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后處戰地而趨戰(1)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于人(2)。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不趨(3),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4)。攻而必勝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無形;神乎神乎,至于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而不可御者(5),沖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6)也;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7)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8)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9),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10),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里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里,近者數里乎?
以吾度之,越人(11)之兵雖多,亦奚(12)益于勝哉?故曰:勝可為(13)也,敵雖眾,可使無斗(14)。
故策(15)之而知得失之計(16),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17)。
故形兵之極,至于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18),智者(19)不能謀。因形而措勝于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20),而莫知吾所以制勝之形,故其戰勝不復(21),而應形于無窮。
夫兵形(22)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23);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注釋】
(1)趨戰:倉促應戰的意思。趨,疾行、奔赴。
(2)致人而不致于人:致,引來,這里是調動的意思。致人,就是調動敵人;不致于人,就是不被敵人調動。
(3)出其所不趨:出兵要指向敵人無法急救的地方,也就是擊其空虛的意思。漢簡《孫子兵法》此句作“出于其所必趨”,《太平御覽》等此句作“出其所必趨”,均為“攻其必救”之意。
(4)行千里而不勞者,行于無人之地也:行軍千里而不疲勞的,是因為行進在敵人沒有設防的地區。漢簡《孫子兵法》作:“行千里而不畏,行無人之地也。”
(5)進而不可御者:進攻而敵人不能抵御。漢簡《孫子兵法》作:“進而不可迎者。”
(6)攻其所必救:攻擊敵人必須要救援的要害之處,以便調動敵人。
(7)畫地而守:指不設防就可以守住,比喻非常容易。
(8)乖其所之:即改變敵人的去向,把它引向別的地方去。乖,違背、背離,這里是改變的意思;之,這里作“往”字講。
(9)形人而我無形:第一個“形”是動詞,第二個“形”是名詞。形人,就是設法把敵人的內部情況顯現到外形上來,也就是用各種偵察手段察明敵情,或使敵人暴露;我無形,就是隱蔽自己的行動和意圖,使敵人看不出我軍形跡。
(10)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我軍兵力集中在一處,敵人兵力分散在十處。漢簡《孫子兵法》作:“我榑而為壹,敵分而為十。”
(11)越人:即越國人。越,春秋時國名,亦稱于越,建都會稽(今浙江紹興)。
(12)奚(xī):疑問詞,何的意思。
(13)勝可為:指勝利是可以爭取到的。孫子在《形篇》中說:“勝可知而不可為”,是說勝利可以預知,但不能憑主觀愿望去取得,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行。此處又說“勝可為”,是說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基礎上,能夠通過將帥巧妙的指揮取得勝利。不難看出,這兩句包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14)可使無斗:可以使敵人兵力分散而無法用全力與我交戰。
(15)策:策度、籌算,這里是根據情況分析判斷的意思。
(16)得失之計:這里指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長短。
(17)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處:角、角量、較量,這里指進行試探性的進攻。此句是說,經過試探性進攻,就可了解敵人兵力部署的虛實情況。
(18)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深間,指深藏于我方內部的間諜。因我虛實不露,變化無窮,所以深間也無法窺測;深間,也有人解釋為高明的間諜。
(19)智者:這里指狡猾的敵人。
(20)形:形態,這里指作戰的方式、方法。
(21)戰勝不復:指作戰方法靈活多變,每次取勝的方法都不重復。
(22)兵形:用兵的規律。形,方式、方法,這里是指有規律的意思。
(23)避實而擊虛:指避開敵人實力雄厚之處,攻擊其空虛薄弱的地方。
【翻譯】
孫子說:兩軍交戰,大凡先期到達戰地能占據主動、安逸從容待敵,而后到達戰地就會緊張、勞頓。因此,善于指揮作戰的人,總是設法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
能使敵人自動來到我軍預設戰場,是誘敵以利的結果;使敵人不能先到達其預定戰場,則是相逼以害。所以,敵人若安逸閑適,我們就煩而擾之,使其疲倦;敵人若糧草充足,我們就設法使其饑困;敵人若安守自固,我們就挑釁騷擾,使其不得安寧而動。
在敵人無法緊急救援的地方出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條件下進攻。行軍千里而不致勞累,是因為行進在敵人沒有設防的地區;進攻之所以必然取勝,是因為進攻敵人疏于防備的區域;防守之所以能固若金湯,是由于防守在敵人無力進攻的地方。所以,善于進攻的人,能使敵人不知如何防守;善于防守的人,能使敵人不知如何進攻。真精妙啊!精妙到無形可窺的境界;真神奇啊!神奇到不露一絲聲息的程度,如此才能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者。
進攻時,敵人無法抵御,那是攻擊了敵人兵力空虛的地方;撤退時,敵人無法追擊,那是行動迅速敵人無法追上。因此,我軍若想決戰,敵人即使有高墻深壕可以據守,也不得不出來應戰,因為我軍攻擊的是敵人必須救援的要害之處;我軍若不想交戰,哪怕是畫地而守,敵人也無法與我軍交戰,這是因為我軍已設法改變了敵軍進攻的方向。
因此,設法使敵人顯露形跡而我軍則藏而不露,這樣我軍便可以集中兵力而使敵軍兵力分散。如果我軍兵力集合于一點,而敵軍兵力分散為十處,那我軍就是用十倍于敵的兵力去攻打敵軍,這樣,在局部戰場上便可形成我眾敵寡的絕對優勢。既然能造成以眾擊寡的有利態勢,那么敵軍也就難有作為了。我軍與敵人決戰的地點,事先不可使敵人知道,敵人不知道決戰的地點,就會多處分兵設防守備;敵人設防的地方多了,兵力就會分散,那么,能夠與我軍在特定的地點直接交戰的敵軍就少了。因此說,著重防備前方,后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后方前方就薄弱;著重防備左翼,右翼就薄弱;著重防備右翼,左翼就薄弱;無處不防備,那就無處不薄弱。敵軍兵力薄弱的原因是兵力分散;我軍形成兵力集中的優勢在于迫使敵人分散兵力防備我軍。
所以,只要預知交戰地點和交戰日期,即使行軍千里也可以與敵人交戰;倘若不知道交戰地點,也不知交戰時間,倉促遇敵,則會致使左翼難救右翼,右翼也難救左翼;前軍難救后軍,后軍難救前軍,何況近的相隔數里,遠的更是相距數十里,如何能夠應付自如?
依我的分析來看,越國的兵力雖然很多,但對爭取戰爭勝利又有何補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的。敵軍的兵力雖多,卻可以使之分散而無法有效地參加戰斗。
因此,通過仔細分析可以判斷敵人作戰計劃的優劣得失;通過偵察刺探可以了解敵軍的活動規律;通過示形誘敵可以了解敵軍虛實備虞;通過試探性進攻,可以探明敵方兵力布置的強弱多寡。
示形誘敵的方法運用得極其巧妙時,就能使我軍如同隱形一般,不露一點形跡。到這種境地,即使是潛伏再深的間諜也窺探不到我軍的底細,再怎么足智多謀的敵軍將領也都無計可施。根據情況靈活運用示形而取勝,即使把勝利擺在眾人面前,眾人也不知其中的奧妙。人們只知我軍克敵制勝的方法,卻不知道我軍是怎樣運用這些方法來制勝的。取得了勝利,不要重復使用老戰術,而應該根據情況靈活使用,示形的方法是無窮無盡的。
所以說,用兵的規律如同水的流動。水不向高而向低流,用兵則是避開敵軍的主力或者防守牢固之處,攻擊其薄弱環節。水因地勢的高低而決定流向,用兵則要根據不同的敵情來采用不同的制勝之策。所以用兵作戰沒有一成不變的態勢或一定之規,正如流水沒有固定的形狀和去向。能隨著敵情發展變化而采取靈活變化的措施取勝的人,才能說是用兵如神。因此,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沒有哪一個永遠占據優勢;四時輪回更替,沒有哪個季節會永遠固定不變。白天有長有短,月亮有圓也有缺。
【按語】
本篇從時空因素的掌握說起,強調爭取主動和掌握主動的重要性,重點是“因敵制勝”,論述在戰爭中要有“避實而擊虛”,“因敵而制勝”作戰的指導思想,不要拘泥常規。
孫子形象地把用兵方略比作流水,事實正是這樣,作戰像水運動的規律,避開高處而向下奔流。用兵應根據敵情,避開敵人堅固的地方而攻擊其弱點;水因地勢而決定它的流向,用兵要根據敵情去決定取勝的計策。而要掌握具體方法,就必須把握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形人而我無形”。
在戰爭中要想把握機會,制敵取勝,必須弄清敵人虛實,對敵人的情況了解得越細、越多、越具體,排兵布陣上就會越有的放矢。在此同時,還要注意把自己的虛實隱藏起來,陷對手于盲目瞎馬的境地,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可以說即使還未交戰但雙方的勝負已定了。
“避實而擊虛”是本篇的第二個要點。
了解了敵人的虛實,還要有正確的戰法,以硬碰硬,以剛克剛的戰法,不是高明的戰法。高明的戰法就是“避實擊虛”,避開敵人的優勢火力、優勢兵力,在他最薄弱的地方下手,這才是真正的勝敵之道。
“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使敵人“由實變虛”,則是本篇最為精彩的華章,也是需要論及的第三個要點。
前面的兩個要點,一般的軍事家都會懂得,也都知道怎樣去做,唯有這一要點,是最困難的,要讓敵人聽從自己的指揮,把敵人拖瘦、拖垮,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指揮藝術的高超,就顯示在這些地方。
最后,孫子還強調,“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也就是說,在戰爭中沒有固定不變的戰法,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用兵方略,只有根據敵情的變化,依據戰爭中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正確地確定作戰方略的指揮員,才是百戰百勝的“戰爭之神”。
【實例解讀】
鐘表王國的反擊
“避實擊虛”和“避重就輕”含義相近,指的都是為了保存實力,避開與敵人正面交鋒,而另辟蹊徑,以求敗部復活的意思。在本身的實力不如對手時,最佳的應對策略就是避實擊虛。在現在商業活動中,雖然有時候不能像戰場上那樣避開“敵人”,但是,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點,采用以己之長擊“敵”之短的戰術,做到“敵”無我有,“敵”有我優
。瑞士的鐘表制造業歷史悠久,產品質地精良,種類繁多,在國際市場上長期稱霸,是舉世公認的“鐘表王國”。瑞士生產的鐘表原來全是機械表,隨著電子工業的發展,日本率先把電子技術應用于鐘表,生產出石英電子手表。這種電子表較機械表準確,而且價廉物美。電子手表一出現在市場上,便立刻受到顧客的青睞,幾乎是一夜之間,瑞士手表便失去鐘表業的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日本石英電子表。瑞士的鐘表公司紛紛破產倒閉,這在鐘表業引起了一片嘩然。
但瑞士畢竟是鐘表大國,鐘表制造業的人才濟濟。當時世界上的手表都在減少厚度,日本電子表的厚度僅有2.5毫米,瑞士人用靈巧的雙手又把手表的厚度降到不足1毫米,使世界同業望塵莫及。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瑞士又奪回了鐘表業的王冠,而且為了保住這頂王冠,瑞士的制表商竭力提升瑞士表的威望,發揮瑞士工匠特有的精湛技藝,不斷使機械手表錦上添花。(19)(86)年,他們利用阿爾卑斯山花崗巖的優美色彩和紋理,研制出舉世無雙、絢麗斑斕的巖石手表,既含有石器時代的古樸,又顯示當代的浪漫,因而受到人們喜愛,并且把鐘表制造技術提高到別人難以超越的高度。
兩強相斗誰能避開對手的強點而攻擊其弱點,誰就取得了主動權。因此,歷代兵家都十分注重避實就虛的策略,并且竭力掩飾自己的弱點,發揚自己的長處。精明的經營者也要明察虛實,決策進退,要避市場飽和之實,探市場潛在之虛;避競爭對手占領之實,擊對手未涉及之虛,探索未來科技發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