有點困惑和尷尬地問:“小朋友,你們在玩什么游戲?”
“我們在玩爸爸和媽媽的游戲!”兩個小孩異口同聲地回答。
接著,小男孩撿起吊在腳上的鞋往對方扔,小女孩抓著掃把在小男孩身后追趕……一大堆玩具“嘩啦啦”掉落的聲音。
不知過了多久,門響了,兩個小孩的“游戲”也結束了。
朋友進門后,看到了目瞪口呆的我。
甩不掉的隔代“毒魔咒”?
經常有男的問我:“我打老婆,關孩子啥事?”那種不以為然的表情,讓我很同情他們的妻子,以及他們的孩子。有一種現象叫“情感代間傳遞現象”(也叫離婚代間傳遞現象),說的是如果父母離婚,他們的孩子未來離婚的可能性也會比較高。
其實除了婚姻,情感模式也會“傳遞”,即使那些父母沒有離婚,可他們經常鬧矛盾,爭吵、打架不斷,家庭情感氛圍緊張,那么這些父母的孩子,未來成年后跟伴侶的情感模式很可能和父母一樣的。為什么?
當父母常年情感不和,不僅這些成年人備受傷害,孩子們也會受到傷害。當父母喜歡肢體沖突解決問題時,他們的孩子也會有攻擊傾向,未來與他們的朋友或同學相處時,也會大概率地發生較多的沖突行為。當父母喜歡用冷酷的語言相互溝通時,他們的孩子也會喜歡冷酷的語言,未來與他們的朋友或同學相處時,也會大概率地發生較多的口角。根源是什么?孩子通過父母的情感互動,學會了不正確的互動風格。
除此之外,父母經常鬧矛盾,孩子內心的安全感也會受到影響。我身邊有一位媽媽,獨自帶著女兒生活。她一年前與前夫離婚,一開始對方還不愿意離,是女方給了賠償款才離的。可是離婚后,前夫還經常來打擾她們,打罵妻子更是經常。如今小女孩不愛出門,連在學校上體育課也拒絕出教室……結果醫生的診斷是孩子患了兒童抑郁,并且極其缺乏安全感。
幼兒說經常說,爸媽相親相愛,家庭溫暖,孩子快樂。如果爸媽情感不和,甚至有肢體沖突的行為,小朋友內心的安全感會坍塌,緊張、焦慮、恐懼,他們甚至會懷疑是自己不夠乖巧,所以才導致爸媽感情不和,最終也帶來了孩子的低自尊。
有孩子能跳出這個“毒魔咒”嗎?
長大后有意識地避免重復上一代不幸的孩子,也能跳出“情感代間傳遞”的魔咒,只不過他們會比幸福家庭的孩子,花費的力氣會更大,因為他們必須努力抹掉父母給他們留下的“慣性”。
我上學時有個同學,他有個雙胞胎妹妹也在同一所學校上學。父母脾氣暴躁,有一次他父母兩人同時在學校大堂開家長會,當校長在講臺上熱情洋溢地演講時,他們竟然在臺下吵起來了,后來甚至操椅子互毆……他發誓長大后一定要找個性格好的姑娘。后來,他真的找到了,他的性格也在妻子的影響下變得緩和了。而他的妹妹沒有跳出“情感代間傳遞”的魔咒,一次和丈夫吵架,把對方一只眼睛打瞎了。
爸媽如果希望孩子未來活得好,要做“好榜樣”
教育家馬卡連柯曾經說過,“父母對自己的要求,父母對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對自己一言一行的檢點,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當爸媽相敬相愛,說話語氣溫馨,彼此信任,即使有矛盾,也是通過理性溝通的方式解決,而不是一來就相互抱怨或大吵大鬧,那么孩子會習慣以為,“尊重”、“溫馨”、“理性”,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的相處方式,未來他們與人相處、待人接物也會模仿父母的友好方式,而不會輕易地跟人發生沖突。這種人際方式,孩子也會使用到成年后的婚姻中,尊重對方、呵護家庭,營造快樂的家庭氛圍,也將成為這些孩子成年后的情感模式。
正如有一位朋友說,“我的爸爸媽媽讓我懂得‘珍惜’的真正涵義。”話說在她很小時,她記得有一次父母破天荒地吵架,印象中她的父母從不吵架。那天,她的母親大聲跟父親說:“你走,我不想再見到你。”她的父親也大聲說:“對不起,你‘丈夫’的退換期早過了……”還沒說完,她的母親已經在房間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這位父親后來對長大的女兒說:“你說人與人之間怎么會沒矛盾呢?左腳和右腳有時都會打架。我們能做的就是——珍惜對方,寬容對方,把小日子過得知足安心就好。”這個長大的女兒和她丈夫的感情很好。
所以說,父母間幸福的情感模式,也有代間傳遞現象。當父母婚姻幸福,未來孩子也會幸福。
有人說,對于孩子來說,幸福再簡單不過了,左手牽著爸爸,右手拉著媽媽,爸爸媽媽心中裝著彼此,孩子心里就能容下世界……你說是嗎?
關鍵字:模仿、父母關系、育兒環境、親子關系、早期教育
幼兒說,作者為幼兒心理科普作家黃杏貞,已出版書籍《心理咨詢師媽媽的科學育兒法》(獲國家部級優秀出版物獎)。學習幼兒心理研究和知識,分享科學、實用、有價值的育兒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