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黃山,卻很少有人知道離南京不遠還有一座佛教名山,那就是被稱為東南第一山的九華山。
“九華一千寺,撒在云霧中”,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以其風光旖旎而獨領風騷,又以“香火甲天下”和“東南第一山”的雙重桂冠而名揚天下!
九華山的前山,可以看到奇異的風景,而后山高出云表,運氣好也可以看到潔白的云海。九華山的西北邊隔著長江便能夠望到天柱山,東南方向越過太平湖還能夠望到黃山。
雖然靜謐的九華山雖然不及黃山名聲響亮,但風景卻絲毫不遜色。風光綺麗,濃厚的宗教氛圍,也是地藏王菩薩的道場。小野帶你們看看傳說中的九華山!
肉身寶殿
九華山的寺廟花了很多心思利用地理上的各種優勢來建造,肉身寶殿便是如此,臺階很高。九十九個臺階走下來,腿會有點發抖。
掩映于萬木蔥蘢中的肉身寶殿,顯得古樸莊嚴,據說地藏王菩薩的肉身就在這里,是九華山最精華最神圣的地方。每年農歷七月三十地藏菩薩誕辰這天,更是人頭攢動香火鼎盛,守塔的香客排到臺階外。
裊裊香煙,伴隨著許多信眾的誦經聲繚繞在空氣里。廟宇很古樸,感覺每一塊磚瓦、每一件法器都發出陣陣來自悠久滄桑的梵唄聲。
天臺景區
九華山最有名的是天臺景區,其中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登上天臺,可觀到九華全景。
如果上天臺,建議由后向南行,經過雙桃峰,十王峰,途中有一到泉水,泉水清澈見底,可飲用。此外,還會遇到許多虔誠膜拜的信徒。如果你體力不好,可以乘坐天臺索道,一路上車移景動,飄飄欲仙。
坐上纜車徐徐上升,群峰環抱,蒼翠欲滴的天臺、腳下的風光盡收眼底。竹林依山起伏,猶如大海碧波蕩漾;林中房舍時隱時現,如大海中的一座座礁石。依稀能看到古老的攀山之路,狹窄、陡峭,蜿蜒于山間,讓人不禁對古時的虔誠之士油生敬意。
天臺寺位于天臺峰頂,也就是天臺正頂,始建于宋朝。海拔1306米,是九華山最高的寺院。游人和香客都尊天臺寺為九華之首,稱之為"中天世界",故而有到九華 "不上天臺,等于白來”之說。
丨天臺索道單程75元/人,雙程140元/人
百歲宮
百歲宮始建于明代,現在看到的寺廟是清代的,廟內供奉著明代無瑕和尚的肉身,因其活到126歲才圓寂所以寺廟得名“百歲宮”。
這里的主體建筑白墻黑瓦,沿著山崖呈南北走向狹長型排布,好似城墻,山上的巖石穿插入寺院內,給寺廟增添了古樸自然的韻味。
相傳清咸豐三年寺廟遭遇火災,肉身突然雙手抬起,于是天降大雨撲滅大火。信眾相信無瑕肉身依然法力長存,來此燒香拜佛的人很多。
百歲宮所在的山不高,從九華街爬到山頂約需30分鐘,也可以坐百歲宮纜車,單程55元,往返100元。
九華街
九華街是一處平均海拔約640米的山中盆地,四周青峰聳翠,是九華山的核心景區,為香客游人集散地。老街店鋪、寺廟林立,僧俗共處,農禪并重,是九華山人文景觀薈萃之地。
旃檀林(三大寶殿)位于九華街中心,全國重點寺院,始建于清康熙年間。已成為九華山規模最宏大的殿宇建筑群,主要由大愿寶殿、大悲寶殿和華嚴寶殿三大寶殿組成。旃檀林寺內門窗、梁、棟、佛龕雕刻精美,在九華山古寺中具有重要影響。
通慧庵位于九華街東、南端,東崖西麓,安徽省重點寺院。始建于清初,為化城寺東序寮房之一。該寺坐東朝西,由5座民居式殿宇組成,有宮殿式大雄寶殿,依山就勢,高低錯落,翠綠擁抱,環境清幽。
太白書堂位于九華街芙蓉橋南畔。據傳唐天寶年間,李白暢游九華,擇東崖西麓、天池之北筑書舍,于此處讀書會友。
祗園寺坐落九華街東北、插霄峰西麓,始建于明嘉靖年間,為宮殿式建筑,廟宇層層疊疊,為九華山“四大叢林”之首,是全國重點寺院。
龍池飛瀑
位于山前景區,盤山公路途中,地勢奇險,懸崖峭壁。龍池潛匿萬丈深淵,但聞水聲,不見谷地。
瀑布沖開峭壁,從梯狀峽谷口涌出,像離弦之箭一樣,萬翎齊發,急湍而下,撞擊到龍池磐石上,激流倒旋,雪浪翻滾。
瀑布之下的龍潭,激流撞石,走進瀑布細雨空蒙,陽光透射懸浮的水汽,潭面上空幻出一道迷人的彩虹,仿佛置身與仙境。有種云霧升騰,釀成云海的感覺。
大愿文化園
這尊高達99米的地藏王菩薩露天銅像,坐落大愿文化園,這里是世界最著名的佛教道場之一。分為地藏菩薩銅像、內外明堂廣場、佛文化展示中心、佛學院、普濟院、小西天景區等部分。
這尊巨大無比的雕像,坐落在一片郁郁蔥蔥的山谷之中,氣勢一點也不亞于靈山大佛,遠遠地望著他,你會感受到強烈的視覺震撼,耳邊傳來的陣陣梵音,仿佛連心靈都會受到深深的洗禮。
九子巖景區
九子巖景區位于九華后山,有青云庵、九蓮茅蓬、蘊空茅蓬、定西茅蓬等大小寺廟10余座,雙溪寺背山依水,兩股清溪環抱。
寺前梨園,花開似雪;寺后層戀疊翠,峭壁倚天。垂云澗似蛟龍伸腰展背,從十里高的云谷中奔騰出山,吼聲如雷。
澗口長200米的梯形懸崖上,有瀑飛跌,輾轉七折,如七匹白練垂空飄舞;由澗口緣石板道上行,斗雞石、三斧石、象鼻石、“龜兔賽跑”等巧石撲面而來。
這一帶洞穴之中、峭壁之上,是猴群經常出沒的所在。至山頂九子寺,有唐疊石古塔,屹立山門。清溪抱寺流過,竹木蔭翳蔽天。
寺后的九子巖,高托巨石,回環向背,狀若九子團聚。巖東北為盆地谷口,山泉匯集成澗,東注而下,泉敲陡壁,滴瀝澄鮮,形成“九子泉聲”一大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