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增祺,生于陜西,現居北京。中國美協會員、中國人民大學特聘教授、新疆教育學院特聘教授。曾舉辦個展二十余次。作品多次發表于《美術》《人民藝術家》《書與畫》《美術界》《美術報》等報刊。出版有《龜茲壁畫與研究》。
實景
草圖
寫意畫的對景創作就是要讓寫生作品化。對景創作是對平時經典技法研習的檢驗,是將普通的寫生進行升華的方式,更是對臨摹、寫生、創作三者的高度融合。掌握了寫意畫的對景創作,畫家就能進入自由的境界,享受繪畫帶來的樂趣。因此,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十分重要。
秋染山鄉詩意濃
對景創作是有門檻的。它要求畫家具有一定的造型和筆墨基礎,有想象和協調畫面的能力。其難點在于對作品的構思、構圖,以及將自然之景向筆墨之物轉換。想要做好對景創作,必先做足功課。每到一處寫生,我都會先在網上搜索當地的圖文資料進行學習,對其歷史、人文、地貌、植物、風俗等做到心中有數。在實地寫生的過程中,面對眼前的人、山、花,我們要思考如何將自己的作品與古人、今人甚至是自己以前的創作拉開距離,思索如何用筆墨形象地表現眼前景物的精神實質。在觀察完描繪對象后,要通過思考畫出草圖。這時,我們要化心為圖,將靈感物化,達到“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境界。草圖的尺寸不用過大,幾筆定下起承轉合的大體走勢即可。在正式對景創作時,我們要大膽落筆、烘托意境,不能受現實景物和草圖的局限,要力求張揚出筆情墨趣。在寫生現場,只可畫出畫面的七成部分,僅求得大結構、大意趣和大筆墨即可,要為之后在畫室中的調整留有余地。寫生歸來后,我們可將作品貼墻細觀,慎重修補,將敗筆、差形之處進行調整。這一過程可反復多次,直到滿意為止。創作完成后,我們要及時總結得失,思考如何在之后的創作中進行超越與開拓。
浩氣長存
對景創作需要有一個不斷進行錘煉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讓我們練心、練膽、練修養。在錘煉創作技法時,我們要學會用寥寥幾筆畫出簡練而關鍵的構圖,努力達到筆筆生發的境界,使作品既突破傳統程式的束縛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我們要善于運用各種對比關系,用技法和智慧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樣即便畫面出現了敗筆,也能令其“起死回生”。我們還要學會為畫面補充有趣的細節,如一只點景的小動物、一塊留白、一方印章、一個題款等,讓作品顯得更為豐富、富有詩意。
潤物細無聲
在創作作品《版納漁歌》時,我在寫生現場描繪了南方常見的蒲葵樹,回房后又在畫面中添加了香蕉林、漁船、傣樓和檳榔樹。經過反復調整,最終畫面呈現出的效果與對景寫生時大不相同,更具有詩意。在創作這幅作品時,我運用了大寫意花鳥畫的表現手法和繪畫理念,并融入了自己的個性色彩,使其展現出不同于實景的變化。
母女連心
對景創作也可以利用照片。飛奔的動物、航拍的壯觀景色等,在現實中都無法面對面地將其描繪下來。這時,合理利用照片就成為必然。我的有些作品就是根據從網上下載的資料創作而成的。但是,照片只能給予我們靈感和參考。在創作中,我們不能依賴于它,只能擇取所需,并加以提煉和升華。對景創作還需要有人進行指導。正所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與有經驗的前輩、老師一同去寫生,學習他們的創作方法,可以使我們大大縮短在黑暗中摸索的周期。
百里太行桃花香
總之,對景創作的困難很大,但好處也很多。我們只要將其常態化、精品化,就能開闊自己的繪畫視野和觀念,找到新的表現語言和形式。
來源:《中國書畫報》