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原圖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maomaobear
2015年3月23日,聯想正式發布了自己互聯網品牌樂檬。同時發布了自己的新品,樂檬K3note,其實聯想早在去年年底就試水了樂檬品牌,推出過一款叫做K3的產品。如今正式命名互聯網品牌,只是補票而已。
由于小米的快速崛起,各個傳統手機廠商紛紛發布自己的互聯性價比品牌。華為榮耀、中興Nubia、OPPO的一加、金立IUNI,如今聯想又發布了樂檬。
有一種說法是互聯網手機會殺死傳統渠道的手機,難道未來真的是互聯網手機的天下嗎?
一、互聯網手機的優勢在哪里?
最早的互聯網手機是小米,小米上市轟動,靠的是高配低價。用雷軍的說法是,拋棄傳統渠道層層代理的成本,不靠傳統渠道昂貴的廣告,靠電商壓縮渠道成本,靠炒作和互聯網營銷去掉廣告成本,性價比贏得用戶。
這是互聯網手機最初的優勢,但是這個優勢在各家全部跟風以后已經不存在了。一加、IUNI的手機做得也很不錯,價格也是1999元,大家都是高配低價,都走電商、都做互聯網營銷。
而小米這個時候還有新招,軟件和服務的增值,通過高性價比小米手機,小米自家的網站成為了一家不小的電商,這個電商本身就有很大的價值。
通過投資引進,小米有了云服務、有了內容、有了虛擬運營商資格……逐漸形成了一套體系,小米手機和MIUI成為服務的入口。小米還可以通過入口賺錢,擴大了優勢。
正式因為這一條,現在有人說小米可以通過各種收益形成體系,反過來用在手機降價上,壓倒競爭對手。繼而出現所謂的互聯網手機殺死傳統渠道手機。
二、入口的層次問題
從理論上看,互聯網殺死傳統渠道手機的看法似乎有些道理。但是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入口的真實性。
小米或者其他互聯網手機,可以制造自己的體系,通過手機把服務和APP分發給消費者,產生收益,但問題是消費者會用嗎?
理論上,最高級別的入口是硬件入口,其次是ROM,互聯網手機廠商掌握硬件入口,就能掌握消費者。
但實際上,在硬件入口之上還有一個入口,就是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入口。
在消費者習慣尚未養成的時候,可能手機上有什么,消費者就用什么。這個時候硬件入口級別的確是最高的。
但是,當消費者習慣養成或者改變以后,你給他預裝的軟件和服務,消費者未必用。
小米現在有移動支付的牌照,但是小米不能強迫用戶不用支付寶,只用小米的支付。因為用戶用支付寶是多年來用淘寶養成的習慣,無論用戶用小米手機、三星手機、OPPO手機,一加手機都會安裝支付寶。
用戶習慣的入口級別高于硬件,所以想要靠手機壟斷軟件與服務的入口是很難的。
手機的入口價值不如很多人想象的那么高。
三、預期收入反作用于手機價格的局限
入口收益沒有想象的那么高,但是互聯網有一個優點是可以吹泡泡,我可以向投資者描繪未來5年、10年的預期收益,讓用戶甘心情愿的賠本賺吆喝。這些投資可以補貼在當下,擴充用戶數量。用在手機行業就是所謂的手機不賺錢。
這個手段應該是有效的,畢竟便宜的手機很多人喜歡,不過期望這個壟斷市場還是不太現實的。
追求性價比的用戶有,數量還不少。但是同樣有追求消費層次的用戶,在中國iPhone的銷量居高不下就是明證,而國產品牌中OPPO和vivo也賣了3000萬。
此外,這個補貼的幅度很有限,小米一代的時候確實便宜,但是到了2015年,小米的價格其實相比榮耀、魅藍已經沒有多大優勢,雖然小米互聯網運營和變現的能力更強,體系更廣,但是反映到價格上并沒有看到明顯的優勢。能夠補貼的力度非常有限,不足夠構成壓倒性的優勢。
四、互聯網品牌和傳統渠道品牌的關系
線上,線下是兩個世界,雖然兩者有一定的替代關系,但是消費者的消費層次是多種多樣的,各自有各自的目標用戶。
對于追求性價比的用戶來說,線上渠道更便宜,對于追求較高消費層次的用戶來說,線下渠道有更好的體驗。兩者都能活的很好,不存在誰替代誰的問題。
手機本身的入口價值現在趨于淡化,互聯網收入能夠補貼到產品價格的幅度也非常有限,無論什么渠道,最終產品的品質還是關鍵。
本月,魅族魅藍note的銷量在淘寶已經超過了小米,好產品總會受到歡迎,無論它是互聯網手機還是傳統渠道手機。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